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是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其顯著特點是創新,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頭支持。
《教育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您認為高校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改善人才發展和科研創新環境、營造良好學術生態,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良性循環?
高松:發展新質生產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要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人才培養要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創造性人才,這將決定我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高度;科研工作要重視科教協同育人,要建立健全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人才引育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在青年科技人才學術生涯起步階段開始提供長周期、高強度、穩定性的支持,同時也要鼓勵青年人才積極參與人才培養,“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高校要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進行組織和流程的優化或重塑,打破院系、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更好地促進交叉,使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師隊伍建設的力量互相促進。
一是尊重學科差異,推進科研分類評價。要尊重文、理、醫、工、農、藝等學科之間的差異,尊重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各自的規律,更好地實行分類評價。比如中山大學發揮學部統籌相同和相近學科評價標準的功能,更好地推進分類評價;并專門設立教學和特殊系列研究人才職務聘任專門通道,做到精準評價。
二是完善人才引育機制,激發人才活力。比如中山大學近兩年推行“預聘—長聘”制,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學術潛力的青年學者,專注發展新的學科與研究領域和方向,塑造學科與院系的未來。我們按照“高水平、國際化、少而精”的原則,面向全球選聘優秀人才,向高端提升,向青年傾斜。對于新聘、預聘教師,評估期將是一段較長的時間,保證年輕人潛心去鉆研一些重大問題,爭取做出一些原創性比較強的成果。對于長聘教授,學校通過終身職位聘任保障其學術自由,這些教師可以進行更前沿、更深入的探索,成為各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
三是深化科研經費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要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活力,比如擴大科研經費“預算包干制”試點范圍,讓科研人員的精力更多地回歸科研本身。要完善科研項目承擔單位運行成本補償機制,尤其是改革直接經費、間接經費、結余經費的相關制度,進一步調動承擔單位積極性。
《教育家》:您認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勞動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養?
高松:新質生產力是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其顯著特點是創新。新型勞動者可以理解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其核心素養就是創新,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創新意識,有強烈的求知欲,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突破已有認知的邊界,樂于創造新的價值。二是要有創新能力,有敏銳的問題意識,有批判性思考的習慣,善于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每一位新質勞動者,不管身在科技界還是產業界,要能夠創造性地工作。三是要有創業創造能力,有的人能夠自主創業,有的人具有崗位創造能力,即在特定崗位上進行創新活動。創業創造能力是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實踐能力的更高要求,它能夠使勞動者把自己的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教育家》:您談到新質勞動者需要具備求知欲、問題意識和自主創造等素養,這些素養的核心是創新能力,圍繞創新人才培養,我們該在培養路徑上有哪些調整?
高松:培養新質勞動者,要求高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著力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一是加強基礎學科的教育,促進交叉培養。要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科交叉,為學生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實踐性學習和國際化學習的機會,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實踐創新的能力,為適應未來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挑戰奠定基礎。比如,繼續推進本碩博人才貫通培養,進一步實施好“101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等。
二是深化研究生分類培養改革。研究生培養踐行“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雙重使命。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要突出科教融匯,著力提升學術型人才原始創新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突出產教融合,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三是加強綜合性、基礎性、交叉性學科平臺建設。建好面向科技前沿和國家地方需求的綜合研究平臺,與科技領軍企業共建聯合研究平臺,與國家和地方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更好地發揮平臺的育人功能,鼓勵學生盡早接觸和開展前沿科學與未來技術研究。
《教育家》:中山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培養出了許多杰出人才。當前,學校在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如優化學科設置、推進交叉學科建設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高松:中山大學的學生們有靈活的跨院系、跨專業和跨學科學習機會,有更多的選擇和學習自主權。近年來,中山大學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能力,在以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著力構建多樣性、開放型、可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是創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這三種能力的培養最終指向創造力。中山大學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倡導“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通過“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將教與學的重心真正轉移到“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上來,達到重塑人才培養體系的目的,為黨和國家培養出能夠引領未來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堅持學科布局與區域產業布局相協同。兩個布局相協同,既能推動區域創新集群的發展,也能通過應用牽引,促進自身辦學水平的提升。中山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辦學,三個校區的學科布局,分別與廣州“3+5+X”、珠海“4+3”、深圳“20+8”的產業布局相對接。目前,學校已形成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布局。廣州校區“強優勢”,重點加強文、理、醫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提升基礎學科實力,促進學科交叉,進一步加強計算機、電子、材料、環境等優勢工科建設,逐步做強藝術專業;珠海校區“提增量”,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藍,打造大海洋學科專業集群、電子信息學科專業集群,加強文理基礎學科建設;深圳校區“促融合”,重點建設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打造醫工牽頭、文理交融的學科專業發展體系。三校區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共同服務國家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推進學科交叉建設。一是通過學部制來促進交叉。近兩年,中山大學成立了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經濟與管理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醫學部,構建了“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學部制統籌了相同和相近學科的人才培養標準、學術評價標準等,激發院系活力,通過學部內和學部間的各種學術活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二是學科交叉始終圍繞創造性人才培養。一方面,將跨學科研究的優勢轉化為跨學科教育的優勢,建設若干交叉專業,如“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等;另一方面,探索和發展雖“微”但不失“專業”性質的跨學科微專業,如“計算、數據與管理”“技術、藝術與文旅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