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00”后為主要年齡構成的當代大學生,移動設備和娛樂化應用在其成長過程中對其有著天然的賦魅,當代大學生更加依賴移動設備進行社交、娛樂和消費等活動。視聽新媒體已然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有積極的作用,也存在著負面影響。因此,要消解視聽新媒體娛樂化應用給當代大學生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人們可以積極利用其優勢,并加強視聽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積極作用和認同。
關鍵詞:視聽新媒體;短視頻;直播;大學生
一、引言
根據《2023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的數據,到2022年,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已經超過即時通信,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短視頻和網絡直播被認為是視聽新媒體行業增長最快的重要賽道和強勁引擎。根據月狐數據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受喜愛App排行榜,抖音、淘寶和快手分列第二、第三和第五[1]。這一排行榜顯示了視聽新媒體在中國網絡新媒體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廣泛影響。
在視聽新媒體的受眾群體中,當代大學生群體是其中堅力量。與其他受眾群體不同,當代大學生以“00后”為主要年齡構成,他們成長過程正好處于中國互聯網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因此,當代大學生可以說是初代網絡“原住民”,視聽新媒體的興起正好與他們的成長緊密相連。當代大學生將視聽新媒體視作生活、學習、社交、娛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娛樂化是視聽新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向,而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則是其娛樂化應用的典型代表。在當代大學生的視聽新媒體應用中,娛樂化應用如抖音、快手等是下載安裝量最高、使用率最高的手機軟件。短視頻和網絡直播通過娛樂化表達方式,將娛樂價值視為最高的文化價值,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社交心理和消費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
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在理性認知、社會共識、文化精神、消費價值觀等多個維度賦魅著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尤其是它們對算法推薦技術的濫用,針對用戶偏好進行同質化信息的精準推送,極易形成“信息繭房”效應,極大地制約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力和廣度。因此,研究視聽新媒體娛樂化應用對當代大學生的賦魅,無論是從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還是從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消解短視頻和網站直播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強化當代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主流思想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視聽娛樂化應用對當代大學生的賦魅過程解析
虛擬的互聯網為人們開辟了一個脫離現實的“精神家園”,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等娛樂化視聽新媒體則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至為簡單的愉悅身心的方式。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一個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會面臨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各種挑戰,生活、學習、社交過程中產生的壓力不斷增大,但在調節自身心理、情緒方面他們還缺乏經驗的積累。很多情況下,逃避成了很多大學生面對挫折、挑戰的一種選擇,有些是暫時的,而有些則會迷失。視聽新媒體娛樂化應用以娛樂性的內容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情緒進行操縱和規訓。某種程度來講,獵奇性、幽默性的視聽內容的確能夠使人精神放松、內心歡愉,這使得大學生們所追求的娛樂內容中不可避免的含有相似的價值取向。有著相同心理情境的大學生,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等應用又為其提供了便捷的互動式交流方式,比如粉絲群、彈幕等,個性化的社交方式方便大學生們展示自我,同時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趣味共同體成員。輕輕點下鼠標、鍵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娛樂的制造者、傳播者,歡愉的盛宴便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一直持續下去。虛擬環境中個人社會身份的隱藏、即時高度匹配的趣味共同體,讓當代大學生們更容易在娛樂中獲得更多的情感共鳴和尋得自身價值。
娛樂化的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內容充斥大學生視覺、感知空間,當以視聽感官快樂為核心的感性娛樂享受占領大學生精神需求領地時,他們的理性思維便會漸趨弱化和迷失。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娛樂的過度追求以及不斷接受娛樂化內容所傳遞的價值理念,無疑將會對其產生不良影響。而在算法推薦技術的推波助瀾下,大量同質信息的精準推送,極易讓大學生們迷失在視聽娛樂的感官快樂中,進而不自覺地將自身隔離于多元價值觀和文化思想的交流交鋒之外,產生自我重復、自我固化的“孤島效應”,在被“繭化”的狀態下,產生自我的虛擬與現實的分離。
三、視聽娛樂化應用對當代大學生賦魅“雙刃劍”分析
(一)搭建了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新平臺
近年來,“短視頻+”和“直播+”新業態快速發展,短視頻平臺成為新型數字經濟的代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緊跟時代潮流,建立起自己的“短視頻+直播”平臺,創作短視頻、開展直播活動,不斷探索就業的新路徑,成為在全新領域發揮才華的“新職人”。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們不僅通過移動終端參與短視頻和直播創業,還在縱向產業鏈和橫向多領域交叉融合中發揮作用。他們建立了新型實體經濟,在線上和線下實現一體化,為大量就業機會的催生做出貢獻。根據2022年的《短視頻直播機構中新青年群體就業情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短視頻直播行業與高校畢業生形成了供需匹配,已經成為他們就業的重要渠道。超過50%的調查機構選擇聘用“新青年群體”,其中54.44%的“新青年群體”因為看好該行業的發展前景而選擇進入短視頻直播行業。
(二)增加了展示自我、獲得認知的新場景
短視頻直播平臺讓年輕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更加注重自我表達和展示。年輕人可以在這些平臺上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藝,分享生活和想法,從而提升自我表達和認知水平。這種表達和展示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更自信、有動力。根據《2022抖音知識數據報告》,截至2022年10月,抖音已有超過50萬位萬粉知識創作者。而2022年1月至10月,抖音知識類作品的發布數量增長了35.4%,點贊知識相關內容5次及以上的用戶數量達到2.5億。短視頻平臺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知識的新場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淡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
在現代互聯網時代,一些短視頻和網站直播平臺受到資本的操控。這些平臺通過鼓勵用戶追求享樂、丟棄理想信念,并背離主流價值觀,以表達對政治權威的不屑態度。由于沉迷于泛娛樂生活,一些大學生對現實政治的參與意愿降低,采取不關心、不參與的疏離態度,導致政治情感的冷漠和麻木。長此以往,年輕人的政治參與能力、政治判斷力和敏感性降低,而思想根基不牢,政治信仰動搖,為錯誤思潮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此外,一些短視頻和網站直播的娛樂內容填充網絡資源,擠壓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空間和傳播空間,進一步搶奪年輕人的注意力。
(四)危害國家文化安全
缺乏正確價值取向的短視頻和網站直播是一種誤導,是一種“愚樂”。這些不良思潮隱藏在各種娛樂載體中,并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播其精神實質。西方資產階級的不良思潮和各種多元價值觀通過娛樂形式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大量的短視頻和網站直播以明星娛樂八卦信息和低質低俗網絡綜藝吸引眼球,追求刺激受眾的視聽感官,將“極致娛樂”文化產品作為最終目標,以賺取巨大的流量。這些娛樂化的視聽產品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夾雜著大量低俗和暴力等因素,與黨和國家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它們肆意地將娛樂因素注入網絡文化產品的全過程中,甚至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線,制造充斥著暴力和低俗內容的娛樂文化產品,營造出泛娛樂化的網絡文化氛圍,嚴重削弱了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傳播力量,成為國家文化安全的巨大威脅。
(五)磨滅大學生理想信念
短視頻和網站直播通過創造和傳播新奇網絡語言來引導網絡時尚潮流。然而,這些語言往往夾帶不良思想和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的正確理想信念產生了不利影響。例如,諸如“躺平”、“佛系”、“咸魚”、“高墻”等用語在大學生中廣泛流行,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消極態度。這些詞匯以自嘲和娛樂的方式讓大學生與傳統美德中的奮斗、拼搏精神隔離開來,與主流價值觀相脫節。視聽新媒體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當大學生利用視聽娛樂來自我催眠和安慰時,實際上是放棄了對偉大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他們通過傳播這些網絡新穎用語來尋求“志同道合”的人,并利用群體的力量加深自我安慰。這種通過網絡新奇用語傳播價值觀來尋求自我認同,放棄對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的曲折實踐路徑是一種“病癥”,表現為缺乏志氣、骨氣和底氣。視聽新媒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這種“病癥”中的一個重要因素[2]。
(六)助長非理性消費理念
娛樂化的視聽新媒體信息傳播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和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這種媒體以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為核心價值觀,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包裝文化產品,以吸引關注度和點擊量為目的,刺激人們釋放個人欲望,鼓勵他們不斷消費和追求娛樂。在短視頻直播中,明星、網紅和商家以自己的成功為榜樣,向大學生灌輸其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進一步引導了他們的消費思維和行為。
短視頻直播也在推動電商營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展示新產品、分享購物體驗和傳授消費心得等方式,短視頻引導著當代大學生進行非理性消費。然而,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尚不成熟,往往容易受到“粉絲經濟”和“偶像消費”等誘惑的左右,忽視產品的真正使用價值。在娛樂化的視聽新媒體的影響下,這種非理性消費行為逐漸形成習慣,并對他們正確的消費心理建立產生重要影響。
四、當代大學生視聽新媒體娛樂化應用的祛魅
(一)頂層設計:積極搶占文化陣地
娛樂化是視聽新媒體的一種基本屬性,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好壞之分。然而,一旦娛樂化應用占據了視聽新媒體主導地位,其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理想信息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沖擊和侵蝕。因此,國家主流媒體應該積極搶占視聽新媒體這一文化信息傳播陣地,控制娛樂信息傳播的影響力,以發揮其主流價值觀傳播職能。具體而言,國家主流媒體應順應視聽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在短視頻和網絡直播領域進行布局和深耕。通過創造高質量的視聽內容,搶占視聽資源市場,并充分利用其優勢地位,大力傳播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獵奇和娛樂心理,積極適應移動互聯網環境下視聽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注重創造具有娛樂性的內容,并開辟更多能夠吸引年輕群體廣泛參與的視聽新媒體平臺,掌握新興媒體領域,全面適應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這樣,國家主流媒體就能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娛樂化內容,并塑造積極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念。
(二)技術監督:構建科學合理的傳播管控機制
部分新興視聽新媒體平臺缺乏必要的內部監督管理機制,有的甚至利用所謂的“算法推薦”,明目張膽地操縱受眾的審美偏好。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算法推薦”技術成為定制化、智能化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然而這也為劣質信息和低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方便。技術中性并非等同于價值中性,不能讓算法技術成為價值觀的附庸。應加強技術監管,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將視聽新媒體的發展納入可控范圍,以確保其健康發展。此外,在技術層面可以通過設置專屬模式,針對大學生用戶進行重點推送和傳播優質的視頻內容,從而建立科學合理的傳播機制,使大學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避免消極影響。
(三)教育保障:運用好思政課堂主渠道
為了應對當今泛娛樂化趨勢帶來的問題,人們必須認識到建立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至關重要。這需要人們加強對大學生黨史課程的體系化建設,將黨史教育融入各專業課程中,發揮“主渠道”和“一段渠”的協同作用,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人們應該將立德樹人的要求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地的紅色資源,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參與“沉浸式”和“體驗式”的教學活動,以產生共鳴和深刻的思政教育效果。只有在一個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下,人們才能幫助大學生正確應對泛娛樂化趨勢的沖擊,并培養他們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波茲曼指出,學校是解決當代大眾文化庸俗化問題的唯一希望,因此,學校必須重視這一問題,并以思政教育為核心,推動教育改革,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作者單位:劉方方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彭均.祛魅與超越: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及其防范[J].理論導刊,2022(1):66-72,92.
[2]祝陶然,章翰丹.論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話語轉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