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中的各個學科之間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間存在某種聯系。學生在學習各學科時也要做到融會貫通,不斷探索各學科間的內在關聯,做到綜合運用,如此才能將知識盡數吸收,提高自身能力。初中音樂學科同樣不是獨立存在,與其他學科存在密切關聯。在音樂課堂上進行跨學科融合,可強化音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與提升核心素養。本文將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大背景,重點分析音樂學科與語文、美術、英語、生物等多學科之間的關系,希望通過與上述學科的融合,深化音樂課堂內涵,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當前,新課程改革進程日漸深入,教學目標也從之前的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高度重視。基于此背景,音樂課程教學也應做出相應改變,開展跨學科教學,通過深挖音樂與各學科的內在關聯,促進學生知識學習的縱深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 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的基本要求
跨學科融合是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核心在于打破傳統學科間的界限,鼓勵從多元視角進行深入思考和綜合分析。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汲取各學科的精華,圍繞特定的教學主題,系統性地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而構建起一個立體化的知識結構。
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不僅是跨學科知識融合的關鍵,也是培養綜合性人才的基礎。與此同時,還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把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放在首位,這是實現跨學科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學校與教師不應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播,更要通過跨學科的深入學習,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并為學生提供探索、實踐和創新的空間。
在小學階段,音樂跨學科融合實踐應關注各學科間的緊密聯系與相互作用,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育人的優勢。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所言,“我深深熱愛音樂,正是音樂激發了我的科學靈感”。音樂是富有靈性的藝術學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的。通過音樂跨學科實踐,將音樂與其他學科(如文學、歷史、數學、科學等)結合起來,可以創造一個綜合的學習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不僅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還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互動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在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2 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師缺乏對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視
藝術素養亦稱為“藝術修養”,是指個體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受、評價和創作的能力。這一概念強調了藝術領域內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情感反應、審美判斷和創造性表達。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藝術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音樂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并未充分重視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教師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提升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以及相關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視了學生在藝術創作、鑒賞和藝術發展規律理解上的探索。這種教育方式會一定程度導致課堂教學缺少吸引力和生動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限制了學生在音樂領域的深入發展。
2.2 教學模式創新性不足
在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大量教師仍然依賴于傳統的“知識講授型”教學模式,傾向于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過于以自我為中心,進而導致知識傳遞模式為單向性,即所謂的“教師中心”教學法。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學生則被視為被動的接受者,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這種模式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相對較少,這不僅削弱了教學的實效性,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導致教學效果未能達到預期,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 初中音樂課堂上進行跨學科融合的意義
3.1 加大思維縱深,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跨學科融合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思路,更具整合性,它強調多學科之間的聯合、互融、相互作用,借助多學科融合,達成核心素養目標,發揮出教學的最佳效果。它踐行跨學科融合,沖破了過去單一學科教學的桎梏,教學思路更加開闊,教學手段更加多元,同時借助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彌補固有短板和教學方式弊端,使學生接觸的知識面更廣,形成發散思維,有利于多方面發展。對于音樂教師來說,音樂課堂上進行跨學科融合,有助于革新教學思維,課堂上不僅要解決音樂的相關問題,還要一并處理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問題,實現初中各學科教師備課與教學縱向與橫向的交織,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音樂課堂進行跨學科融合,將開闊其知識眼界,豐富多種知識儲備,形成創新型思維,在思考音樂問題時學會從多角度出發進行自主探究,增強學習能力,成為綜合型人才。
3.2 建立更加密切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進行跨學科融合,是將其他學科相關知識融入音樂教學之中,借助知識間的激烈碰撞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音樂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首先要全面掌握音樂這一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技能,與此同時還要引用借鑒其他學科相關知識,以補充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教學能力,實現多方面發展,為學生學習給予指引。除借助教師的專業知識外,學生也發揮著一定作用。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相關問題,聯系其他學科問題解決思路,為音樂學習提供指引,如此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深入全面地掌握課堂內容,促進師生間的互動。跨學科融合將課堂主體定位為學生,教師扮演指導者角色,師生間的交流更加密切,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音樂課程的推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3 達成素質教育目標,做到五育并舉
所謂五育并舉,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面發展,達成素質教育目標。而跨學科融合為五育的落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德育方面,音樂學科是一項人文氣息濃重的科目,學生通過音樂的學習,陶冶情操,升華品格,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政治觀。智育方面,音樂課堂上,學生在探究曲目創作手法、挖掘創作思想的過程中,逐漸鍛煉問題分析能力,形成多角度思維。美育方面,主要涉及兩層含義:一為音樂與舞蹈的內在關聯,二者共同作用發揮美育;二為音樂與美術的內在關聯,二者融合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勞動教育方面,可借由歌曲或是與其他教育方式結合,帶領學生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以上五育的落實,展現出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密切聯系,而若想實現五育并舉,則離不開跨學科融合,這是素質教育的踐行路徑以及必要手段。
4 初中音樂課堂實行跨學科融合的主要原則
4.1 生本性原則
回顧從前的音樂教學,教師多采用硬性灌輸式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是絕對主導,學生只能被動接收,知識的學習以機械性記憶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教學效果不理想。若想在初中音樂課堂施行跨學科融合,則必須轉變過去教學模式,做到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具體來說,教師要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成長發展特點、實際學情,革新教學方法,增設趣味性教學活動,構建與課堂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度集中,高效吸收各學科知識點,做到學以致用。此外,教師還應更多地與學生交流,在課堂上設置提問、游戲環節,通過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知識儲備。
4.2 適宜性原則
初中音樂課堂上實行跨學科融合,還應秉承適時、適度、適宜的原則。換言之,多學科的融合應當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硬性融入,要關注各學科間的共通性,尋找音樂學科同美術、地理、語文等學科的內在關聯,這樣的融合才能發揮教學效果,符合音樂本位的要求。再者,跨學科融合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合理安排一節課中各學科專業內容,確保知識適量,教學活動強度適宜,防止學生出現學不會、記不準、跟不上的情況,而適宜的教學節奏也會減輕學生的壓力,保證學生的高效學習。
4.3 多樣性原則
實踐證明,單一固化的教學方式無法保持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打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行跨學科融合,為滿足跨學科、多類型知識信息的呈現與滲透需求,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遵循多樣性原則。在完成多學科融合落實的基礎上采用情境教學、提問教學、游戲互動等教學方法,增強音樂課堂的趣味性。
5 如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踐行跨學科融合
5.1 與美術學科的融合
音樂學科包含內容多元,涉及面較廣,不僅限于聽覺活動,還涉及視覺感官活動,由聲音構建多彩的畫面。以湘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美妙的人聲”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為向學生普及多種類型的人聲,掌握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以及男女低音的發音特點。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就可融入美術學科知識點,用美術中色彩的飽和度、明暗度、冷暖色調來表現不同人聲特點。
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列舉男女高、中、低音的代表性曲目,同時展示幾種象征色彩的卡片,分別為藍天、云朵、太陽、向日葵、土壤、河流,它們代表的顏色分別為藍色、白色、紅色、黃色、棕色、綠色。在展示完卡片后,教師要讓學生將代表男女高、中、低音的音樂作品同色彩卡片進行連線,即女高音穿透力強,熱情似火,與燦爛的紅色太陽正好相配;女中音則給人渾厚高雅又不失生命力的感覺,這與黃色向日葵的氣質極為相近;女低音婉轉動聽,低低絮語,猶如綠色河流,悄悄流過心田;男高音嘹亮通透,與自由灑脫的白色云朵相一致;男中音像藍天,無畏地任云彩依托;男低音低沉富有質感,猶如棕色土壤,包容萬物。通過將人聲具象為色彩,給音樂以鮮活的色彩,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學習中,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想法,答案不唯一,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其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以美術融入音樂教學,使音樂不再局限于聽覺,而是視聽多重感官的參與,同時能夠為課堂增添趣味,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提高音樂素養。
5.2 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音樂課堂上少不了歌曲的教學,歌曲是由歌詞和曲譜構成的,歌唱是高級的說話,是有旋律的朗誦,是帶有音樂性質的講故事,這與語文學科存在共通之處。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踐行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歌曲《蝶戀花·答李淑一》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熟讀歌詞,理解創作背景及歌詞的含義,在歌詞的學習中,加深學生對整首歌的感悟,了解中國詩詞的韻律內涵。學習這首歌時,具體字的發音與平時講話完全不同,其融入了方言,同時還有說唱音樂獨特的聲韻,為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蘇州方言的視頻,學生跟隨視頻學習方言,熟悉蘇州評彈的唱腔和說唱氣韻。學生在模仿歌曲中具體字的讀音韻腳時,能夠感受中華戲曲的獨特魅力,拓展豐富的語文知識,同時激發民族感情,增強民族自信。一個個漢字組成了合轍押韻的詩詞,詩詞搭配旋律組成了婉轉動聽的唱段,音樂以語文學科作為基礎,為文字譜寫旋律,以戲曲的形式發揚中華優秀文化,使其被更多人欣賞學習。
5.3 與生物學科的融合
初中生正值身體快速發育階段,這一時期學生開始變聲,尤其是初中男生,他們的聲音變粗,更加渾厚低沉,這種生理上的改變使得學生不愿在公開場合唱歌,很排斥音樂課。此時無法用音樂單一的視角解決該問題,必須延伸到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上,即音樂教師應教授學生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生理變化,并學會科學發聲。
處在變聲期的學生,男生喉結顯現,相應的聲帶發聲改變,聲音渾厚;女生不顯現喉結,相比男生,聲帶表現出短、窄、薄的特性。上述變化使得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己的聲音不再悅耳動聽,因而失去歌唱的信心。面對這種心理,初中音樂教師要適當地為學生普及生物學知識,使其了解人體發聲器官、變聲特征,在掌握這些生物學知識后,學生能夠正確看待變聲,平和接受自身生理上的改變,并用科學的練聲方式輔助其平穩度過變聲期,重拾對音樂和歌唱的信心。
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入發聲器官的講解環節,可借助具體圖示加深學生的認識,進而在歌唱時科學調動各項感官,正確發聲。例如,在呼吸器官講解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授如何正確呼氣、吸氣、擴展肋間肌;通過發音器官的講解,促進學生合理使用聲帶,自如發聲;共鳴器官的講解則能夠增強學生對樂曲的調節與感知力。學生從生物的角度學習音樂,能夠加深對聲音的剖析,科學發聲,進而降低音樂學習難度。
5.4 英語學科的融合
多數情況下,樂感好的學生,英文發音也更加標準規范。這是因為音樂與英語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英文的發音要素有語調、節奏、音高,而音高、節奏也正是音樂的基本元素構成,由此可見,音樂學科與英語學科存在共通性。從本質上來說,歌曲演唱與英文表達均起始于模仿,擁有高水平樂感的人對音調、旋律有著更強的感知力,英文發音標準的人則更能控制英文發音的抑揚頓挫,這種聽覺的輸入以聲音為媒介用發聲器官靈動地表述出來,這是一種感官的呈現。例如,初中七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英文歌曲《雪絨花》,在學習這首歌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歌曲營造的氛圍,教師要教授中、英兩版。在英文版的教學中,教師需先進行領讀,讓學生熟悉英文歌詞,正確發音,掌握歌曲的節奏、語調,做到靈活發音。值得注意的是,英文版的歌詞為更加押韻,營造意境,并非完全按照語法要求編寫,此時音樂教師要與英語教師進行溝通,向學生明確指出這一點,以免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出現混亂。
5.5 德育學科的融合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將德育學科與音樂教學相融合,目的在于引領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藝術的深層含義與獨特價值。通過精心設計德育元素,使之與音樂教學巧妙融合,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觸動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例如,在教授《祖國印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歌曲輕快流暢的旋律和充滿活力的節奏,喚起學生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學生借助對歌曲的學習,喚起對祖國的贊美之情,并由衷地體會到自豪感和幸福感;在《梨園英秀》教學中,教師可以戲曲角色扮演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戲曲音樂學習的熱情,進而傳承中華優秀的國粹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
此外,教師可以對音樂教材中作品進行深入的文本解析和主題分析,根據歌詞內容及其所傳達的核心主題,實施分類教學策略。針對愛家愛國主題的音樂作品,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剖析作品,使其深刻體驗并感悟其中所蘊含的崇高情感,進而培養學生對家鄉和國家的深厚熱愛,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和傳承的自信心。在人間真情主題的音樂作品中,教師可以通過作品中對母愛、親情的贊頌,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教育學生珍視家庭親情,愛護家人,重視和朋友之間的友情。在美好品格主題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作品引導學生培養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良品質。
德育作為教育的基石與靈魂,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職責,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滋養力量,推動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的有效實施,使音樂教育與德育能夠相互支持、相得益彰。讓德育為音樂教育注入深刻的內涵,而音樂則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為德育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翱翔空間。通過歌聲,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鞏固學生的理想信念,進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風尚。
5.6 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而音樂學科中亦蘊含著與數學緊密相連的知識元素,如音符、節奏以及旋律等。在音樂的簡譜中,從do到si的七個基本音符,巧妙地采用數字1~7來表示。如同數學中0~9這些數字能夠組合形成各式各樣的算式,音樂中的這七個音符同樣能夠編織出千變萬化的旋律。音樂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其帶來美的享受,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而數學同樣具有陶冶學生情操、強化學生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等多方面作用。
節拍的準確性在音樂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學會正確地數拍子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在研究樂譜的過程中,理解并識別不同音符及其對應的時值成為提高音樂素養的關鍵步驟。例如,十六分音符每拍占四分之一的時間,這種時值與數學中的比例概念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拓展其思維能力。
音樂是一種充滿浪漫和感性的藝術形式,而數學則代表了理性和邏輯。音樂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當這種想象力與數學相結合時,往往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的解題視角,巧妙地解決疑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
6 結語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應高度落實五育并舉,而跨學科融合則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發展路徑,是立德樹人目標得以達成的關鍵一環。在初中音樂學科實行跨學科融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做到以人為本,秉承教學方法多樣性、適宜性原則,合理融入美術、語文、生物、英語等學科,發揮音樂學科的主體地位,豐富音樂教學內容,進而全方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提升其音樂審美與核心素養,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長郡梅溪湖智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