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系列旨在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教育項目,這與《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謀而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當前,眾多教師正積極探索以場景為基礎的任務群設計,旨在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通過實踐體驗來深化知識理解,提升應用能力。而情景教學下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應遵循真實性、層次性、導向性原則。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需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情景教學任務,如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還需注重任務的反饋與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不斷優化任務設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于此也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在小學語言教育中,通過構建生動、真實的語言情景,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領會、吸收并熟練運用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語言知識和技巧,而這種方法的核心在于將抽象的語言知識融入具體、可感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自然而然地提升整體能力和素養。在設計學習任務組時,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的教育觀念和目標為基石,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語言知識,更能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語言技能,實現真正的學以致用。
1 構建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基本原則
在嶄新的教育時代,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實施小學語文的學習任務群是該教育觀念的具體應用。此時,需將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根據每個個體的特質來提供個性化的指導,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式去學習,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特性,適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從實際的生活環境出發,創建有實操和啟迪意義的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法的目標在于使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下體驗到語言的美感,從而達到個人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
1.1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擁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興趣。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和差異化,實行因材施教。通過設計不同層次、難度和興趣的學習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能力范圍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還能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1.2 多元化學習,培養綜合素養
作為一門高度整合的學科,語文包含著諸如閱讀理解、創作技巧、口頭交流和人際互動等多種元素,所以教師在構思學生的學習目標群體時,應該強調多元的教學方法,利用各種不同的任務模式、豐富的學習資料和評估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全面能力。并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語文基礎能力,鍛煉自己的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3 適度挑戰,激發探究精神
在知識的海洋中學生理解能力如同航船不斷前行,經歷風浪,逐漸深入。小學作為人生的啟蒙港灣,其文學課程的設置應當順應這一航行軌跡,依據學生的成長特性,量身定制適度的挑戰。教師應如何通過文學課程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其中問題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當學生被問及“故事中的主人公為何如此選擇”時,他們的小腦瓜里便開始了思考的旅程,然后及時給予進一步引導,這不僅僅是尋找答案的過程,更是在思維層面作出的探索,如此,可以鼓勵學生自我研究、自主發現,而這樣的過程,不僅使學習變得充滿樂趣,更培育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1.4 立足生活,強化實踐體驗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離開了生活的語文將失去其生命力。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學習任務時,應該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設計既實用又具有啟發性的學習任務,并以引導學生觀察、描述、撰寫等方式,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文的魅力,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1.5 情感教育,培養積極態度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這一環節。在規劃小學語文學習任務時,教師需要強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通過情感體驗、互動交流、評價等手段,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借此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滋養和升華,并持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2 構建以情境為基礎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重要性
在教育的海洋中,語文如同璀璨的明珠,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智慧光芒,每個教師都需要深思如何讓學生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真正體驗到這種吸引力,以及提升他們的語文修養。而情境構建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模式,如同為語文這顆明珠鑲嵌了一個精美的框架,不僅讓“明珠”更加璀璨奪目,也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語文的無限魅力。
2.1 讓學習更具針對性與實用性
教師如同巧手的工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精心打造各式各樣的學習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索、感知、體驗。他們在情境中感受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從而真正體會到語文的魅力。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2.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在情境中,學生仿佛置身于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中,他們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而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覺得學問是充滿趣味的,同時也使他們更傾向于深度探索和自主求索,這與孔子的觀點相呼應。如果學習能變成一件令人愉悅的事,那么學生的學習熱情自會油然而生。
2.3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情境中,學生不僅要學習課本中的知識,還要通過參與各種活動,鍛煉自己的思維、溝通、合作等多種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如同春雨般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且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它讓學生在情境中成長、在體驗中進步。
3 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設計
3.1 基于進步主義理論情境來構建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
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與體驗,提倡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教學,這一理論為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在構建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之初,教師要先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如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在設定了學習目標之后,教師需要挑選出符合學習目標的情景環境。這些環境可以是社區內的社交互動、實地調查或者文化交融等。將這些實際的環境融入學習任務中,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挑選了合適的情境環境之后,教師需要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情境中,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來完成學習任務。例如,設計一些與社區活動相關的任務,讓學生在參與社區活動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語文能力。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需要組建合適的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而在學生進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資料、引導和反饋等。通過提供這些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實現學習目標。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通過口頭反饋、書面作業或是表現性評價評估,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指導。
3.2 依據認知心理學的認知情境,構建學習任務群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將學習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已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結合認知心理學的認知情境,構建學習任務群,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鄉村生活”為例,這一章節包含四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領略鄉村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美景。為此,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群時,需捕捉到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并引導學生領會其中的情感色彩,在此基礎上,結合認知心理學的認知場景,教師可以構建出與主題緊密相關的學習任務群。而這些任務群不僅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理解鄉村生活的美好,還要他們運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此,不僅可以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內容,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文學表達能力。
(1)緊密關聯核心觀念,理解任務群設定情境起始點
在人教版教材中,人文學主題與語言元素并駕齊驅,共同構筑了知識的殿堂。每單元精心策劃的語言要素,是我們探索的燈塔,指引我們掌握關鍵的語言技能。同時,人文學主題作為靈魂,不僅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話題內容,更為我們實踐語言要素提供了生動的背景。因此,教師應以整合的視角,將兩者緊密結合,從具體情境出發,構建出富有成效的任務群。
對于三年級下學期第五個單元來說,它是一個典型的故事單元,其設定的主要學習目標為:體驗到想象力的奇妙,并能運用想象力創作出屬于自己的故事。從整體理解閱讀元素與表達需求來看,該單元的目標在于讓學生能夠通過對童話類的文章學習來掌握基本的想象技巧,并且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從而創建屬于他們的童話故事。所以,“想象的基礎技能”被視為此單元的關鍵概念。在這個單元中學生通過閱讀一系列童話類文章,學習并掌握基本的想象技巧。這些技巧包括但不限于對比思維、反轉思考等,它們如同魔法般的手法,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而老師的作用便是引導學生深入研讀這些文章,理解并分析其中的創意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為避免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弊端,教師需要緊密關注學生的思維環境特點,找到他們的學習起始點,在此基礎上,堅持“先讀后寫”的教學方法,設計出一系列符合單元要求的學習任務。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在閱讀中汲取養分,更能在寫作中將這些養分轉化為自己的創作力。
任務一:了解想象的細節。老師引導學生獨立地研讀文章樣本,并積極運用他們在深入學習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技巧來理解和分析這些樣本文章中的創意方式,包括對比思維、反轉思考等等。借助這種認知環境的支持,使本單元文章示范效應得以更充分地體現,從而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成果。
任務二:融合已學知識,再度創作。相較于之前的學習階段,此時的學生已經在經過四次范例學習的熏陶后,已經掌握一套更為全面和系統化的想象技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初試身手”部分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熱的遷移式訓練,以解決原始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為導向,對文章進行有針對性的改正,并將獲得的想象技能融入作品中。這個過程不僅解決了第一次寫作中的難題,還通過具體的短文練習,轉變并更新了學生的認知環境,從而明確了下一個任務的環境基礎。
任務三:整合理解整個單元,再次寫作練習。教師對單元的全面規劃進行研究,并發現了學生在第二次寫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因此,需以教材作者預先設定的要求為基礎,確定學生作文中的典型缺陷,然后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引導,激勵學生重新修訂他們的文章,如果需要的話則安排他們再寫一次。
在學習活動設計過程中,老師基于理解環境的需求,遵循“寫作先導”的基本原則,揭示了初始體驗中的難題,借助情感驅動力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比較問題并尋找答案,最后通過閱讀示范來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2)緊密關聯主要元素,建立任務群
為了提升語文教育質量和成效,且有效實施以情景為基礎的學習任務組,教師需要緊緊圍繞關鍵概念來建立這些任務組。對于新版小學語文課本來說,它成功地把語言技能和人文學術主題融合在一起,并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呈現給學生。新教科書單元是以語言能力的框架作為依據,每一個單元都有清晰的語言要求,這就是每個單元的關鍵因素和主要內容。所以,如果要根據場景創建學習任務組,并在其中實現高效率的語文教育實踐活動,則需從場景開始,緊密抓住關鍵要素,從而形成學習任務組。
以“大自然的春天”為主題,這個單元的核心內容包括春天的特征和變化、感受春天的美好和魅力,以及通過不同方式來感知春天的特征和變化。且學習任務主要有觀察春天的花草樹木、聽春天的鳥啼蟲鳴、聞春天的芬芳氣味、感受春天的溫暖陽光,并利用所學知識來描述春天的特征和變化。教學策略包括情境教學法、體驗式學習法和交際式學習法。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團隊中相互溝通與探討,共享他們的感觸和經歷,以增強同學間的交互及協作能力。在完成了這些任務后,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體會春天的美妙”這個主題,并利用此環境來提高自己對于該單元內容的掌握程度。
如在童話主題的單元課程教學期間,在此情況下,老師可以設定“進入幻想的世界,體驗奇妙的幻想”這個主題情境,鼓勵學生用他們的想象力來創作故事,從而塑造他們心中的理想國度。根據學期閱讀目標來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引入這類文章,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想象力,并且指導他們在實際操作中使用這種技巧,進而推動學生的寫作和創意改編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此時的教學重點在于“想象力培養”,如果教師繼續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授課,那么學生只會被動地吸收知識。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創建的情境學習任務組,緊緊圍繞著學生的認知背景,確定學習的起始點,把其目標轉換為作文訓練內容,進而設計以下幾個學習任務組。
任務一:自然狀態下的創作活動。在課程開始階段,老師跳過傳統的流程,直接進入到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神奇的幻想”這個話題中去,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學習內容和理解作業需求,并讓他們在沒有任何指引下自由地寫出他們的作品。然后根據他們提交的作品來發現他們在想象力上的缺陷或空白,甚至可能存在的問題。此過程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學生的最初想法,揭示他們的實際困難,從而為其有效運用知識環境做好準備。
任務二:利用教材示例,學會技巧。了解自己的不足并繼續學習,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精準。此時,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和體驗到童話故事的奇妙之處,更要讓他們從中學習如何運用想象力。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對比分析這兩篇文章《宇宙的另一邊》和《我變成了一棵樹》,去發現作者使用不同的想象方式。如《宇宙的另一邊》則通過應用反射定律,構建出一個與我們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虛幻世界,讓人充滿好奇心;而《我變成了一棵樹》是通過聯想思考的方式,把各種豐富多彩的想法都集中在一個“樹”這個主題上,從而形成清晰且集中的焦點,整合所有的想象元素。基于這些基礎,教師需鼓勵學生自己閱讀這兩篇練習文章,并將他們在精讀課上學到的寫作技巧主動運用于其中,解析他們的想象手法,包括比較式想象、倒置式想象等。這樣一來,在認知環境的支持下,本單元的文章示范作用得以增強,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成果。
(3)合理地結合內容的實質,構建出學習任務群所需的情境框架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他們的文學理解力和寫作技巧,如何根據課文的內容來設計合適的場景框架值得深入探討。從這個角度來看,創建適合學習的環境對學生的學習進程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于實現教育的目標。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和探索新知。例如,在第五年級的第二個學期中,課程的主要焦點是中國古代經典小說,如“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生”“紅色花園”等故事,還包括一些相關的口頭交流練習、作文訓練、課外閱讀指導等等內容。“景陽岡”故事來自著名的長篇小說《水滸傳》,描述的是武松打老虎的過程。當教導這些內容時,教師可以把重點放在《水滸傳》這部作品上,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去擴寬自己的視野。具體的做法是先設定好適當的環境框架,比如組織一場名為“我是水滸大師”的活動比賽,然后要求孩子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就能保證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迷失方向。
同時,緊緊圍繞著小說“描繪角色性格”的特性,針對《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們,創建他們的個人資料卡片,并根據全書內容來評估他們各自的力量等級、最著名的戰斗場景及英雄評分的高低。
假如將林沖在故事里所經歷的情節完全搬移到武松身上,根據武松的性格特點,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反之,如果把武松的遭遇植入到林沖身上,又會有何種發展?
任務三:如果你的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書籍里的梁山故事,身邊的朋友也變成了梁山的英勇之士,那么你會覺得哪個人物最接近于書中描述的那樣?說出你的觀點并解釋原因。由于經典小說的主要目的是塑造角色形象,所以老師的引導不僅需要遵循古典文學的一般特征,還需要融入相關的閱讀技巧。此外,通過“我是水滸通”比賽這個場景,我們可以把理解角色的特性當作進入“水滸傳”的主要途徑。根據前面的任務組,無論是在英雄指數、戰斗能力排序上,或者是在人物卡片的設計方面;無論是對角色經歷的替換,或者是聯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感受,所有這些都以理解古代小說里角色的特質為基礎來推動我們深入了解這部古老的小說。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和執行以情景為基礎的學習任務群,不僅是教師在主動回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是在尋找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關鍵途徑。這種以情境為主導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活動,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持續地應用和開展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當然,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環境和條件,為此,在實施以情境為基礎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社區的文化特色等因素,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韓集鎮雙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