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教育是基礎和先導。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在采訪中談到,隨著科技迭代加速,我們不僅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高等教育要服務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也要培養好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全面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與貢獻度。
《教育家》: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找到一把新的“鑰匙”,也給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如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盧建軍:去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礎和先導,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動力保障,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產業根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勇擔責任使命、胸懷“國之大者”,積極融入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良性循環的有效路徑。
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必須打通創新鏈、融合產業鏈、引入資金鏈、共享人才鏈,推動“四鏈”深度融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實現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和技術成果與實體企業有機融合,同時積極引入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各類金融資本,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探索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路徑,服務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
《教育家》:您談到產學研深度融合必須打通“四鏈”,西安交通大學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有哪些機制創新?
盧建軍: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從國際視野看交大、國家戰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啟動了“6352”產教融合創新工程,探索“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成為構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重要引擎。三年來,學校已經與197家骨干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其中77家實現深度融合,孵化出209家中小微企業。
“6352”創新工程旨在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引入各類金融資本、培育良好創新生態、培養卓越創新人才,具體內涵是推動“政、產、學、研、用、金”6種要素進港,建設現代產業、未來技術、絲路國際3個學院(研究院、孵化器),構建政策、金融、服務、配套、知識產權法務5種生態,打造成果交易和創投2個平臺。
創新港緊緊圍繞“企業主導什么、怎么主導、融合什么、在哪兒融合、怎樣深度融合”等問題,一方面強化企業作為需求、投入、管理、轉化全鏈條主體的意識,另一方面著力破解“在哪兒融合”這一關鍵痛點。原來的合作中,高校的科研人員因為客觀條件無法成批、長期駐扎在企業開展科研攻關,高校富集的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等創新資源也很難為企業所用;現在創新港建設極大拓展了物理空間,支持企業來這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聯合研發中心,引導創新資源圍繞企業集聚、創新活動圍繞企業開展,一體推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探索形成了“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的“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一中心”即在創新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聯合研發中心,按照“雙管理、雙首席、雙簽字、雙導師”機制實現深度融合。“一孵化”即落實企業作為成果轉化的主體和核心載體,在校企聯合研發的同時,引入金融資本,建立大企業承載的技術成果轉化孵化器,讓大企業認領中小微企業,為企業培育新的高質量增長點。“兩圍繞”,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一共享”即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礎上,通過“高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多方贏”的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破解企業高端科技研發人才不足的難題。
《教育家》:我們看到西安交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已實施多年,并提出組建職業科技經紀人隊伍。您認為什么學科、職業背景的人可以擔任職業科技經紀人,其作用是什么?
盧建軍: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問題,是多年來的一大痼疾。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科研和經濟始終是“兩張皮”,科技創新效率就很難有一個大的提高。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科技經紀人這個職業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這就要求這個群體必須是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科技、經濟、法律等領域的政策法規和理論知識,還要具備技術甄別、需求挖掘、商務談判、資源整合等實踐能力。
科技經紀人的作用,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
“做紐帶”,科技經紀人通過協調各方主體、整合“政、產、學、研、用、金”各類資源,推動成果轉化、解決企業需求、賦能產業提升,讓更多科技創新的“變量”轉變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控風險”,科技經紀人依托企業管理、知識產權、法律等知識儲備,結合實踐經驗,為成果設計科學合理的轉化路徑,為校地企合作提供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風險更加可控。
“找市場”,高校科技成果與市場應用往往有一段距離,需要科技經紀人依靠自身經驗或通過概念驗證手段,幫助成果尋找合適的應用場景,判斷市場潛力,確保轉化成果為市場所需。
“搶先機”,科技成果轉化具有“窗口期”,要善于把握“天時地利人和”。科技經紀人通過對技術和市場的分析判斷,把控轉化進程,確保成果在適當時機轉化,實現價值最大化。
目前,西安交通大學依托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自主打造了一支66人的專職科技經紀人隊伍,從3萬余項存量技術成果中梳理出1300項易于轉化的推送給企業,實現了“技術經理+產業經理+投資經理”一體化發展。我們依托全國已布局的分支機構就地打造產業經理類科技經紀人團隊,服務地方的同時,也為學校獲取了更多地方信息資源;面向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孵化,分別打造技術經理類科技經紀人、投資經理類科技經紀人團隊。三支隊伍職能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經過社會選拔、自主培養,已經成為我校技術轉移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家》:您提到“科技經紀人”在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其需要具備多領域的復合型創新能力,這類人才如何培養?
盧建軍:在隊伍建設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科技經紀人人才缺口大、培養慢、留住難等諸多現實問題。為此,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自主搭建了一套“選培用管”全周期科技經紀人人才培養體系。
在選人方面,不斷總結招聘經驗及模范科技經紀人典型特征,積極搭建人才勝任力模型,實現“人才畫像”選人。在人才培養方面,西安交大自主編制了科技經紀人內訓教程,搭建了與崗位職責契合度較高的課程體系,設立了實訓基地開展言傳身教,建立了“總部+大區”的“1+1”傳幫帶工作機制,實現了科技經紀人助理、科技經紀人(初級、中級、高級)梯度培育。在用人方面,我們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及用人標準,采取“賽馬模式”,能上能下。在管人方面,圍繞團隊管理開展“事業+待遇”模式留人,建立“崗位工資+績效獎金+年度獎勵+業務提成”的激勵機制,激發團隊內驅力。圍繞業務管理自主開發智能科技產業供需對接服務平臺,實現業務過程有跟蹤、結果有匯報、需求有響應、工作有協同。
目前,西安交通大學依托“6352”工程,在創新港積極建設技術成果交易平臺和創投平臺,充分發揮科技經紀人隊伍作用,建設技術概念驗證平臺,成立科技成果超市,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路演活動,為科技成果轉化資源整合與金融投資等提供高水平服務。學校牽頭發起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和黃河流域大學聯盟,匯聚了國外170多所高校、國內其他省市近百所高校,陜西本地110多所高校、近千家科研院所,形成了富集的科教資源。學校在創新港對接了200多家骨干企業、300多家金融機構,扎實推動高校院所供給側和企業、金融資本需求側的對接融通,努力將創新港打造成常態化實現資本對接成果、技術對接企業的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