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開展康復運動操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康復運動操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前屈、后身、側屈活動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疼痛評分、ODI評分低于對照組,JOA評分、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康復運動操可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活動度和活動能力,減輕患者疼痛,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腰椎生物力學指標,提高整體康復效果。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運動操;疼痛;腰椎功能;腰椎活動度
腰椎間盤是人體腰椎骨之間的一個軟骨墊,主要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出現破裂會使髓核物質突出,如果壓迫到脊髓或神經根,會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1]。癥狀較輕時,臨床常給予患者保守治療,如休息、物理治療、藥物、康復訓練等[2]。對于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通過手術將椎間盤中的突出物質清除,進而達到減壓、緩解癥狀的效果,但術后仍需進行康復訓練,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降低疾病復發率[3]。本研究旨在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開展康復運動操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7.20±3.70)歲。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6.50±3.3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符合康復運動操適應證;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腰椎骨折或腫瘤;處于妊娠期;交流不暢或精神異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每天定時打掃病房環境,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調節適宜的溫濕度,病房中裝點綠植、標語等,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同時加強其對疾病的了解。根據患者體質特征進行合理的飲食指導,從而達到整體調護的效果,促進患者健康。指導患者進行被動、主動康復訓練,根據其實際情況確定訓練內容,保堅持循序漸進,每天訓練1 h。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及護理的配合度。
1.2.2 觀察組行康復運動操護理
指導患者保持臥位,適當進行一些床上運動,如腿部抬高停留、踝關節背伸運動等。根據患者耐受程度,確定鍛煉頻次和時間,每次控制在10 min左右。建立耐受后加大訓練強度,指導患者將腰、臀、腳跟緊貼在于墻面,保持該動作20 min左右,每天鍛煉2次。對于難以堅持該動作的患者,可以讓其保持仰臥姿勢,將腿部彎曲,雙手緊抱住膝蓋,盡力將膝關節靠近胸部,每次堅持20 min,調整脊椎姿勢,增加腰椎柔韌性。
指導患者保持站立姿勢,將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保護腰部,盡可能向后伸展,保持該動作約30 s。隨后指導患者取俯臥,去掉枕頭,將雙手放在背后,抬高胸部和頭部,身體離開床面,伸直膝關節,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調整鍛煉次數。
此外,指導患者進行對角線支撐訓練,將膝蓋和雙手作為支撐點,髖部和膝蓋彎曲為直角狀態,上肢伸直,用一側手和對側膝蓋作為支撐點,將另一側上臂和膝蓋抬高,維持15 s,另一側進行同樣的訓練,該動作可以多次進行,之后讓患者保持側臥,用膝蓋、肘將膝關節以上的身體抬起,保持10 s。每天進行上述鍛煉,并在4周后評估患者恢復效果。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并告知其疾病相關注意事項,通過電話、郵件、復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及時解答其疑問。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腰椎活動度:包括腰椎前屈、后伸、側屈度。(2)比較兩組康復效果和復發率:顯效,疼痛消失、肢體功能障礙情況好轉;有效,腰腿疼痛情況緩解、肢體功能障礙癥狀改善;無效,上述情況均未緩解。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例數×100%。(3)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劇烈。(4)比較兩組腰椎功能和功能障礙程度:分別采用腰椎功能評分量表(JOA)和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好。(5)比較兩組腰背肌群生物力學指標:包括平均功率、峰力矩和腰背屈伸比。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腰椎活動度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前屈、后身、側屈活動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康復效果和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干預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干預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腰椎功能和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JOA評分、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JOA評分高于對照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5 兩組腰背肌群生物力學指標比較
兩組干預前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以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較高,肥胖、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意外損傷、長期久坐等為常見病因。由于當前社會工作壓力較大,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響下,近些年該病有年輕化發病趨勢[4~5]。該病不僅使患者身心倍受煎熬,還會影響其工作和生活質量,臨床需及時予以干預。
康復鍛煉操是專門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設定的康復鍛煉,基于康復醫學理論知識和患者疾病特點,針對性分析患者所需鍛煉內容,使康復鍛煉操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康復鍛煉操練習可以使患者腰背部肌肉組織張力提高、肌力提升,很好地協調脊柱韌帶和肌肉組織之間的關系,抑制腰椎結締組織增長,提升脊柱整體穩定性,從而改善腰椎活動度。康復運動操還可以改善患者腰背部軟組織及腰椎血供運行,顯著減輕其疼痛程度。與此同時,康復運動操還更好地建立神經運動關聯系統,提高腰椎連接處的強度,增強其協調性,改善腰椎功能,患者骨骼、關節、肌肉組織等均獲得了全面鍛煉,從而有效減輕其癥狀,加快患者康復進程,進而盡快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床上直腿抬高、膝蓋彎曲等運動可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神經根粘連等并發癥;緊貼墻壁站立、身體支撐等運動有利于患者脊柱狀態恢復恢復,同時提高柔韌度,改善腰椎活動;對角線支撐訓練可提高患者腰部肌肉力量,緩解疼痛程度,改善肌肉組織痙攣,提升整個脊柱的穩定性。康復運動操動作簡單,患者接受程度較高,經過長期的鍛煉可以改善患者生活中的許多錯誤姿態,更好地穩定脊柱。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腰椎前屈、后身、側屈活動度均優于對照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ODI評分低于對照組,JOA評分、平均功率、峰力矩、腰背屈伸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康復運動操可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活動度和活動能力,減輕患者疼痛,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腰椎生物力學指標。
參考文獻
[1]徐燕青,董麗娟,李麗萍.綜合康復護理策略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24):47-49.
[2]張靖媛,張揚,王雅囡,等.共治理念下階段性量化運動對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腰椎功能恢復影響[J].老年醫學與保健,2023,29(5):1040-1044,1051.
[3]郭卿,劉會玲,李身泰,等.基于運動療法的預康復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32(20):2902-2905.
[4]繆友云,高娟,彭小強,等.時機性康復訓練聯合漸進肌肉放松訓練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20):114-116.
[5]陳輝,陳南萍,馬久力.針刀結合運動康復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調控干預療效觀察[J].中醫藥通報,2022,21(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