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前沿科技研究和現代社會服務的前沿陣地之一,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有其獨特優勢,蘊藏著豐富價值內涵,并需要在實踐中穩步推進。
以大學獨特優勢助力區域發展
現代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基本功能,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學在這三個方面做出突破性貢獻,并彰顯其獨特優勢。首先,充分發揮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的獨特優勢。大學要不斷研究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路徑,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設良好環境。例如,通過大類招生貫通培養、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和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并以中外合作辦學為載體,培養融貫中西、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其次,發揮大學在科學研究上的特殊地位。大學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在關系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興市場培育方面做出獨特貢獻。例如,在量子技術、綠色能源、深海與深空探索、先進制造、工程材料、納米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上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出努力。最后,還要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以培育社會先進生產力。要構建起“科學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形成生產力”的社會服務體系,發揮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上的獨特優勢,通過服務社會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做出貢獻。
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內涵
寧波大學充分挖掘大學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重要力量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豐富價值內涵,并以此作為推進相應實踐活動的基本依據。首先,大學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蓄水池”的價值。需要充分挖掘大學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及良好人文生態環境創設上的獨特價值,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蓄水池”,能為區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的力量。其次,大學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壓泵”的價值。一是大學能夠提高區域人才的密度和能級。二是大學能夠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金量。大學要能夠依靠自身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專利產品和關鍵技術,以此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最后,大學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催化劑”的價值。一方面大學不斷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區域源源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并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社會服務轉化成社會生產力等方式,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經濟模式轉型。另一方面,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大學保持自身辦學定力和特色,通過主動變革不斷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新迭代。
三要素并舉,推進實踐路徑探索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求在于不斷培育新質勞動者隊伍,不斷開發新質生產工具,不斷發掘新質勞動對象,以及不斷構建新質生產關系。大學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路徑。
深入推進人才培育模式改革,著力造就各級各類拔尖創新人才。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夠驅動科技創新,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型人才;二是能夠與時俱進,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需要充分發揮高水平大學學術水平高、學科交叉融合匯聚的獨特優勢,著力造就和培育一批學術底蘊深厚,并具有大膽開拓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科技型人才。寧波大學作為一所多學科綜合性地方高水平大學,在培養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并形成了獨特經驗。學校致力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打造人才培養的改革特區,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科學家等科技型人才的培養,為建好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奠定堅實基礎。學校培養拔尖人才,聚焦“學術創新”理念,著重強化科研志趣、創新驅動、科教融合、繼續深造的培養思路。
學校積極培養能夠與時俱進、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學校深入實施“五育并舉”教育綜合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學校積極強化學科前沿和跨學科課程建設力度,大力建設能夠密切追蹤學科發展、產業發展的前沿性課程、學科交叉課程,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學校多學科優勢和知識探究的作用,開展培養方案制定的前沿性課程教學和交叉學科問題研究。
加強科技成果應用轉化,不斷開發創造新型生產工具。新時代背景下,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掌握和用好新型生產工具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其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大學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不斷開發創造出新型生產工具。寧波大學作為地方高水平大學,以服務地方企業為使命,探索“揭榜掛帥+概念驗證”的項目組織方式。在深入發掘企業技術需求的基礎上,對內以“揭榜掛帥”方式遴選學校最優科研團隊,對外募集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資金資助,學校先行投入資金進行概念驗證與項目資助,通過項目實施形成成熟技術成果后,再與需求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減少企業前期投入風險,增強合作意愿與可能性。學校共組織實施項目32項,通過項目實施有望為企業實現2億元銷售收入。
近年來,寧波大學充分發揮在水產學科上的獨特優勢,通過協同攻關和科技突破,成功地將海水養殖經驗拓展到了新疆、河南等地,通過科學技術開發出的新生產工具,使得當地鹽堿地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利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積極探索人類科技前沿并拓展其應用場景,不斷發掘新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現實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對傳統勞動對象進行拓展與延伸。在數字時代,勞動對象完成了從自然物質到信息數據的演變過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型勞動對象,具備可加工、易儲存、智能化、協同性等特征,能夠快捷高效地為勞動者所掌握使用,起到了優化勞動對象加工過程、提高效率和質量的作用,勞動對象的迭代升級推進現實生產力的提升。大學尤其是高水平大學需要在發掘新的勞動對象上做出自身獨特的貢獻,豐富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為發掘新的勞動對象、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例如,寧波大學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構建了“學校布點、學院設點、學科蹲點”的校企合作三級聯動機制,學校與重點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學院與企業共建長期合作平臺,學科團隊入駐企業進行技術攻關和科技服務。學校與省內60余家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貝發集團共建文創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與奧克斯集團共建智能家電研究院,參與鎮海煉化的石化研究院籌建等,與各類企業搭建合作平臺100余個,共同研發“介質阻擋放電離子源”“新型紅外硫系玻璃制備”“無線多媒體通信傳輸”等近百項行業領先技術。又如,學校近年來以力學一流學科建設為牽引,不斷拓展和豐富其應用場景,在大橋防撞領域的技術應用開發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