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高質量發展目標驅動下,中國產業正在朝著智能化、高端化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各行業都在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數字化轉型也是教育行業的關鍵詞,職業教育面臨著必須轉型的挑戰。在這個背景下,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職業院校護理專業的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將數字化教學相關資源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數字化教學的優勢和功能。本文主要從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特點入手,探索將數字化教學資源與“人體形態結構”教學相融合的策略,并將這些數字化資源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優化“人體形態結構”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護理;人體形態結構;數字化資源;數字化課堂
一、引言
《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1》顯示,全國數字化轉型指數持續走高,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高速發展,教育行業增速位列前十;職業教育只有全面擁抱數字化,才能推動職業院校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核心競爭力,賦能“中國智造”。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師資將決定轉型的成敗,遠超任何技術障礙。
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
在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和提升教學效果的過程。數字化并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教學資源以信息化形式呈現,比如使用PPT、視頻、動畫等進行教學。實際上,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數字化轉型強調以人為本,這意味著需要在轉型過程中注重“立德樹人”,構建數字化的教育體系。在課程教育中,要注重技術的賦能作用,促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助力實現一個“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成果的轉化,以應用為主,避免紙上談兵,搭建教育教學的新局面,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教師的精細化管理需求。
三、人體形態結構教育教學應用數字化轉型的客觀需要
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新常態,將數字化資源與職業教育教學相融合,將數字化資源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優化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這已然成為大勢所趨。
(一)借助數字化轉型,深化教育改革
數字化轉型是高職院校踐行教育評價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通過教育數字化,例如針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數據分析,基于學生學情的數據實時評價學習成績并提供反饋,從繁瑣的教師人工評分轉變為人機共同協作的精準有效評價,實現評價手段和評價方式的智能化;從傳統的結果評價轉變為關注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綜合評價,使評價指標的維度多元化。
根據新職業崗位特點和數字化職業能力,職業教育亟須進行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使專業與市場需求、新職業、職業崗位、新技術、數字技能相連接。而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的重任落在教師肩上,教師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
“人體形態結構”依照臨床醫護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而設置,按照以臨床職業崗位為課程目標,以臨床職業標準為課程內容標準,以醫護行業最新技術為課程視野,按“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人體的奧秘,守護健康為主線,將思政教育、健康中國有機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將數字化資源應用實踐教學,在授課的各個環節提升質量。
(二)借助數字化轉型,促進教育公平
為構建學生終身學習體系,數字化轉型是強有力的支撐。借助數字化轉型,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學習“人體形態結構”課程過程的支持、引導和服務,提高學習效率、優化教學方法,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還可以完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數字化檔案,搭建多平臺學習成果的橋梁,以實現學業水平的提升。借助數字化平臺,可以向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輸送優質資源,有利于縮小區域、城鄉和校際的差距,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一個免費且穩定的人體形態與結構課程數字化學習公共平臺是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數字化學習機會的重要因素[4]。通過對偏遠地區數字資源的廣泛覆蓋,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不同地區的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三)借助數字化轉型,提升教學質量
“人體形態與結構”知識點多,信息量大,重點難點多,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必須通過反復觀察和實踐才能準確掌握相關內容。然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在課堂學習中難以跟上教師教學的節奏,導致課程學習效率無法提升。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與“人體形態結構”課程數據相關的醫學、體育、藝術、仿生學、汽車撞擊、航空航天等各大領域對該學科的學習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互聯網的發展為課程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人體形態結構”課堂教育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組織效率和實施質量,可更有效地應對外部日益復雜的教育大環境的需要。
職業院校護理專業的教師需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嵌入數字化教學相關資源,教師精心設計,改善“人體形態結構”的教學環境,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改變,可以降低學生學習“人體形態結構”的難度,增強理解并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人體形態結構”課程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策略
(一)收集學生數據,精準分析學情
教師可以在課前整合數字化資源,制作微課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針對課程目標,合理設置課程任務單,要求學生進行前測,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數字化資源,如3D解剖軟件,虛擬仿真平臺等,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情境中分析學生的行為和能力,升華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習效果。
利用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平臺,可對學生在學習“人體形態結構”課程全過程的數據進行全面采集,如課堂提問記錄、課堂測試記錄、學習成果數據、學習態度數據、考試成績數據等,并進行深度挖掘,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的學習興趣、態度、學習習慣等,建立一個人體形態結構課程大數據庫,促進課程數據的貫通與共享。
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各種動態數據的依據,構建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素質發展報告,解讀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為學生進行數字化“畫像”,建立學生的知識圖譜,實現精準的學情分析,為教學改進提供指導[3],提升人體形態結構教學的準確性。
(二)根據前測反饋的數據,精準定位教學重難點
在進行學科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護理專業各學科教材的內容大多是按螺旋上升的形式編排,新知學習往往建立在舊知基礎上。課前做好前測反饋,教師通過數字平臺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針對教學目標,精準定位教學重難點。
例如,學習“人體形態結構”第九章“脈管系統”第三節內容“靜脈”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進行前測:要求學生說出口服藥物治療闌尾炎時,藥物在體內所途經的解剖結構,以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難點。授課時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做到因勢利導,克服學情中的不利因素,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結合先進的數字化設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難點,重建學習自信。
(三)基于學生數據,精準反饋教學效果
教學反饋是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在調整教學實施中必不可少。“人體形態結構”是形態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理論授課時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將課件、解剖圖庫、模型等教學素材融于一體,建立“數字化立體教材”,使難以理解的人體復雜結構盡量的形象化,實體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實驗課時充分發揮解剖實驗室的優勢,合理利用3D實訓室,數字化虛擬仿真實訓室,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同時提供更多的模型供學生操作,方便學生自學和課后復習,使學生對人體各系統器官的位置、形態及毗鄰關系的學習有立e8e9ca076b4559728c221f718b1c4abe842b7fec447066b6d91c26b5fae3e557體感和透視感,旨在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利用學習通和云班課等平臺發放測試題,對課程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多方位檢測,平臺對學生的測試情況進行信息的反饋,教師通過統計圖對測試結果進行科學、有效分析,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合理調整教學設計方案。
(四)分析學生數據,幫助教師診斷學習行為
通過分析學生的數據,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診斷,為教研和教學管理提供精準的導向,推進教學質量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在完成人體形態結構課程第二個模塊“運動系統”教學后,借助學習通平臺進行線上測試。為使平臺反饋得來的數據更加具體化,在試卷中設置成6種題型,將課程相關的21個知識點分布在不同的題型中,以幫助教師多角度全方面地分析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對比平臺生成的各班級總體成績,分析護理2301班“學生各知識點得分與整體平均分”,以王偉同學為例,數據顯示,該生在骨骼這一單元任務上得分相對較高,尤其是四肢骨得分率非常突出,超過了班上89.58%的同學,而在骨骼肌這一任務點上得分率相對較低,尤其是頭頸肌這一知識點,低于班上64.78%的同學。課后,授課教師應多途徑了解該同學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結合“人體形態結構”這一學科的學習特點,提供合理化的建議,針對教學薄弱點,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提高班級的整體學習效果。
(五)根據學生反饋結果,精準進行教學評價
在教育實踐中,學生實際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行為的改進不能單單只通過考試進行衡量。只有持續關注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各個環節的變化,深入評價學生各個發展過程,才能得到精準的結果。
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為保證評價數據的多元化,應該從多個環節反饋學生數據,基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手段的大數據資源庫,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評價提供良好的應用場景。
以泌尿系統為例,課前,通過學習通教學平臺發布前測學習任務單,考查舊知,教師了解了學生對人體泌尿系統的認識程度。課中,學生完成課堂測驗,通過學習通線上平臺獲得小組的課堂總成績,運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客觀、全面地評價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檢查學習效果,針對易錯題,教師再次講解。課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本次課內容進行小結,然后針對課程重難點,設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完成,進行課后評價。教師還應運用對學生多方面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評價,給予學生充分參與評價的機會,形成真正的參與式學習。
另外,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開展增值評價,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制定不同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學生數據的可視化,可以掌握多個學生群體的學習和成長狀況,并獲得相應的過程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將任務考核成績與前一任務成績相比較,若學生成績進步大于5分,教師給予該生賦星一顆,若在某單元任務中,表現突出者,賦星1顆,為每一名學生建立一個經過數據處理的“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自我發展情況,在學習過程中,不做橫向比較,而是對比學生在某一時間段內自我學習的進展,隨時把握學生的進步情況,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學校還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判斷適合的專業和學習方式,制訂更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推送更精準的課程和學習內容[6]。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體形態結構”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引入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人體形態結構知識點的理解,夯實專業基礎,推動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朱方敏 天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鄭荷芬.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轉型研究[J].江蘇商論,2023,(04):120-122+126.
[2]楊光軍,曹林.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基于云班課的高職教學模式變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11):90-97.
[3]趙瑛群,劉亞龍.基于學生數字畫像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精準度[J].現代教學,2020(Z1):66-67.
[4]李杲,宋佳.國際視野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與啟示[J].人民教育,2022(19):71-74.
[5]李永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構想與實踐探索[J].人民教育,2022(07):13-21.
[6]張青山.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