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不僅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新動能,也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態勢和國內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勇于擔當,深化改革,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向“新”前行、逐“新”而進。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掣肘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使得高校作為科技創新重要源頭的作用更加凸顯,其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直接關系到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將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統籌發展,教育改革發展逐步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改革理念,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卻遠未達到預期水平,還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競爭力不足的現實問題。這不僅制約了高校創新能力的發揮,也影響了國家整體創新體系的構建。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關鍵在于長期以來產教融合的割裂與錯位。
一是市場需求導向不足。高校科研往往缺乏足夠的市場需求導向,導致很多科研成果與實際應用相去甚遠。產教融合并未完全落到實處,導致高校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進而影響了轉化效率。二是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不夠。高校和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程度并不高,協同創新也未能得到充分實現,高校科研成果難以得到有效轉化。三是缺乏專業化的服務平臺和人才。這導致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存在種種障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將產教融合真正落到實處,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以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通高校科技轉化“最后一公里”
產教融合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相連的關系。產教融合通過深度融合教育與產業,使得高校能夠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調整科研方向,從而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這種合作模式還促進了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僅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還進一步激勵了產教融合模式的優化和升級,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可以說產教融合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推動力,而科技成果轉化則是產教融合發展的有力證明和目標所在。高校必須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實體組織建設,改革創新產教融合實施載體與組織方式。
打造多樣化的產教融合實體化實施載體與組織方式,以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破解現有制度“藩籬”,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形成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新機制,推動高校、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學科專業建設,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鏈條。
一是匯聚區域高等教育辦學資源,打造產業園區型產教聯合體。以區域產業園區為基礎,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實體化產教聯合體,搭建區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以及促進院校專業布局與當地產業結構緊密對接的人才供需信息平臺,為區域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匯聚行業職業教育資源,打造行業產教融合體。優先選擇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校牽頭,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主體作用,深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構建科技研發、產品制造、技能補強協同發展機制,暢通新理念轉化為新技術、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的“快車道”,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把產教平臺鍛造成技術與產品緊密聯結的紐帶。
三是推廣試點經驗、擴大試點規模,培育更多產教融合型企業。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發揮大企業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行業龍頭企業率先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按不同產業、行業以及對國民經濟重要程度和區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指導和協調作用,有序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工作。引導國有企業集團公司、龍頭企業完善參與高校產學研考核機制,構建產教融合型企業政策體系和責任清單。
四是推進產教協同對話機制構建,強化產教融合平臺支撐。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校企合作服務機構,搭建合作平臺,通過行政手段培育和扶植校企合作服務機構,依據專門服務機構掌握大量準確的信息,把眾多的企業與院校聯結起來,促進產業與教育、企業與院校的校企合作聯盟,加快產學研一體化推進及科技成果轉化。
強化頂層設計,扎實推進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
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應主動融入區域創新網絡,與政府、企業或科研機構等外部創新主體形成長期穩定的協同關系。打造由龍頭企業和高校牽頭,聯合行業組織、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的產教融合共同體,應該成為破解當前科技成果轉化困境的有效解決方案。其核心在于構建產業界與教育界深度合作的一種組織形式,旨在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教育與產業的融合發展。這種共同體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制,有助于將科研成果更快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強化共同體成員聯結紐帶,在關鍵節點和環節上增強聯系,以促進教育端主體與產業端主體的對接。強化與行業產業組織的聯系紐帶,推動共同體組織內部的主體加強共同體意識,促進各主體的互動與合作,貫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聯合共同體內部各主體共同打造科研團隊,根據產業需求與企業的現實難題協同進行技術攻關,創新技術技能積累,并共享成果。強化參與主體的責任意識與主體意識,面向企業為代表的參與主體,制定參與共同體的責任標準與責任清單,并將企業履行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戰略管理體系,使其參與度透明化、公開化。
二是實現共同體資源聚集與共享,以優質資源吸引為帶動,推動各主體協同合作,相互促進。要充分調動共同體內部成員的資源,通過搭建各類資源共享平臺、開展各類項目,加強共同體內各類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的高效共享,如在學校層面引導產教資源對接,深入整合共同體各類資源,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同時充分吸收、利用外部投入資源,重視政府對共同體組建的資源投入,以及政策支持,積極引導、資助、激勵和推動各主體的協同與合作活動。
三是筑牢堅實的共同體建設基礎,幫助共同體走深走實,形成高質量的平臺。一方面要加強牽頭企業和院校號召力,引導產教資源對接,深入整合共同體各類資源,提升育人成效與產業貢獻度,使行業、企業實質性地參與建設,形成專業與產業的緊密銜接,合力打造優秀專業。另一方面要聯合內部各主體共同建設集教學、研發、生產、鑒定、培訓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實訓基地,建設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和仿真實訓系統與共享平臺,打造高水平實踐基地。通過資源整合與企業參與,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的每一個環節。
四是全面規劃共同體的運行機制,打造更高效的平臺來引導、支撐和服務科研成果轉化。共同體需要專門機構負責制定戰略規劃和運營規則,承擔明確的現實功能,要通過制度設計和管理運行,系統、動態分解和落實目標,支撐共同體目標以實現人才有效培養,服務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在組織模式設計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分設決策與執行部門,充分保證管理機構的行政權威。在運行模式設計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以項目推進運行工作,加強產教供需對接機制。
五是加大后續的保障與監督力度,強化支持共同體建設的保障力度,為共同體發展孕育良好環境。共同體需要形成對各成員的專項保障政策,維持組織內部有序的發展,也要加大各參與主體的評估監督力度,建立履行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的評估指標體系,完善監督管理機制、認定機制、退出機制,確保組織成員構成的基礎。同時,完善外部保障,共同體外部也要加強政策扶持與法律保障,為共同體的后續發展保駕護航。各級政府和行業要提高對共同體建設的重視程度,在保障政策、組織協調和經費投入等方面向共同體傾斜,在產教融合、一體化長學制培養、經費投入、資源統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支持共同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