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位于長沙市清水塘路,與偉人毛澤東的革命家庭毗鄰,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學校。在這條小街上,有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毛澤東塑像廣場、毛澤東楊開慧故居、陳樹湘烈士紅色文化墻、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等紅色文化景點。這里見證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特別是青年毛澤東“小家大國”的情懷,故有“紅色發祥地”之稱。為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近年來,我校秉承“清水心,紅色魂”的辦學理念,與校外德育實踐基地——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緊密合作,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通過雙向培養師資、雙向實施課程實現“雙向行走”,讓學生們在體驗中涵養家國情懷,立志報國,在實踐中提升道德修養,培養創新思維,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雙向“培養”,夯實思政教育隊伍建設
我校充分發揮館校協同作用,努力構建思政教師雙向選拔、培訓和激勵體系,系統推進“雙向行走”大思政隊伍建設。
標準引路,選拔有章。我校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教師選拔標準,堅持采用“自主申報—支部審核—單位聘請”的程序,選拔了以黨支部書記、副書記、支委委員、優秀黨員為主要成員的校內專兼職思政教師隊伍,聘請了長沙黨史館副館長、優秀講解員等組成校外兼職思政教師隊伍。校內外思政教師均發揮自身優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增強思政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時效性,引領學生不斷成長。
目標導向,培訓有力。我校以培養政治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思政教師為目標,以課題研究、課例研討、課程實施、項目驅動四個模塊為內容,構建了覆蓋校內、校外兩類思政教師成長的“一核兩類四模”研修模式。課題研究以省級“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紅色文化傳承的‘清水明心’課程整全育人實踐研究”和教育局子課題“基于館校合作的雙向行走大思政實踐研究”為研究內容,開展“雙向行走”大思政實踐探索,培養思政教師的研究能力,提升“雙向行走”大思政教育的科學性;課例研討以省級備課大賽、區級新蕾杯比賽、校級研討課為平臺開展“興探創全”教學模式研討,培養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雙向行走”大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課程實施以校本課程開發為契機,館校教師合作實施基于紅色文化的校本課程,培養思政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提升“雙向行走”大思政教育的可持續性;項目驅動則以“興發論壇”為陣地,館校思政教師基于問題、能力和發展導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交流,培養思政教師的思辨能力,提升“雙向行走”思政教育的深刻性。
評價護航,激勵有效。堅持“關注成長”原則,針對思政教師培養體系,建立多元評價方式。我校給每位思政教師建立成長檔案袋,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首要標準,同時結合課例、課程、課題、項目四部分的表現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論作為學校各類評選的重要依據。每月通過“綜合評價—行政會討論—支委會審定”的程序開展“最美教師”評選,通過學校公眾號對“最美教師”優秀事跡進行報道和宣傳;每年各級優秀教師和館校“最美志愿者”評選則按照“自主申報—民主評議—支委審定”的程序開展。多元評價,激勵其努力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教師。
雙向“合作”,務實思政教育課程實施
學校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我校基于“清水塘”紅色文化,建構了“清水明心”課程體系,倡導館校合作,雙向奔赴,共同實施學校課程。
縱向銜接,培根鑄魂。從低年級的蒙學階段到中年級的啟行階段再到高年級的立志階段,我校開發了系列“雙向行走”課程。蒙學階段的入隊禮以隊史教育、禮儀教育為內容,每年帶領低年級學生前往長沙黨史館毛澤東塑像前開展入隊儀式,旨在引導學生愛校愛家知禮儀;啟行階段的清明禮以黨史教育、責任教育為內容,每年清明節帶領中年級學生前往湖南烈士公園進行清明掃墓儀式,旨在引導學生愛家鄉知擔當;立志階段的畢業禮以立志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為內容,帶領高年級學生參觀長沙市一中校史館、長沙黨史館,旨在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橫向貫通,啟智潤心。堅持“紅色童心,照亮夢想”課程理念,橫向構建思政學科素養課程。基礎型課程以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為主要內容,融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和時政教育,讓學生接受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拓展型必修課程有升旗儀式的“紅色故事大家講”,內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習慣教育等。拓展選修課程有紅色記憶下的社團活動,包括小小紅色講解員、紅色刻紙、紅色閱讀、紅色版畫等二十幾門社團課程。部分選修課程由館校思政教師合作授課,做到了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素養提升相結合,實現了教學內容全面性、學生選擇自主性、特長培養持續性和思政教育趣味性。我校的小小紅色講解員隊利用周末、假期在長沙市黨史館進行義務講解,接待游客上萬名。
縱橫交融,全面發展。我校堅持育人為本,基于課程標準,凸顯素養導向,縱橫交融構建項目式學習課程,共推學生素養的提升。比如,利用暑假、寒假等節假日開展“玩轉春節”“行走長沙,丈量世界”的項目式學習。“玩轉春節”項目式學習將生活技能、情感體驗、勞動鍛煉、藝術審美、探究學習等融入其中,涵蓋了德智體美勞五重教育內容,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進社會,在實踐中感受春節、研究春節,為他們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提供生動、有趣的支撐。歲末,學生來到黨史館開展志愿服務,為前來參觀黨史館的市民送上“福”字。“行走長沙,丈量世界”的項目式學習則圍繞“活力迸發,悅長沙”“歷史悠久,品長沙”“人文薈萃,探長沙”“風光秀美,行長沙”四個篇章,引導學生沉浸式領略長沙場館文化內涵,感受夏之氣息,盡享行走之樂。項目式學習以多學科整合的形式推進,讓學生走向社會、提升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清水塘“小家大國”的精神通過參觀、講解、研討、思辨、體驗等形式,深入每個學生的心中,讓“行走的思政課”有效落地,為區域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實踐智慧和創新經驗。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2022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紅色文化傳承的‘清水明心’課程整全育人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ND22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