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一些考生與家長特別關注升學后轉專業的機會。從學生發展與成才的角度看,能選擇合適的專業無疑最好,但現實情況是:各專業的學習要求不同,其在勞動與就業市場上的“冷熱”程度不同,各專業招生分數線也各不相同,熱門專業在招生時的分數要求較高,報考人數也較多。所以,有不少考生希望分兩步走:先升入理想的學校,入學后再找機會轉到心儀的專業。還有不少學生在高考報名時,對自身稟賦與專業的認識不夠深入,升學后在學習中認識發生變化,想轉到更適合自己的專業;也有少部分同學因為學習能力與身體等方面的原因,被迫選擇其他專業。針對上述情況,高校轉專業機制需要不斷優化完善,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礎上,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
轉專業存在的難題
從實際情況看,學生的轉專業需求多,但高校能提供的機會相對少。盡管多數學校規定,除以特殊招生形式錄取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外,其他大一與大二的學生在完成一學期學習后均可申請轉專業。但學生提出轉專業申請后,需要經過審核、測試或面試等程序,即使考核合格,還要受到專業容量的限制。另外,如果專業之間差異大,轉起來難度會比較大。高校對轉專業的名額和學習成績通常有具體規定,如成績在本專業排名前20%才有資格提出轉專業申請,名額控制在5%左右,所以能申請轉專業成功的比例并不高。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能,有教無類是重要的教育原則,無論學生出于何種原因提出轉專業要求,學校都應盡量滿足,同時保證過程與結果的公平公正。但轉專業涉及方方面面,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也各有難處。我國高考招生實行“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政策,不同層次的高校錄取分數線不同,同一高校內部不同專業之間也有不同的分數線,在人口大省中一分之差就可能有千人。如果高等學校不參考入學后的學習成績就允許學生轉專業,對高分錄取到該專業的其他學生不公平。另外,從辦學角度看,高校內部各學院的設置以學科為基礎,而學科是知識長期累積分化的結果,有些學科與專業在市場上受歡迎,有些則屬于冷門,但這些學科與專業對于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形成很重要,甚至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所以,學校不能僅依據市場表現來決定學科與專業的存亡廢立。一些基礎學科、冷門專業也需要維持一定的規模。學校在轉專業時設置名額限制也在情理之中。
關鍵在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進一步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轉專業困難與兼顧教育公平問題的關鍵路徑。從完善知識結構與增強發展彈性的角度看,在高等教育階段多數專業的學生仍有必要繼續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這意味著學校需要改變過于強調精專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分大類按照寬口徑進行人才培養與招生的新模式。事實上,這些年很多高校為了提升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也在嘗試“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北京大學早在2001年9月就成立了“元培計劃”管理委員會,推進本科教學改革。“元培計劃”實驗班的基礎理念是“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元培學院開設有“整合科學”“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等專業,其中“整合科學”的必修課程包括數學—物理整合、綜合實驗課程、定量分子生物學、多元積分學與線性代數、物理化學等;“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的必修課程包括政治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哲學導論、宗教學導論等。相比傳統的按照專才模式培養的學生,“元培實驗班”的學生無疑有更為寬厚的基礎。即使這些學生仍有轉專業的需求,其對自身認知更加清晰,適應性也會更好。其他高校也有類似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計劃,如北京師范大學的“勵耘實驗班”等。
雖然高校在積極推進改革,但這些實驗班不僅招生分數相對其他專業要高,而且錄取人數較少,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轉專業需求與辦學條件之間的矛盾。要徹底解決問題,就需要高校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創新。高校的學科設置按照大類大致可分為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工程、醫學與農學等,真正“寬口徑、厚基礎”的大類培養模式,要求大多數專業的學生在所有大類中必修一定數量的學分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基礎,通識教育學分在總學分中的占比達到50%~60%。按照這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才能使“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合理完善。
高校各學院除了修訂培養方案,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公共課程。國內高校當前所能提供的課程種類與數量,與國外大學相比仍有差距,一些高校存在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高校應聘用更多的以教學為導向的合同制教師,讓這些教師專注于課程開發與課堂教學,而不是一味地投入精力于職稱晉升上。高校真正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多數學生都需要在各大類中選修一定數量的課程,而且通識課程總體所占的學分比例與本專業相當或更多,那么轉專業的需求與難度,可能就會有所降低。
加大信息公開與咨詢服務力度
學生轉專業需求旺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對專業的認知不足。學生在專業選擇時主要參考兩個因素,一個是就業率,另一個是高考總分與各科目成績。只有少數學生是從興趣、自身稟賦與專業契合度出發而做的專業選擇,因此進入大學后有近一半的學生對所選專業不滿意。學生在專業選擇時有較大的盲目性,這與成長過程中對社會、職業及自身的了解不夠有關,也與大學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與具體學習內容的信息披露不足有關,與學生所能得到的咨詢服務較少有關。為此,需要加大有關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綱要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提高咨詢服務水平。
現在很多高校官網中對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有較為粗略的介紹,但對于課程綱要公開得較少。專業是課程的組合,而課程內容要通過綱要才能有更為細致的了解。如果學生在志愿填報前能看到各專業中各門課程的綱要,就能大致判斷在專業學習中能學到何種知識與技能,對學習方式與課程要求能否適應,從而能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如現在隨著AI產業發展與就業形勢的變化,數學正在由過去的冷門專業變為熱門,各高校的數學專業錄取分數越來越高。但高等數學的學習難度與基礎教育階段有很大的不同,不僅需要在課后付出大量的時間進行習題練習,而且掛科率也較高。如果學生能提前看到數學專業的課程綱要,可能在專業選擇時能夠更加理性。
學生在專業選擇時表現出迷茫是因為對職業與自身認識不足。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對職業與自身不斷了解的過程,學生要增強對自身與職業的了解,除了要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外,也需要進行專業的咨詢指導。了解自身的職業指向與氣質特征等,進而做出合理的專業選擇。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小學教師,一直都在探索中小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有幸讀到兩位教授對于大學課程創新模式探索的卷首語,我認為這些模式完全可以創造性地融入中小學教學過程。文章提到,通過安排資深教師與年輕教師教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年輕教師指導本科生做研究,使得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深度學習得到有效保障。中小學教學師資相對沒有那么充足,但也要考慮到老中青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具有不同教學優勢。我校開創了“雙師”與“三師”課堂模式:在課堂中,先由資深教師進行基礎性知識理解與應用方面的講授,使學生明確學習框架。在課上練習與課下復習階段,年輕教師再針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新學知識,教學探索取得初步成功。
文章提到的“痛快教,適意學”方法,也給了我們很多教學啟發。比如,我們的課堂也可以設置學生中的“小老師”,讓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達到深度學習。
——深圳市坪山新區深圳高級中學(集團)東校區小初部教師 金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