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恩州,鐘靈毓秀,孕育出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制造者、飛行家馮如等名人。廣東省恩平市馮如小學承“中國航空之父”馮如先生之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順勢發展,融入時代精神,守正創新,構建“追夢教育”體系,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立魂,為追夢教育提供理論支撐
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文件強調,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激發孩子對高遠理想目標的追求,全方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擔當起新時代小主人的責任,從個人的夢想出發,共同擁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基于此,學校立足于馮如精神與中國夢,關注新時代人才的成長需求,結合恩平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文化,提出“追夢教育”理念,以“人人立夢,天天追夢”為校訓,將家國情懷與個人成長相結合,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
立課,為追夢教育提供課程支持
“追夢教育”的理念要通過合理的課程來實現。學校從學生的成長出發,圍繞“春之聲、夏之舞、秋之韻、冬之暖”四季追夢主題,開發符合校情、利于學生發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課程,以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大節日”為依托,構建“七彩繽紛追夢人”育人體系,讓學生們全年開展、全員參與、全面提升。
思政節——中國紅思政課程。每年的開學周和10月份舉辦“思政節”,以培養學生愛家國、懂感恩為目標,涵蓋愛國、感恩、思政第一課、國旗下講話、黨史學習、主題班會、國防教育、人文意識等課程。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等融入育人全過程,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課程綱領,以黨建帶團建、黨建帶隊建為引領,有機整合學科教學、主題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挖掘各類課程的育人資源,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規律,力求教材、課程、隊伍、教學、資源相互貫通,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著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恩州好少年。
書香節——底蘊橙文化課程。每年的4月舉辦“書香節”,以培養學生愛閱讀、勤學習為目標,涵蓋趣味語文、英文口語、活動主持、故事宣講等課程,讓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學校聚焦課堂教學的短板弱項,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線上線下相結合、遠近交流無障礙等交流模式,立足“快樂課堂”研究,錨定向科研要課堂,向課堂要快樂,讓學生們在快樂的課堂中學習,在快樂的課堂中提質,在快樂的課堂中成長。
競技節——陽光黃健體課程。每年春季和冬季舉辦“競技節”,以培養學生愛運動、勇挑戰為目標,涵蓋運動健體、陽光活潑、敢于挑戰、勇于競技等訓練課程。學校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實體育課程和學生每日一小時校園陽光體育活動,創新性地開展“每日好運”,寓意:每日好好運動,每日都有好運。學生們每天早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進行鍛煉。每天清晨,學校運動場上隨處可見跑步、打球、練武術的師生,確保每個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鍛煉時間。每年春季舉行“追夢杯”中隊籃球、田徑單項賽;冬季舉辦“冬之暖”全能競技賽和田徑運動會。此外,學校還結合自身發展定位,組建了武術、籃球、足球、擊劍、羽毛球等多種小社團,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心聲節——生命綠心理課程。每年3月的“心聲節”,以培養學生愛自己、善自愈為目標,涵蓋傾訴、自護、心理健康、性別教育、抗壓自愈、情商開發等課程。每學期舉辦1次心理健康宣傳月活動,讓孩子學會向家長、老師、同學、朋友傾訴,緩解心理壓力,破解心理難題,向欺凌、侵害說“不”。以“健康、快樂、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秉持“五心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聘請心理專家到校授課,實施“一米陽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課程正心、活動健心、環境潤心、輔導愈心、協同護心,讓孩子舒心生活、健康成長。
藝術節——氣質青審美課程。每年7月舉辦“藝術節”,以培養學生愛藝術、會審美為目標,涵蓋琴、棋、書、畫、武、吹、拉、彈、唱、跳等社團課程。學校以培養當代小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為主,深植美育沃土,勇擔時代重任,通過完善美育系統設計,拓展美育實施路徑,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人格,逐步構建起有特色、有成效的美育體系。
科技節——世界藍科技課程。每年9月舉辦“科技節”,以培養學生愛探索、敢創新為目標,涵蓋科技、信息技術,創意制作、STEM等課程。學校將9月的第三個星期確定為“航空科技周”,舉辦集科普知識、科技比賽、科技表演、科技體驗等于一體的“科技藝術節”。開展科技“八個一”活動,即:讀一本科普書籍,看一部科普影視,觀看一場科技展覽,講一個科普故事,參加一次科技活動,參加一項科技競賽,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寫一篇科技短文。開發“航空+綜合實踐”研學路線,邀請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科普教育專家走進校園,開展航空知識講座、科普專題報告。讓航空科技教育在學校遍地開花,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勞動節——風華紫公民課程。學校在每年的5月和11月舉辦“勞動節”,以培養學生善服務、懂環保為目標,涵蓋思考、勞動、種收、環保、整理、手工制作等課程。學校創設“六個一”勞動教育體系,學生在勞動節至少進行一次班級服務、參加一項公益勞動、掌握一項勞動技能、創作一件環保作品、思考一項勞動計劃、進行一次勞動交流。學校倡導學生每周為班集體服務一次,做兩次以上家務。這一措施讓學生們既開展了適當的勞動,又養成了愛衛生、會服務的習慣。學校還充分利用樓頂的空間開設了“七彩田園”勞動實踐基地,讓孩子們拼裝方塊田、搬運泥土,親身體驗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收獲的種植全過程。
立評,為追夢教育提供評價服務
為“追夢教育”落地見效,學校建立了與“追夢教育”相適應的評價制度,建立相應的師資隊伍和教學管理制度。
強化激勵機制,創設讓每個教師都享有公平而有溫度的發展空間;加大教師培養力度,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積極同省內外知名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為教師們搭建成長平臺;落實青年教師提升行動計劃,持續開展教壇新秀、名師、名班主任、骨干教師評選表彰活動,旗幟鮮明地向一線教師、班主任、工作有創新的教師傾斜;突出關心愛護激勵,堅持思想教育與業務提高并重,真誠愛護與嚴格要求結合,精心培養與放手任用同步;關心教職工生活,體諒教職工難處,努力改善教職工學習、工作、生活條件,讓廣大教師有歸屬感。通過“五大激勵”,學校構建起完善的教師評價激勵體系,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育人情懷和工作熱情。
健全完善學生評價機制,推進實現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學校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打造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互促為重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以道德講堂以及美德少年、文明之星等表彰宣傳為重點的道德品行涵育平臺,以國學為重點的傳統文化推廣平臺,以志愿服務為重點的文明風尚引領平臺,以研學旅行、社團活動等為重點的綜合素質提升平臺,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為學生搭建全面發展平臺的同時,學校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制定《校園之星評選表彰實施方案》,每年舉辦一次“校園之星”頒獎典禮,并將學生所獲榮譽記入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切實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追夢教育”體系實施以來,學校辦學活力和內生動力逐步激發,發展質效逐步凸顯。繽紛的“追夢教育”,為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師生插上夢想的翅膀,讓每一名師生都獲得適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