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如何培育高素質的勞動者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各行各業討論的熱點話題。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職業教育將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事實上,在產教研用深度融合、政校行企多方合作的背景下,不少職業院校走出了立足本校辦學特色、培育新型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職業教育改革浪潮中跳躍的浪花。
在專業設置方面,以“優勢專業+人工智能”的發展思路,創新實施專業提升工程;在學生培養方面,將真實的企業生產任務融入課堂教學,打通人才與產業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在教師隊伍打造方面,聚焦技術升級與研發、地方項目建設、課程改革等內容,持續推進“教學做合一”。近年來,山東服裝職業學院打開校門,加快師生“走出去”的步伐,深化企業、項目“引進來”的路徑,朝著“建設省內領先、全國一流服裝名校”的目標不斷邁進。
“產教融合,是經實踐驗證的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必由之路,也是國際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普遍做法。基于這種認識,學院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確定了‘產教融合、育訓并舉’的辦學理念,將‘校城融合’‘校鏈企融合’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舉措,將學院的人才、科研、專業、資源等優勢與地方產業布局、發展特色、區域資源等全面對接,堅持‘服務創造價值,實踐改變未來’的價值追求,通過高水平的社會服務實現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探索實踐了多元共融、資源共享、項目共建、課題共研、人才共育的產教融合新路徑。”山東服裝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馬培安介紹,2023年,山東省人社廳試行高校就業工作“紅黃綠”亮燈分類管理服務措施,對全省151所高校2023屆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綜合評價,學院5項指標全部達標,被評為“綠燈”先進高校,這也成為該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職業院校如何找準發展方向,提升核心競爭力?在與企業、行業、政府合作育人的過程中,有哪些好的合作形式?聚焦這些問題,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將給出怎樣的答案?
教師跟崗鍛煉,梯隊培養強師資
一次常規的跟崗鍛煉,竟為企業解決了生產一線的技術難題。2022年,學院信息工程系機電專業專任教師陳猛在山東中燦新材料有限公司跟崗鍛煉期間,發現企業現有汽車車架涂裝工藝存在不足之處。“汽車車架在進行噴涂時都是在生產線上勻速移動,然后由多個噴涂機械手對車架的不同部位進行噴涂。而在實際的噴涂過程中,由于車架上的車門不能自行打開,使得噴涂機械手只能從車窗位置進入車架的內部進行噴涂,這極大地增加了噴涂機械手結構的復雜性。”針對這種情況,陳猛依托學院資源、深入企業潛心研究,自主研發了一套全智能汽車車身加工噴涂機器人。2023年6月25日,陳猛設計的“一種汽車車身加工的噴涂機器人”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現在正在對接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技術崗、管理崗等崗位頂崗鍛煉,是學院‘聯企賦能’的一項舉措,也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服務能力、工作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在馬培安看來,如果教師不能在上課之外主動尋找自我提升的機會,那么教師就會逐漸失去自我成長的能力,久而久之,即使知道自己的不足,也難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因此,學院按照學校名師、省名師、國家名師的標準,實施名師遞進培養計劃,對專業帶頭人和教學骨干給予政策傾斜和經費保障,支持教學名師提升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開展學術交流和社會服務。
為促進每名教師的專業成長,學院每學期組織一次教師說專業、說課程和教學比賽等活動,在全院專任教師中廣泛開展“三個一”活動,即講好一門課程、主持一項研究、參與一項活動。“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是我們這兩年重點抓的一項工作。一堂好課的標準,并不是教師講得天花亂墜,最終要看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我們提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重點,追求教學效率、效果與效益,進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實現讓每一堂課都有價值的目標。”馬培安介紹,當前學院建成了服裝設計、服裝制版與工藝、國際貿易等多個省級教學團隊,服裝設計教師團隊獲評第二批“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服裝結構設計”“移動電子商務”等幾十門課程立項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平臺育人才
“產教融合旨在促進教育與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的高度適配,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徑。”馬培安表示,近年來,學院以資源共享、課題共研等為切入口,在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服務企業轉型升級方面找到了平衡點。
智力資源共享是校企合作的重點內容。白林洋是山東服裝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2021級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的學生。2022年暑假,在山東岱銀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岱銀集團”)實訓期間,他發現條格面料無法實現批量鋪布的問題。于是,實訓結束后他回到學校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組建了“布局”團隊,著手解決條格面料全方位多層次智能化鋪布裁剪的技術難題。他的這一舉動受到了企業和學院的關注與支持,在岱銀集團導師趙煥臣、王震和學院教師楊中煥、費立偉的指導下,“布局”團隊通過AI掃描儀定位補償算法和張力敏感度算法,對布料張力和位置進行精準計算;通過點云曲面補償算法(此算法已申請軟件著作權),感應接布、拉布機器人兩次運算,初步完成了條格面料100層精準定位鋪布技術創新,最終實現一鍵完成100層內鋪布作業,將誤差降至毫米級,為解決服裝企業現行的單層鋪布低效率問題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
課題共研、聯合攻關是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提升學院教科研能力的有效舉措。近年來,學院與140余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展科學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共同申報課題項目、技術研究中心等各級各類創新平臺。比如,與泰安圣錦服裝有限公司聯合申報“服裝自動加工設備的研發及應用”課題,與泰安東升服裝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工裝褲生產技術改進”技術。如此,學院與企業實現了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拓展了師生成長空間。
進入職業教育發展新階段,職業院校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2021年4月,經泰安市人民政府研究,決定由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建設泰安市大型仿真實訓基地,實訓基地項目總占地約60畝,總建筑面積約4.9萬平方米,地上9層,地下1層。“目前該項目已經順利通過了主體驗收。”馬培安表示,該項目投用后將有力改善泰安市高職院校實習實訓條件,有效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既能承擔泰安市職業教育學生的實訓實習、技能競賽、職業鑒定、創業孵化、師資培訓任務,又能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能培訓、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服務。
此外,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充分利用豐富的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逐步推進學生學習方式場景化、多元化、數字化。校內,將專業實訓室升級為專業工坊,將真實的企業生產任務帶到課堂上,讓學生的實訓作品對標企業產品、市場商品;校外,在各縣區市、各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組織專業教師帶領學生組建技術服務團隊,開展技術巡回服務活動。
隨著產教融合的全面深化,學院與企業的合作進入“蜜月期”。近三年來,學院與岱銀集團合作組建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岱銀班”,與多家企業組建“店長訂單班”“學徒訂單班”“企業訂單班”。“通過組建訂單班、冠名班等,校企實現了聯合育人、互利共贏的穩定合作關系。2023年,學院通過訂單班、冠名班等向企業培養輸送學生2678人。”馬培安說。
校城融合發展,依托產業鏈辦專業
2023年5月10日,泰安市“校鏈企”融合發展現場推進會在學院成功舉辦。會上,學院與紡織服裝產業鏈專班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書》,與20余家紡織服裝企業簽署“訂單班”聯合培養、“產教研”合作交流和“送教入企”協議,學院2名教師和4名學生被聘為服裝產業鏈招商大使。
何為“校鏈企”融合發展?近年來,泰安市為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打造了紡織服裝、高端化工、新能源等11個重點產業鏈(集群),建立了“鏈長+專員+專班”的組織推進機制。在此背景下,政府通過成立產業鏈工作專班的方式,由鏈長對本產業鏈(集群)發展負總責,專員協助鏈長抓好產業鏈(集群)發展相關工作,專班具體負責涉及產業鏈(集群)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比如暢通校企溝通渠道、加強項目策劃和招商引資、解決鏈上企業重大關鍵技術難題等),強鏈、延鏈、補鏈,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鏈(集群),助推校企高質量發展,助力全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
對山東服裝職業學院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泰安市將紡織服裝作為本市四個優勢產業之一進行重點扶持,這與學院強化辦學特色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另一方面,紡織服裝與多個產業鏈息息相關,為學院打開校門辦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了解,目前學院已與11條產業鏈上的40余家企業簽訂協議,將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我們相信,學校只有深深扎根地方、扎根產業,才能根深葉茂,實現高質量發展。”馬培安表示,如今學院將項目共建作為產業融合的載體和紐帶,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全國特色毛呢小鎮”項目,與泰山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建“科教產融合聯盟”,與市直有關部門、相關企業在市級科研平臺“泰山漢服文化研究中心”、省級科研平臺“現代漢服智能化新技術研發中心”等項目上加大合作力度,推進“穿漢服游古城”“北方智能校服智造基地”等項目建設,構建了政、企、校、社“多元一體、項目主線、互利共贏”的校城融合發展模式。其中,由學院教師李金強參與推進的新泰市西張莊鎮“泰山多彩毛呢小鎮”項目,不僅成為山東省首批7個“特色小鎮”之一,還順利通過了“全國特色小鎮”驗收,小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學院以對接產業、優化專業布局為抓手,探索實施了“服裝類專業+人工智能”“非服裝類專業+服裝”的專業建設思路,堅持專業數量服從辦學質量的原則,建立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專業質量評價機制、預警調控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2023年,學院與浪潮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新建“大數據技術專業”;與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山東中康國創先進印染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新建“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目前,學院共有34個專業,逐步形成以服裝、藝術類專業為龍頭,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類專業為特色,以財經、旅游類專業為重點的專業發展格局,做大做強服裝、藝術、人工智能、財經、商貿等一批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優勢專業集群,專業布局與地方重點發展產業匹配度達到100%。
“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成人教育、成才教育,更是民生教育。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未來,一個家庭的未來,一個單位的未來,甚至一個社會的未來。所以,我們的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未來,我們將繼續堅守‘通過教育,改變未來’的初心使命,遵循‘辦有靈魂、有質量、有溫度教育’的追求和愿景,努力辦好一所學生發展好、教師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文化底蘊厚的高品質學校。”馬培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