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高校教育中占據著核心地位。高校輔導員作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其職業道德優劣直接影響立德樹人成效。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內涵有了新變化,包括堅定理想信念、站穩工作立場、全心服務學生、涵養師德情操四方面。目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且對提升職業道德缺乏動力,高校也對職業道德建設不夠重視。為此,本文提出完善用人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提供職業發展路徑、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等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道德建設;問題;對策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體系中,輔導員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不僅承擔著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指導工作,更是校園道德和文化的守護者。但要想有效地促進輔導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僅靠口號呼喊是遠遠不夠的。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激勵,實現輔導員職業道德的全面提升。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的內涵
(一)堅定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職責之一,也是發展主業之一。只有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感、思想認同,才能扎實有效開展輔導員工作。因此,理想信念建設是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的堅實保障。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迭代升級,思想潮流催生滲透,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立德樹人”總任務要求高校輔導員明確自身理想信念,認識到“培養什么人”這一重要課題,進而把握好“怎樣培養人”這一重大使命,完成好“為誰培養人”的責任擔當,回答教育的根本問題,解決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
(二)站穩工作立場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角色面臨多條發展方向。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是其建立社會形象的必由之路。在輔導員工作過程中,需要與其他職能部門、學生家長、社會企業等多方接觸,涵蓋各行業、各群體。只有以身作則,作出表率,主動積極提供社會服務,才能為學生樹立好榜樣,鼓勵學生積極有為,參加社會實踐,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難看出,遵紀守法是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輔導員需嚴于律己,堅決杜絕任何違紀違法現象,具備廉潔職業素養和品質意識。此外,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的模范,因此還需要有效管理大學生,自身學習法律,運用法律,同時掌握應急處突的能力。
(三)全心服務學生
根據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輔導員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所有與學生相關的事務都與輔導員息息相關,因此全心服務學生是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也是貫徹“三全育人”要求的核心要義。高校輔導員工作瑣碎,在日復一日的日常事務中如何保持對學生工作的熱情是門必修課。高校輔導員要關心所有學生的成長,利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了解并動態掌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變化;要始終保持初心,從新生入學到畢業生離校都保持認真負責的作風,潛心總結鉆研學生管理規律和成長需求;要全面推進,明確職業要求,無論是心理需求、團員發展、資助育人,還是學生日常生活,都應有所把握,積極主動提供幫助,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四)涵養師德情操
德教在我國由來已久,傳承深遠。以德育人的傳統歷久彌新,傳統師德在互聯網時代仍然是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傳統師德與現代社會發展內涵相結合是新時代的新課題。傳統師德中的愛國觀、思想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等仍是當前職業道德的標準,仍需遵守并踐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催生各類思想發端、發展、融合,核心思想和主流價值觀在時代背景下有新的變化,人們的理念和想法在碰撞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因此,師德的內涵價值也非一成不變,而是適應社會新的發展階段,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時代性。
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步入大學生活也是人生新的起點。短短幾年的大學生活深刻影響著個人發展的未來走向。高校輔導員作為服務學生第一線,接觸學生最廣面,在日常交往中傳達著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學生,產生深遠影響。高校輔導員應加強自我約束,培育扎實學識、君子人格、仁愛品格、道德情操,踐行德教內涵。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一)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其言行既代表學校,也引導學生,毫無疑問,輔導員是立德樹人的踐行者。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化手段飛速發展,青年一代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樣,內容豐富。進入新時代,百年變局交織疊加。高校學生心智不夠成熟,易受多邊主義、不良言論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搖擺不定,言行可能出現偏差。加之高校學生長久處于象牙塔中,分辨能力不足,難以識別誘惑和危機。因此,只有高校輔導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發展的信心,客觀看待社會事件,培養優良德行,才能給予學生正向的價值引領,助力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修養,涵養道德品行,成長為敢擔當、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二)建設教育強國,助力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學生在高校接觸的第一人是輔導員,他們傳達、宣傳教育政策、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校規校紀。只有高校輔導員具備優良的職業道德,了解最新的理論政策和人才培養觀,業務能力過硬,才能讓學生融入學校,深刻領會國家教育政策,增強認同感,為建設教育強國奠定穩定的軟環境。
三、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問題
(一)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在高校招募輔導員時,通常并未將職業道德列為參考依據之一,導致輔導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高校輔導員可能是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因此工作方法可能不夠成熟。如果輔導員的專業背景與工作內容不匹配,可能導致工作適應速度緩慢,影響工作質量,降低工作積極性和榮譽感。此外,有些輔導員可能將輔導員工作視為短期跳板,而非長期職業發展道路,從而缺乏提升職業道德水平的動力。另外,部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理念可能缺乏科學性,過于隨意或者與學生形成過于親密或疏遠的關系,可能會傳遞不良影響,導致育人效果出現偏差。互聯網信息多元、復雜,輔導員群體易受負面信息影響,造成職業道德差距加大。
(二)高校輔導員對提升職業道德缺乏動力
一方面,由于輔導員工作繁忙,學生日常事務瑣碎,輔導員需要關心學生、管理學生、負責條塊工作,承擔教學任務,實現個人成長。同時,輔導員一般具有雙重身份,兼具科研職能。為完成職稱評定,高校輔導員關注面很難轉移到職業道德建設中來。另一方面,職業道德的提升耗時耗力,難以衡量。學生的德行更是無法量化。互聯網充斥各類短頻快信息,對于追求個人提升的輔導員而言,更傾向于選擇成效顯著的工作任務。
(三)高校對輔導員隊伍職業道德建設不夠重視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大多數高校已經認識到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但實質性的推進舉措尚未落地。首先,形式主義現象時有發生。職業道德建設文件的學習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未能深入人心。相關會議僅僅是為了歸檔記錄,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種認識也沒有轉化為實際行動,只是口號式的宣傳。其次,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科研論英雄”的不良導向,過于追求項目、論文數量和就業指標,而忽視了職業道德和師德師風的建設。他們片面地認為只要沒有發生不良事件,就認為職業道德良好,認為無需改進。最后,現有的職業道德建設方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缺乏綜合考核和長效
機制。
四、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完善用人機制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把關高校輔導員“選、育、用、留”四大階段。在基礎“選”階段嚴格把關。擴充招聘方式,采用數字化招聘積極吸納職業道德優良的人才進入輔導員崗位。使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嚴格篩選,慎重選擇過往經歷有瑕疵的人員,保證輔導員隊伍職業道德守好底線。加強職業道德水平測試,提供在線課程和培訓資源,引導輔導員提升職業道德。采用線上績效管理方式,及時跟蹤,嚴肅處理職業道德違紀人員,實行零容忍淘汰制度。
(二)強化內生動力
職業道德建設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了高校輔導員自覺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只有發自內心認同職業道德觀,才能驅使高校輔導員行使職責。首先,高校輔導員應培養與學生的師生感情,發自內心熱愛學生工作,將育人作為終身事業去發展。正確看待職業懈怠期,嘗試不同的工作方法,采用不同的工作角度思考,及時調整工作觀念,將育人與自我價值緊密結合。其次,高校輔導員應對職業道德有準確的認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謹言慎行、言出必行,以高尚德行潤澤學生品行,做好學生和社會的道德榜樣。再次,高校輔導員應主動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入理解職業道德建設的深刻意義。主動參加職業道德培訓,學習最新的理論成果,與時俱進,常學常新。同時提高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提升道德修養,真正將職業道德理論踐行到個人品德中。最后,合理運用互聯網媒介,不斷學習,爭取進步。主動嘗試互聯網新思路,運用互聯網新方法,走進學生。利用調查研究,了解學生所思所想,補足短板。
(三)提供提升路徑
一方面,高校要定期開展職業道德培訓,建立完備的培訓體系。首先,要了解輔導員現有需求,優化現有課程內容,補充具有吸引力和針對性的職業道德課程,結合線上資源的靈活性,激發高校輔導員的學習積極性。其次,要拓展職業道德實踐培訓,將職業道德理論融入各項線上線下教育活動中,增強趣味性,引導高校輔導員加強職業道德思考。另一方面,要全面部署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工作。首先,要嚴格要求職業道德,定期總結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將職業道德納入考核體系,置于評價體系首位,合理設定相關指標,有效結合自評和他評方式,有機統一領導、學生、同事等評價對象,力求客觀呈現職業道德水平。最后,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段,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設立專欄用于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評價,公開評價方式,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建議,實現有效監督。
(四)健全激勵機制
只有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激勵,才能促進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一方面,高校應采用線上考核系統,完善績效管理方法,將職業道德建設指標融入常規考核體系中。同時,高校也應結合官方媒體,宣傳報道職業道德先進事跡,形成良好的社會導向,展現輔導員的個人價值,增強其光榮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完善獎勵政策,將職業道德建設與職稱評定、資格認定、人才選拔等條件相結合,對于職業道德表現突出的個體給予優先考慮。
五、結束語
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激勵,可以不斷提升輔導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使他們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指導。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并促進高校教育體系中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改進和發展。
作者單位:蔡卓嶸 湖北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任航,方鑫.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的師德建設[J].現代教育科學,2019(03):90-95.
[2]邵政.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09):60-62.
[3]馮亮.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互聯網+”時代視角下的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40(01):12-17.
[4]王旭.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品位·經典,2021(09):84-87.
[5]王瑋.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21,38(01):118-1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