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要想實施核心素養教育,教師可以巧用“互聯網+”模式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以此增強課程教學的多樣性、深度性與有效性,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數字化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為了使課程教學真正達到上述目標,本文從“互聯網+”教育視角出發,通過創建微課探知、生活探知、合作學習、翻轉課堂、技能實踐等活動,闡述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核心素養;信息科技
信息科技課程具有數字化、信息化和實操性強的特點,若想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教育要求,教師需要依據課程特點,巧妙運用“互聯網+”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活動,如多媒體情境探知、問題情境認知、生活情境實踐等,讓學生在完成此類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扎實地掌握學科技能的運用方法,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促使學生擁有較強的信息價值判斷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提升運用計算思維和創新思維解決信息科技問題的水平,并產生一定的信息社會責任感,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定位與走向
在學科核心素養教育要求的指導下,教師能夠更加明確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定位,了解學科的教學特色及教學要點,把握課程的教學走向,設計出更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應當立足于班級學生這一課程主體,深入了解學生的求知需求、發展方向、實際學習能力以及未來應當具備的信息科技學科技能和學科綜合素養;再以此為依據,合理設計課程教學方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知識講授與技能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各種探知任務,積累有意義的信息科技知識,構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流程,從而提升技能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此外,教師需要讓學生意識到信息科技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作用,真正認識到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主動求知的欲望以及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課程認知過程中得到思維啟發和能力提升,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科綜合素養。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在使用“互聯網+”模式開展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遵循主體性原則,不能盲目設計信息化知識探究活動,而要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實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求知需求,再結合上述信息,創設更加靈活、更加生動的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使其在完成信息化探知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思維啟發和能力鍛煉,并提升個人學習能力和課程學習質量。
(二)深度性原則
在以核心素養教育為基礎的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教師應當遵循深度性原則創建教學活動,在知識講授過程中巧妙滲透學科素養要素,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更多計算機領域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數字化探知意識、知識應用意識等,使其在知識深度思考和生活化應用過程中形成較強的信息社會責任感,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養。
三、“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實施素養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優化導入環節,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意識
對于信息科技學科而言,數字化學習意識指的是學生能夠自行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探知方式;能夠對學科知識進行自主性探索與研究;能夠根據各種學習資源對學科理論進行深度理解;能夠對學科技能的正確運用方法進行合理探究,從而初步掌握信息科技知識,增強自主探知的意識和能力。課堂導入環節是課程教學的起點,有著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使學生初步了解單元基礎知識的作用。為了改善導入環節的教學質量,教師應當增強學生的數字化學習意識與能力,結合互聯網資源,開展單元知識自主探究活動[1]。
以小學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閃亮登場打招呼”課程為例,此節課要求學生初步認識Scraino軟件,知道軟件的界面,了解坐標的概念以及程序運行的一般原理,理解應用積木實現角色移動和說話的方法。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小貓翻跟頭”動畫視頻,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再提供幾個關鍵詞,引發學生對Scraino軟件的好奇心,并鼓勵學生根據上述信息,運用搜索引擎自行探索Scraino軟件功能和用法,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具體來說,在動畫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卡通小貓依據指令在畫面中翻跟頭以及自行穿越迷宮,甚至說出完整的句子。針對此視頻內容,教師可以給出如下關鍵詞,如Scraino軟件、Scraino窗口分區、指令分類區、功能按鈕、腳本區、舞臺區等,借此讓學生對Scraino軟件產生強烈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上述信息,自行在搜索引擎中查找與Scraino有關的知識。例如,通過查找互聯網資源,學生能夠初步了解Scraino軟件的作用和特點,知道Scraino圖標以及Scraino的窗口與組成區域。這是一款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圖形化編程軟件,具有操作簡單方便的特點,由標題欄、菜單欄、舞臺區、角色區等六大區域組成。之后,教師再結合導入視頻和學生自行查找的信息,細致地講解此單元重難點知識;利用搜索引擎和互聯網資源,創建自主探知導入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數字化學習意識,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產生濃厚學習興趣,進而改善導入環節的探知質量。
(二)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若想更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合理優化教學手段,根據單元知識點開展多樣化“互聯網+”教學活動,例如“互聯網+生活探知”“互聯網+問題解答”“互聯網+技能實踐”等,讓學生在信息化課程認知過程中增強信息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1.構建生活探知情境,培養信息意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形象思維較為活躍,對現實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信息科技課程中,教師需要快速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根據上述特點,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物,創建信息化知識探索活動。教師可以利用現實事物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生動畫面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主動探知的興趣;接著,鼓勵學生運用有效的信息科技技能探究生活情境背后的學科知識,從而掌握正確的信息化探知方法,逐漸提高信息意識[2]。
以小學信息科技教材三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植物信息大搜索”課程為例,此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搜索引擎”,掌握用搜索引擎查詢文字、圖片等信息的方法,并且學會用“以圖搜圖”功能探索不明事物的信息,進而提高科學甄別信息的能力。針對上述課程目標,教師可以利用現實事物,構建生活探知情境,開展信息化自主探知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讓學生對“搜索引擎”有初步了解,并掌握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聯網中查找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校園中各種動植物的圖片,如樹木、花卉、麻雀、喜鵲等,利用真實事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圖片信息的興趣。第三,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百度、谷歌、360等搜索引擎,通過輸入關鍵字或關鍵詞的方式,查詢圖片中植物、動物的名稱等信息,并甄別查找的信息,篩選出科學、有價值的內容。例如,學生可以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楊樹”兩個字,單擊搜索按鈕,跳轉到與楊樹有關的信息列表頁面,再點擊列表名稱,進入信息頁面,判斷信息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楊樹的分類、特點、生長環境、生長特點的等。最后,教師可以創建生活情境探知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識的意識,助力學生扎實地掌握搜索引擎的用法,學會科學甄別互聯網信息,并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素養。
2.巧設互動認知問題,培養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指的是學生在解決信息科技問題過程中所運用的各種學科思想方法,如抽象理解、算法設計、建模認知、模擬操作等。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提升其知識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以圍繞單元知識點設計信息化探知問題鏈,開展逐步探知活動。在活動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以協同合作方式,采用多種思想方法,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深入探究單元知識,解決相關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計算思維素養[3]。以小學信息科技教材三年級第三單元第十課“應用模板提檔次”課程為例,此節課要求學生學會基本的文檔操作技能,能夠使用添加、刪除等功能對文檔模板進行二次創作。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文檔軟件的基礎功能設計探知問題鏈,并結合微課視頻,開展小組互動問題解答活動。
首先,教師根據單元知識點設計如下問題鏈:
(1)如何獲取電子報刊模板?
(2)如何在電子報刊模板中刪除和添加文字信息?
(3)如何在電子報刊模板中添加圖片?
(4)如何在模板中添加個性元素?
(5)如何調整版面布局?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各學習小組觀看微課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文檔軟件的基本功能,如文字添加功能、圖片添加功能、排版功能等。
第三,教師需要鼓勵各組學生自行實踐操作,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索、親自體驗的方式,了解基礎功能的作用,從而真正掌握文檔軟件功能的正確用法。例如,各小組需要用搜索引擎查找電子報刊模板,下載模板并將其載入到文檔軟件之中;接著,使用刪除功能刪掉模板中的提示文字或例文,并用文字添加功能填入本組的報刊主題內容。隨后,教師需要引導各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添加與刪除功能的含義和作用,再讓學生以類似的方式在模板中添加圖片和個性元素,從而美化電子報刊。
最后,各小組需要優化電子報刊的布局,讓版面變得更加整齊清晰。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實踐問題解答活動,讓學生加深對單元抽象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認知體現,促使學生掌握模擬操作、抽象理解的思維方法,并提升計算思維能力。
3.布置翻轉課堂任務,培養創新意識
若想增強信息科技課程的開放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掌握單元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方法,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布置實操學習任務,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單元重難點知識,布置自主實踐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應用學科技能完成信息化事物制作任務。其次,在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實操成果,講述制作步驟、技能用法和注意事項,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4]。以小學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級第一單元第二課“電子賀卡送祝福”課程為例,此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用Scraino軟件編寫腳本制作電子賀卡的方法,能夠應用“下一個背景”“將造型切換為”“說…秒”等指令編寫程序。首先,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應用Scraino軟件自行制作一個祝福他人的電子賀卡,要求為:包含動態背景,有具體人物造型,人物角色可以說話,但背景樣式、角色形象、說話內容不限。此時,學生可以運用創新思維,應用網絡資源和軟件功能進行靈活創作。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電子賀卡,并講述制作過程,講解背景切換、造型切換、角色發聲的程序編寫思路。最后,教師再針對上述知識點進行補充講解,解答學生的疑問,讓學生真正掌握軟件指令的編程方法,提高實踐認知能力。
4.構建生活實踐情境,培養責任意識
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用科技改善生活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構建生活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靈活運用學科技能的水平,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5]。以小學信息科技教材四年級第一單元第七課“安全停車有感知”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自動駕駛汽車倒車場景,構建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用Scraino軟件中的“碰到角色”“碰到顏色”兩個“積木”編寫倒車程序,使模擬軟件中的自動駕駛汽車能夠自行探測車周圍的情況,從而保障停車安全。例如,學生可以用“碰到顏色”“積木”編寫探測程序,讓模擬汽車在倒車時碰到白色停車位線便能及時停止。同理,學生還可以編寫自動駕駛汽車在碰到角色時的不同指令程序。學生通過完成生活情景模擬實踐任務,既可以提高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又能認識到所學知識在現實場景中的具體作用,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而形成較強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教師若想更加高效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可以采用“互聯網+”教學模式,開展多種以互聯網資源、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知識探索與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各種信息化認知活動,提高技能實踐能力和計算思維能力,形成較強的信息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進而提升學科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王薇薇 淄博市淄川區教學研究室
參考文獻
[1]黃麗仙.核心素養下小學信息科技學科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47):1-6.
[2]余小龍.新課標理念下小學信息科技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J].新課程導學,2023,(32):64-67.
[3]吳彩云.計算思維理念下小學信息科技教育方法探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10):58-60.
[4]杜春梅,杭曉峰.例談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3,(11):49-51.
[5]張林慶.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J].山東教育,2023,(2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