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群眾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發生較大的變化,導致胃腸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胃腸疾病預后的關鍵。胃腸鏡檢查是目前臨床篩查胃腸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許多人對該項檢查的認識不足,檢查配合度較低。因此,文章就胃腸鏡檢查相關知識展開科普。
什么是胃腸鏡檢查
胃腸鏡檢查是胃腸道檢查最普遍、最直接、最準確的檢查方法,主要檢查胃腸道黏膜是否發生病變。胃腸鏡檢查包括胃鏡和腸鏡。其中,胃鏡檢查是從口腔進入,主要觀察食管、胃、部分十二指腸等部位的情況;腸鏡檢查主要是經肛門置入腸鏡,檢查結直腸有無疾病發生。隨著現代胃腸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診斷準確率也不斷提高,還可以在內鏡支持下進行微創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下止血等。
胃腸鏡檢查有哪些作用
(1)診斷作用:通過胃腸鏡檢查,可對患者的食管部位、胃部、腸道內部進行直接觀察,繼而識別異常病變,比如炎癥病變、潰瘍病變、息肉、出血等,為臨床醫師獲得準確的診斷結果提供充分的檢查依據。
(2)治療作用:胃腸鏡檢查不僅可診斷疾病,還可實施治療操作,比如在確診息肉后,直接進行息肉摘除;在確診消化道出血后,直接進行胃腸鏡下止血治療等。在胃腸鏡直視下,同時完成診斷和治療,提高了診療效率,減少了診療費用,避免患者反復遭受侵入性操作。
(3)檢測作用:通過胃腸鏡檢查懷疑病變惡性的情況下,可在直視狀態下對可疑部位實施病理學活檢,明確病變組織的性質以及類型,有利于后續治療方案擬定,為臨床精準治療提供指導。
胃腸鏡檢查有哪些類型
根據患者檢查期間的意識狀態,胃腸鏡檢查可分為常規胃腸鏡檢查與無痛胃腸鏡檢查。
常規胃腸鏡檢查
常規胃腸鏡檢查是指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完成胃腸鏡檢查,具有價格實惠的優點。由于胃腸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檢查,在內鏡置入與檢查期間,可能會引起各種刺激反應,導致患者出現不適。常規胃腸鏡檢查對患者的配合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否則容易引起多種風險事件。
無痛胃腸鏡檢查
無痛胃腸鏡檢查主要是利用麻醉藥物靜脈注射,讓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后,進行胃腸鏡檢查。雖然無痛胃腸鏡檢查的費用相對更高,但可以有效減少檢查引起的不適感,確保胃腸鏡檢查的順利開展。
患者在做無痛胃腸鏡時,由麻醉師先進行靜脈麻醉。待麻醉藥物起效,患者進入全身麻醉狀態后,醫生再進行后續的胃腸鏡檢查。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患者處于睡眠狀態,沒有任何痛苦;患者因藥物作用,肌肉比較松弛,有助于胃腸鏡的推進。如果需要進行息肉切除、取組織活檢等操作,也更易進行。但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敏感度不同,部分患者可能會在檢查過程中感到輕微不適,但只要麻醉有效,就不會感到明顯的疼痛。另外,無痛胃腸鏡可能在檢查過程中損傷黏膜,在檢查結束、麻醉藥物效果退去后,會感到輕微腹痛。但這種疼痛一般相對較輕,多數患者在休息一段時間后可自行好轉。總的來說,無痛胃腸鏡能極大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對胃腸鏡檢查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擔心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應主動與醫生溝通交流。對于檢查后出現劇烈腹痛等明顯不適癥狀的患者,需及時就醫。
無痛胃腸鏡檢查的優勢
相較于常規胃腸鏡檢查,現今更推薦無痛胃腸鏡檢查,主要原因如下。
(1)普通胃腸鏡檢查時,患者全程處于清醒狀態,可清晰感知到檢查設備侵入體內,容易誘發一系列應激反應,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部分患者由于疼痛敏感性下降,會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反觀無痛胃腸鏡,是在麻醉起效后進行的,此時患者已經進入睡眠狀態,對檢查設備侵入體內無明顯感受,無抵抗行為,在檢查過程中具有極高的舒適度。丙泊酚是比較常用的無痛胃腸鏡麻醉藥物,起效速度快,多數患者在完成檢查后可迅速蘇醒,身心舒適度較高。
(2)在常規胃腸鏡檢查過程中,如胃鏡需經口進入胃部,多數患者會有惡心、嘔吐等不適,甚至會在癥狀影響下活動四肢,出現抵觸檢查的行為,對醫師的操作造成干擾,導致檢查質量低下。實施無痛胃腸鏡檢查,麻醉藥物起效后患者進入睡眠狀態,肢體無法自主活動,基本不會對醫師的檢查操作造成影響,醫師可順利、高效、準確地完成胃腸鏡檢查,有力保證檢查的準確性、安全性。在麻醉藥物影響下,患者胃腸道蠕動速度減緩,有利于部分組織的病理學檢查,還可加快檢查效率,縮短檢查時間。所以,與普通胃腸鏡檢查比較,無痛胃腸鏡檢查的質量明顯更高。
(3)無痛胃腸鏡檢查不僅可進行疾病診斷,還可進行疾病治療。在無痛狀態下,患者具有極高的配合度,醫師可在明確疾病類型的基礎上,結合疾病特點進行微創治療操作,比如注射止血、壓迫止血等。
胃腸鏡檢查的適用證與禁忌證
適用證
(1)出現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血便秘等;(2)疑為胃腸潰瘍、腫瘤,且無法明確診斷的患者;(3)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4)X線鋇劑檢查無法明確病變性質的患者;(5)明確診斷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病情評估與復查;(6)評估藥物對胃腸疾病的治療效果;(7)需要進行胃腸鏡下微創治療的患者。
禁忌證
(1)嚴重心肺功能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2)消化道急性穿孔期;(3)合并精神疾病與意識障礙患者;(3)胸主動脈瘤、腦卒中、腹膜炎患者。
胃腸鏡檢查后的注意事項
(1)檢查后2 h禁食:一般情況,胃腸鏡檢查后2 h內要禁食。2 h后,若患者無腹脹、腹痛等不良反應發生,可嘗試少量飲水。若飲水后無嗆咳,可適當進食流食、軟食,但要避開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避免刺激胃腸黏膜。對于檢查期間進行有創操作的患者,如活檢樣本采集、息肉切除等,需要適當延長禁食時間。
(2)規律飲食:檢查后患者不能暴飲暴食,需要規律飲食,可以少量多餐,從流質食物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加重胃腸負擔。
(3)清淡飲食:檢查后3 d內,患者應保持清淡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加速胃腸黏膜的恢復。
(4)適當增加營養攝入:檢查結束后,患者可以適當吃一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補充營養和能量。
(5)避開刺激性飲品:在檢查結束后,患者要避免喝濃茶、咖啡、酒,以免刺激胃黏膜和腸黏膜。
結束語
胃腸鏡檢查是目前臨床篩查胃腸疾病的重要方法,不但可以直觀胃腸道黏膜的生理病理變化,還可以采集樣本進行病理活檢,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以及微創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