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高校必須緊緊把握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方向,樹立“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即按照未來對人才的需求,培養能夠主動擁抱未來、與未來合作的拔尖創新人才。
精準把握新質生產力對人才的新要求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首先要明確新質生產力對未來人才核心能力素養的新要求。
厚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家國情懷。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三要素之首,拔尖創新人才是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驅動因素,價值引領力是其能力素養之核。天津大學作為一所工科優勢高校,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到2.0,從新工科建設“天大行動”到“天大方案”,始終將愛黨報國、敬業奉獻作為“未來卓越人才培養標準”的核心,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何謂“卓越”?根本在于回答好“為誰培養人”之問。在這個問題上,要有清醒的認識、明確的方向、堅定的信念。我們培養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國家戰略人才,首要的是要具有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家國情懷,主動將個人的專業技能與智慧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引導學生將祖國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志愿。
駕馭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的跨界整合能力。新質生產力是對生產力各要素的重塑,其關鍵不僅是各要素的革新,更在于多重要素的新質組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全面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把握新興領域交叉融合發展特征,這就要求人才具備面向未來新質生產力所需的跨界整合能力。首先,學生要具有突出的主體地位和意識,能夠自主建構跨界整合思維,能夠主動統籌規劃與自我管理。其次,學生要具備多學科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能夠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利用跨界整合能力獲取異質性知識,實現知識體系和能力素養的重新識別、融合與重構。最后,學生要內化協作精神,充分發揮協作力量,在新質生產力這一多重要素相互滲透融合的復雜系統中,跨界整合復雜問題,應對未來挑戰。
引領智能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素質。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智慧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牢牢把握人工智能這個基座、綠色這個底色。當前,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已經成為新的常態。新質生產力是在數智時代培育和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力最新樣態,具有鮮明的智能化、綠色化特征。新質生產力內蘊高技術含量的新型勞動資料,導向低碳節能和綠色環保。新型勞動資料作為未來拔尖創新人才的生產力媒介,對人才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具備創新思維和研發能力,能夠推動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創新與應用;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和全局思維,以“智能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有效匹配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
面向新質生產力培養未來拔尖創新人才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主陣地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主動面向高等教育特別是與新質生產力強相關的工程教育普遍具有的面向未來難題、交叉融合難題、規模適用難題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以新工科教育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持續迭代創新。教育的轉型發展,從根本上講是圍繞“人的發展”迭代創新,它是從“教”到“學”的重心轉移,從為供給側服務到為需求側服務的轉型。
天津大學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形成了“返本開新”的新工科教育理念。打破專業壁壘,改變單一學科辦專業的模式,建設跨學科融合、多學院建設、多平臺共享的新型專業建設模式;精準把握“新的工科專業和工科的新要求”,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開辟國家試點學院、國際化示范學院藥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驗田,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布局人工智能等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相關專業;建立產教深度融合機制,與騰訊、華為等企業合作共建“新工科實驗班”、師資培訓基地、人工智能平臺等,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形成校企深度協同育人的新機制;建設多主體共建共管學院,與天津市共建人工智能學院,服務“天津智港”建設,構建“融合創新”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最前沿、新方向和進行時,天津大學在新工科教育教學實踐中,堅持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聚焦未來對人才的新要求,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平臺、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式教學、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構建了“設計與建造”等優秀項目式課程以及“海陸空智能無人巡航系統”“行業知識圖譜與人工智能”等跨學院、跨學科的新工科畢業設計項目群。
有組織地培養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緊缺人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機器人、儲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天津大學面向未來人工智能與新能源兩大領域成立未來技術學院,入選全國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建成全國首個新工科人才培養平臺——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臺,成為新工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樣板間。
作為天津大學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和先行者,未來技術學院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引入學校多年來新工科實踐的創新成果;同步建設的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也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條件。未來技術學院創新辦學機制,打造由院士領銜,匯聚學校優勢學科,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同時引入企業資源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將學院打造成未來學科發展的孵化器,形成學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雙引擎”,探索新時代學院建設的新工科天大范式。
同時,建設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有組織地開展儲能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和應用基礎研究,突破學科專業、學院、行業限制,通過師資聯聘、企業專家外聘、人才引進等方式,打造跨學科、復合型、高層次師資隊伍。平臺建設“儲能創客”等18門項目式課程,形成“跨學科、項目式、產教融合、本研貫通”的儲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引領未來儲能技術創新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持續強化貫通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工程師創造的是未來世界,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工程拔尖創新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頭部隊和生力軍。天津大學有著扎實的工程教育辦學基礎,建校之初就設置了“工程”學門,為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培養了大批卓越人才。
近年來,天津大學積極探索,聚焦未來卓越工程師培養,探索工程教育新范式,開拓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徑。在工程碩博士人才培養中,學校積極探索項目制一體化聯合培養,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等多家大中型企業合作,以工程項目和科研需求為牽引,校企緊密協同,共同開展招生、培養和評價工作,提高工程碩博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服務國家和行業企業的卓越工程師,每年為我國重點行業領域輸送大批復合型工程創新領軍人才。
天津大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形成更加完備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培養大批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學校將著力在完善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體制機制建設、遴選高水平卓越工程師導師、深入推進工程碩博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機制改革等方面開展工作,構建更加緊密、協同的產教融合育人環境。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的使命,高校應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