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人文關懷和審美價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初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思想常常存在矛盾、困惑甚至危機的時期,容易滋生享樂主義、急功近利、極端個人主義、責任意識淡薄等不良思想。教師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使古詩詞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力量,并在此過程中對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操守、精神境界、審美水平、目標追求等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本文旨在探究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將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滲透到學生的認知中,從而培養中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吟詠誦讀中增強文化認同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認為:文學的教育,有時聲音極其重要,這聲音是對生命的一種觸動;文學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讀,讓學生感動,用心朗讀是感受文學的一個重要方式。讓學生在朗讀詩詞中感知文本、感悟內涵、感受情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學生也可以體悟到古詩詞文本獨特的韻律美、結構美、情境美、情感美,由此產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與熱情,生發出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注重聲韻教學。吟誦這一讀書方式起源于先秦時期,對于古詩詞文本中的抑揚頓挫、平仄音調等的把握具有積極意義,是披文入情的重要方式。在日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方面反復朗誦,從中感受古詩詞獨特的節奏和韻律,體會其朗朗上口、音韻和諧的特點,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其掌握古詩詞學習的獨特技巧與方法。例如,作為樂府民歌代表的《木蘭詩》,其中整飭的句式,鏗鏘的表達方式,在朗誦的過程中都會帶給學生一種豪壯激昂的人文學習體驗。
加強抒情引導。我國古代詩詞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強烈的抒情性。詩詞文本因具有凝練蘊藉的語言、瑰麗豐富的想象、飽滿深刻的情感,成為我國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之一是以情動人、以情化人。所以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技巧與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蘊含的強烈抒情性。例如,《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全詩中情感最飽滿的一句,教師可通過“夕陽”后作停頓、重讀“斷腸人”與“天涯”等詞語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彼時作者在異鄉愁苦、凄涼、落寞的心境,從而跨越千年的時空,與詩人達成情感共鳴。
在內涵挖掘中提升認知水平
文以載道,古詩詞中意蘊豐厚的歷史典故、民俗風情、精神品質等,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內涵與意義。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僅止于知識習得的層面,而要引導學生深入到文字背后,理解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涵,培養學生聯讀詩歌、辯證思考、整體認知等方面的能力。
體悟文化內涵。詩詞文本當中不僅呈現出諸多顯性的歷史文化要素,還包括大量隱性的文化基因,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并深切體悟。例如,古詩詞中“月”的意象,寄托了古人深遠豐厚的情感與文化內涵?!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的月亮都有著故園、團圓的意味,埋藏著作者思念家鄉、渴望團圓的情感。古詩詞中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例如,“莫笑農家臘酒渾”中的臘酒,是指農家在十二月份所釀的米酒,香味醇厚、滋味純美,其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密碼,是長達數千年的釀酒傳統,更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質樸、熱情的優秀品質。
探求精神內涵。古詩詞的獨特魅力,還在于縱使歲月流轉,但高雅豐富的詩品、詩情仍在古詩詞中閃耀著光輝。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古詩詞篇目,歷史跨度大、內涵豐富,有志向遠大、精忠報國的忠肝義膽,有堅強不屈、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有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自然超脫,也有體恤民生、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從古詩詞的精神熏陶中走出的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能夠得到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能夠得以樹立。
在現實圖景中內化優秀品質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初中生真正認識到古詩詞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審美價值和精神力量,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當實踐探索和努力達成的目標。
切入時代。將古詩詞教學與當今時代發展的脈搏聯結,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要結合當下的時事要點,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領略古詩詞在當今仍具有的獨特魅力與活力,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例如,抗擊新冠疫情時期,一箱箱貼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裝備物資,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短短的八個字,連接并觸動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它來自幾千年前的《詩經》,通過簡短的詩句,跨越歷史長河,承載著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融入情境。文化自信教育與審美教育息息相關,情境體驗應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古詩詞產生聯想、體驗。例如,在教授王安石《登飛來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時,如何將詩人登峰的體驗感觸轉化為學生的意識感觸?這就需要教師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設想自己游覽名山大川時,產生思接千載的特殊審美感受,從而深切體會到作者豪邁、達觀的人生態度。
深入生活。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核與情感是作者主體性的外化,古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會通過作品傳達出來。教師要將古詩詞中的精神內涵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結起來。例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夠啟發學生在困境中燃起希望;“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可以引導學生直面挫折,樂觀豁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笨梢约顚W生奮勇向前,追尋目標。通過深入生活以感受古詩詞的精神價值,學生能夠形成一種強烈而持續的文化自信。
在教學評價中堅定文化自信
教學評價的價值在于它的激勵性和導向性,正確有效的評價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認識到其在提高修養、陶冶情操、培根鑄魂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古詩詞具有精練的文字表達特征,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歌形式,要求教師不斷創新古詩詞的學習和評價方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編曲調歌唱詩詞,繪制與詩詞內容相關的文學手賬、繪畫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吟詠詩詞,等等。避免單一化的教學及評價方式,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評價應與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展示古詩詞學習成果的同時,能夠從師者、同伴、家長的贊揚與客觀分析中,獲得學習的樂趣與自信感、自豪感,并根據評價意見完善學習成果,增強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
文化自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師應引導、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理解、深切體悟、躬身實踐,最終使他們能夠自覺認同,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培養人文情懷,推動人文教育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