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過渡期護理模式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0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過渡期護理,比較兩組服藥依從性、壓力應對能力及認知能力。結果 觀察組服藥總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情感應對、任務應對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逃避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MO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接受過渡期護理可顯著提高服藥依從性及壓力應對能力和認知能力。
關鍵詞:康復期精神分裂癥;過渡期護理模式;服藥依從性;壓力情景應對能力;認知功能
精神分裂癥屬于慢性精神障礙性病變,隨著病程的遷延,患者逐漸會在行為、情感、思維等不同方面程度有異常表現,如精神衰退、缺乏自我意識、缺乏日常生活能力等,不僅會影響其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還會加重患者的家庭負擔[1]。
既往,臨床多為該疾病患者提供常規護理模式,以遵醫囑的基礎護理干預為主,往往容易忽視對患者用藥依從性和壓力應對情況的改善效果。研究顯示,應用過渡期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升其服藥依從性,并且可以避免患者出院后無法獲得康復信息[2]。本研究探討過渡期護理模式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0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6~47歲,平均年齡(36.85±2.41)歲;病程2~17年,平均病程(9.65±1.4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12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6.93±2.47)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9.71±1.48)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文化程度達到初中及以上;病情較為穩定,處于康復期;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目的均知情,自愿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合并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藥物依賴。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與當前治療狀況,分析其性格特點以確定護理方案;開展常規健康教育及生活護理,向患者講解配合治療護理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療和護理依從性;創建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維持室內空氣新鮮、光照充足,放置綠植及生活必需設施,限制家屬探視時間與頻率;加強心理疏導,主動與患者溝通,分析其情緒狀態,與患者交流時應面帶微笑、態度親切,使患者感受到支持和理解。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過渡期護理
(1)創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生、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士以及康復師。根據患者的情況查閱資料,確定過渡期內容及隨訪標準;主治醫師負責分析、控制病情,副主任護師負責監管護理過程,主管護師、護士負責執行護理方案并完成隨訪,康復師負責示范指導患者的康復活動。組內成員需要集中學習和培訓,掌握護理技能以保證護理方案的順利實施。
(2)院內護理干預:第一,精神科護士科學評估患者病情。告知患者過渡期護理的內容和作用,發放患者自我管理手冊,并記錄其服藥情況、飲食運動、作息及睡眠等情況。讓患者對口服藥進行識別,由護士提問并讓患者進行復述,使其掌握疾病和用藥相關知識。第二,開展心理護理。減輕不良情緒對患者康復造成的負面影響,并增強其治療信心。出院前,護士評估患者當前的康復情況,了解患者自我護理需求和居家期間可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社會支持情況等,和患者、家屬共同制定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計劃。發放健康動態記錄表并告知患者進行記錄,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囑咐其定時復診。第三,創建患者電子檔案,同時創建微信群并邀請患者及家屬進入群內,定時在群中發布康復內容及注意事項,了解患者居家期間的用藥等情況。
(3)出院護理干預:第一,患者出院1周后,精神科專科護士與社區護士進行對接,在第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和護理情況,明確其對康復活動的了解程度,使家屬監督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和遵醫囑用藥,出院2周后復診。家庭隨訪應了解患者自我管理執行情況,包括飲食規律與否、睡眠時間、是否參與康復活動或做家務、遵醫囑用藥情況、是否出現不良情緒及類型、情緒調節能力等。
第二,每月復診1次。護士查閱患者的記錄本,及時解答其疑問并提供護理指導,加強健康教育以提升依從性,同時記錄復診內容,便于下次復診進行評價。若患者服藥依從性偏低,可增加隨訪頻率,或通過微信、電話或線上視頻等方式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每天的康復活動,分享每天的感受,同時,院內護士可在線解答患者的疑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服藥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完全依從,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均完全遵醫囑服藥;部分依從,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多需要提醒后服藥,且自行減少劑量;不依從,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均常抵觸或拒絕服藥,自行減少劑量或擅自停藥。總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2)比較兩組壓力應對能力:使用壓力情景應對方式量表(CISS-21)量表評估應對能力,包括逃避應對、情感應對和任務應對,逃避應對反向計分,情感和任務應對正向計分。(3)比較兩組認知能力:使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評估認知能力,總分為0~30分,分數達到26分則提示認知功能處于正常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服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服藥總依從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壓力應對能力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情感應對、任務應對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逃避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認知能力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MO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中發病率較高,具有病程遷延的特點。調查顯示,約有半數患者由于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堅持遵醫囑用藥的依從性不高,從而導致其疾病復發率較高[3]。常規護理模式的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在患者過渡期的應用效果欠佳,無法良好提升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對其病情的控制并不理想。過渡期護理模式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可保證患者在出院后順利度過過渡期,繼而回歸家庭與
社會。
研究表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對改善其病情控制效果、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4]。而應用過渡期護理模式后,護士可以從患者的住院期間開始進行前期準備,評估其病情,加強康復期健康教育指導,使患者了解遵醫囑用藥的作用,以提升依從性。同時,該種護理模式會延續到患者出院后,可避免其在出院后無法接收到專業指導和信息,無法滿足健康需求等問題。該護理模式下,護士會定期開展線上康復講座,舉行社區康復活動,強化患者的信心,使其掌握自我護理知識、技
能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服藥總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情感應對、任務應對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逃避應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MO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過渡期護理模式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明顯。過渡期護理模式下,護士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增強患者進行社會交往的信心,激發其參與康復活動的主動性。同時,每周進行家庭隨訪,積極向患者科普疾病和康復相關知識,使患者可以積極服藥,從而穩定病情[5]。此外,護士還會為患者創建電子檔案,及時查看記錄中的問題并進行及時解答和指導,提升患者的遵醫囑服藥意識,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過渡期護理模式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性,加快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黃麗紅,江妙玲,林曉陽,等.“互聯網+”延續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病人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2,8(22):3109-3112.
[2]卞美娟,李建華,王曉娥,等.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過渡期護理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2,37(21):23-26.
[3]寧婷婷.多維度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20):81-84.
[4]林美鳳,張毓茂,郭玉花.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應用人文關懷干預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2,20(19):173-176.
[5]盧玉梅.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狀態、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2,33(11):170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