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提升課程育人實效。說課是課程教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是授課教師在研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的基礎上,面向同行或專家就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改革、教學資源、教學效果與反思等方面進行的系統闡述,是對授課的一種深化和檢驗,說課環節已經成為考察教師教學水平和考量教師教學實踐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說課可以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課堂組織實施能力,引導教師反思在線教學實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本文基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教學理念,從教學背景與理念、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效果與反思四個方面進行了說課設計。
教育部公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科學課程評價,嚴格課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夯實基層教學組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提升課程育人實效。說課是課程教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方式,是授課教師在研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的基礎上,面向同行或專家就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改革、教學資源、教學效果與反思等方面進行的系統闡述,是對授課的一種深化和檢驗,說課環節已經成為考察教師教學水平和考量教師教學實踐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說課可以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課堂組織實施能力引導教師反思在線教學實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工程抗震是一門面向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在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教改大背景下,以及線下教學被打破的緊急形勢下,2020年3月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引入本課程,2021年6月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認定自治區級線上線下混合一流本科課程(金課)。本文將從教學背景與理念、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效果與反思四個方面介紹本課程的說課設計。
1 教學背景與理念
1.1 課程地位
從表1畢業要求與課程關聯矩陣中可以看出工程抗震這門課程有力支撐畢業要求六、畢業要求七、畢業要求十二,從表2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關聯矩陣中可以看出畢業要求六、七、十二進一步緊密支撐培養目標二、培養目標三、培養目標四、培養目標五。從這兩個矩陣中可以看出工程抗震這門課程對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的有力支撐,在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1.2 崗位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崗位主要有勘測崗位、設計崗位、施工崗位、監理崗位、計價崗位、管理崗位,學生勝任以上崗位需要具備勘察測量能力、結構設計能力、施工建造能力、監理督查能力、造價咨詢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學生獲得以上能力需要掌握土木工程測量、工程抗震、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監理、建筑工程計量計價、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知識。將以上過程進行回溯,當學生掌握工程抗震這門課程以后可以培養學生的結構設計能力,當學生具備結構設計能力以后可以勝任設計崗位,從而滿足土木工程的畢業要求以及培養目標。通過崗位群構建課程體系,通過課程體系培養崗位能力,以上兩個過程正是遵循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教學理念的正向實施、反向設計原則,如圖1所示。
1.3 課程性質
工程抗震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通過三大力學的學習為該課程儲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通過該課程學習為后續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畢業設計環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4 學情分析
只有精準地把握學情,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該課程的學習對象是土木工程專業三年級的學生,具有專業知識儲備較多、邏輯思維和推導能力較強、學習興趣比較高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對該課程了解不深,認為就業后進設計院可能性不大,不夠重視、力學概念掌握參差不齊、工程實踐經驗不足等劣勢。根據以上的學情特點給予學生以下的學法指導:先預習、多見習、勤看書、要理解、重應用。
2 教學目標與內容
2.1 教學目標
圖2是根據“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教學理念制定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思路。從校內循環中可以看出,以畢業要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分解指標點,構建課程體系,制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根據以上人才培養思路為該課程制定了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大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地震知識,掌握抗震原理、掌握“三水準”目標和“兩階段”設計,掌握抗震概念設計思想。能力目標:能制定各類結構設防標準,能夠結合抗規進行抗震設計,能夠對建筑工程施工把控,能夠進行抗震性能優化。素質目標:不談“震”色變、科學合理避震減災,培養自主學習、綜合分析能力,培養抗挫抗壓耐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2.2 教學內容
通過企業調研、專業建設委員會論證,根據以上三大教學目標為該課程制定了三個模塊、八個章節內容。章節內容由簡到難,由淺到深,廣度、深度適宜,邏輯性強。教學重難點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項目為載體,以設計規范為依據,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的教學方法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內容根據行業最新規范標準對標金課優化整合后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特征。為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本課程內容,通過豐富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眼界,教學資源均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實用為主、技能為本的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
2.3 課程思政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精神,以“培養什么人”為根本導向,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培養學生成才為落腳點,深入挖掘工程抗震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講、查、做、演、論”的教學方法實現思政教育“如鹽化水”日用而不覺,工程抗震以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專業知識為載體,以生動的案例為依托,結合具體的數據、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通過課程中相關內容的融合和映射,使學生對四個自信、工匠精神、中國力量、愛崗敬業等問題有深刻的理論認知,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培養了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幫助學生建立愛崗敬業的價值觀,激勵了學生腳踏實地、刻苦學習,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其總目標是堅持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為教育的靈魂,把正確價值引領、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為社會主義大學課堂的鮮亮底色,真正做到各類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始終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使學生樹立愛國敬業的價值觀,樹立成為一名工程師的遠大理想。工程抗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如表3所示。
3 教學模式與方法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讓課堂枯燥乏味、抽象難懂,學生容易失去學生興趣。本課程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學與教模式,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課堂還給學生。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信息化技術手段,采用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歡學習、快樂學習。
課前準備借助超星學習通、建筑云課等推送微課、慕課,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讓學生從怕學、不學變得主動學習。課堂實施通過溫故而知新、知識遷移導入新課、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思維導圖總結歸納四部曲授課,采用“BOPPS+PBL”混合教學模式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拓展教學空間,加強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效果。課后提升通過基礎鞏固、橫向延伸、縱向拔高三個維度進行知識鞏固吸收與拓展。整個授課過程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教書育人潤物細無聲,真正做到各類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始終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4 教學效果與評價
本課程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學模式、“BOPPS+
PBL”混合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多樣化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采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努力打造集過程性、終結性和形成性相結合的一體化多維度評價模式。
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工程抗震;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二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銀川能源學院土木工程教師團隊;銀川能源學院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工程抗震。
(作者單位:1.銀川能源學院土木建筑學院;2.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