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科技教育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本文探討了核心素養在提升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性思考、信息素養、數字公民意識以及跨學科整合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策略,旨在為初中信息科技教育提供更為系統、實用的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信息科技、初中教育、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日益加強,信息科技已經成為現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學校教育需要重視信息素養、創新思維和跨學科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傳授技術知識和技能給學生。這樣的教育方向不僅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讓他們更有能力、更有自信地面對復雜的社會挑戰。因此,研究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策略顯得尤為緊迫,因為它關系到如何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具深度、更加豐富和高效的學習環境。
一、核心素養的定義與內涵
在教育領域,核心素養備受關注,它綜合了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以涵蓋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全方位能力。核心素養不僅局限于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能。在知識方面,核心素養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并擴展至跨學科和跨文化內容,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技能是知識的應用,是使知識得以實踐的途徑。技能不僅涉及專業能力,還包括批判性思考、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等,在當前社會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相較于知識和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可能是最難以教授,但也是最為關鍵的部分。態度和價值觀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道德選擇及問題處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核心素養的內涵也在不斷調整和演進。素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確保他們在面對社會變革時始終能夠適應和進步。
二、核心素養對信息科技教育的影響
(一)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
近年來,教育界對核心素養的重視持續增加,尤其是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方面所起的獨特作用。在這個數字化和信息化日益濃厚的時代,創新被視為社會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對于學生來說,創新思維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在學術研究中取得突破,還能使他們在未來職場中脫穎而出。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提升學生在面對未知和問題時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批判性思考是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它涉及評估和篩選大量的信息資源,以判斷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并確保編程和算法設計的優越性。為了更好地融合核心素養和信息科技教育,教育者需要構建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教學活動,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考和應用能力。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為信息科技教育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方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數字公民意識
在數字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數字公民意識顯得尤為重要。信息素養不僅僅涉及基本的信息檢索技能,還包括對信息進行深入評估、分析和管理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而數字公民意識著重于在網絡空間中行使權利和承擔責任,包括尊重知識產權、堅持網絡道德和保護個人隱私等。通過實際操作和模擬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原則。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信息檢索比賽,或者創建模擬的網絡社區,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了解和實踐數字公民的權利和責任。總的來說,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數字公民意識,不僅可以確保他們有效地利用技術,還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
(三)促進跨學科的整合與應用
跨學科的整合與應用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明顯趨勢,而信息科技在這一趨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生物學的基因測序、數學的算法設計,還是歷史學的數據分析中,信息科技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核心素養鼓勵學生在跨學科領域中運用信息科技,從而能夠開闊學生的認知視野并增強綜合性思維能力。為了更好地實現跨學科整合與應用,學校和教育者可以設計一系列跨學科項目和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藝術創作或社會服務活動,并在其中融入信息科技的應用。這樣的做法不僅強化學生在技術方面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促進學生將多個領域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師角色
1.從“傳授者”到“引導者”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通常被視為知識的中心,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給學生。然而,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與學生一起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鼓勵他們提出觀點、思考并發揮創造力。以信息科技為例,學生可以利用在線平臺、軟件工具等自我探索和學習編程、網頁設計等技術。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逐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例如,在教授編程時,教師不再從頭講解每個代碼的功能和用法,而是先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實際問題或項目,鼓勵他們通過團隊合作或個人探索來找到解決方案。學生有機會將自己的思想和創意融入作品中。在此過程中,教師更多地扮演問題提供和解答疑問的角色,他們會觀察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給予反饋,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2.教師的自我成長與模范作用
在數字化日益普及的現代社會,信息科技的進步和更新速度之快,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教師不僅需要精通當前的技術,還需要具備敏銳的前瞻性,能夠捕捉技術發展的趨勢,以確保所教授的內容始終與時俱進。因此,持續學習對于教師而言已經不再是選擇,而是必需。當教師持續更新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教學方法時,他們也向學生展示了學習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而是一個終身的旅程。在初中階段這一關鍵時期,教師的示范作用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教師展示出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有助于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興趣。同時,教師的持續學習也使他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和實踐機會。舉個例子,當教師掌握了一項新的技術應用時,他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實驗,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新技術的發展引入更多跨學科的項目,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二)創新教學方法
1.團隊探究與技術實踐
團隊探究在教育界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獨特的意義。考慮到現代軟件開發的復雜性,一個完整的項目往往涉及前端設計、后端開發、數據分析、系統測試等多個環節。在這種背景下,團隊探究要求學生不僅理解并應用技術知識,還需要學會如何與不同背景和專長的團隊成員溝通和合作。這種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動手操作的學習平臺,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和挑戰性。以開發一個小型的線上購物平臺為例。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模塊,如商品展示、購物車管理、支付接口等。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學生需要定期進行團隊會議,分享各自的進展,協調接口和數據交互等問題。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信息科技的理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團隊探究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評估學生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包括技術方面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表現,來評估他們的綜合能力。這種評估方式更能貼近實際應用場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潛力。
2.虛擬現實與應用實踐
隨著技術的進步,虛擬現實(VR)已經從一個科幻概念發展成為現實世界中的實用技術。在信息科技教學中,VR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可以在仿真世界中直觀地體驗和實踐編程技術。以設計一個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為例。通過VR技術,學生可以創建一個三維的城市模型,模擬不同的交通流量和路線,觀察并調整他們的管理策略的效果。這樣的學習經驗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培養空間思維和系統分析的能力。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到交通管理系統的設計和決策過程中,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虛擬現實與應用實踐相結合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機會。學生完成虛擬任務后,可以將其所學應用到真實的項目中,如開發一個手機應用或網頁游戲等。這種從虛擬到現實的轉變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技術的理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這種實際應用的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準備自己投入到未來的職業生涯中。
(三)跨學科融合
1.信息科技與自然科學的結合
在初中階段,學生正在逐漸建立各個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解。信息科技不僅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更可以作為其他學科學習的助力。特別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信息科技有巨大的潛力促進學科融合。以生物學為例,學生可以使用信息科技來模擬生態系統的運行。通過編程,學生可以創建一個模擬的食物鏈,觀察在特定環境條件變化下,種群數量的變化。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鍛煉編程技能,更能直觀地理解生物間的相互關系。通過觀察和分析模擬結果,學生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中各個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在化學領域,學生們可以使用信息科技來模擬化學反應。通過編寫代碼,模擬不同化學物質之間的反應,觀察生成物的變化,甚至可以預測某些反應在特定條件下的結果。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還讓他們親身體驗信息科技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們可以將抽象的化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操作,提高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
2.信息科技與社會科學的對話
在初中階段,學生開始對社會、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和理解。信息科技不僅與自然科學密切結合,與社會科學的關聯也日益增強。在這個階段,信息科技可以為社會科學學科提供新的教學方法和視角。例如,在地理課上,學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創建互動地圖,展示人口遷移、城市發展或氣候變化等現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在歷史課上,信息科技也可以大放異彩。學生可以使用編程技巧制作時間線程序,展示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甚至可以模擬某些決策對歷史進程的影響。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并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融合跨學科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看到信息科技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能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促進學習的深入和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在初中階段,信息科技和社會科學的結合是非常有益的。
(四)建立評估機制
1.定義清晰的評估標準
為了真正實現基于核心素養的評估,首先需要明確這些素養的定義和如何準確地衡量學生是否掌握了這些素養。初中信息科技教學培養的核心素養涉及數據分析、編程思維、網絡安全意識、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為此,教育者需要制定一套明確、具體的評估標準。例如,在評估學生的編程思維時,可以設置一系列的編程任務,觀察學生是否能夠運用邏輯和創新思維來解決問題。這些任務可以包括解決實際問題、開發簡單的軟件或應用程序等。通過這些任務,不僅可以評估學生的編程能力,還可以觀察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
單一的評估方法很難全面地衡量學生的所有核心素養。例如,傳統的書面考試可能難以評估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育者需要采用多種評估方法來確保全面性。在信息科技課程中,可以采用多種評估方法,如項目評估、模擬實驗、口頭報告以及自我和同伴評估等方式。學生可以以小組形式開發一個應用程序的項目評估既可以評估他們的技術知識,也可以觀察他們在團隊中的合作態度、溝通能力以及項目管理技巧。此外,通過模擬實驗,教師可以評估學生在面對真實場景時的反應和決策能力。口頭報告也是一種重要的評估方式,它可以評估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和表達清晰的能力。另外,自我和同伴評估則可以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表現,提高自我監控和評價能力。通過綜合運用這些多種評估方法,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核心素養。評估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定期評估和反饋,學生有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
四、結束語
信息科技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核心驅動力,而核心素養是推動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習和發展的關鍵。因此,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策略應該基于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并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學科應用能力。轉變教師角色、創新教學方法、實現跨學科融合和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學校應該重視這些建議,持續推進教育改革,確保初中信息科技教育能夠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培養未來的數字公民和技術創新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孫曉 山東省濟寧市太白湖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賈建平.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20):93-95.
[2]李明.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J].家長,2023(14):157-159.
[3]王艷.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2(33):18-20.
[4]周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21(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