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具備深厚的理論、現實及歷史意義。在幼兒園教育中開展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能增進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促使他們進行多元美學探索,滿足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文章探討幼兒園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區域環境的營造,以供參考。
一、從營造區域環境入手創新中華文化啟蒙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幼兒對外部世界具有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任何富有吸引力的事物都能引起他們的關注。教師營造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逐步引導幼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幼兒的學習動力主要源于對事物的興趣和新奇感,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從營造區域環境入手創新中華文化啟蒙教育,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求知欲。
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難以接受或理解復雜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巧妙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使幼兒在特定的區域環境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不僅僅是向幼兒灌輸知識和文化。同時,考慮到幼兒專注力不高、思維活躍的特點,教師需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與他們進行互動,以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二、中華文化啟蒙教育的發展背景
(一)歷史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幼兒讀物,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
(二)現實背景
目前,對于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教育的總體思路與實施路徑的研究尚顯不足。研究者往往將“國學經典閱讀”“傳統節日慶祝”“民俗體育活動”等單一活動進行淺層次的對比,局限于對其表面的文化象征、知識傳遞或技能訓練的分析和闡述。
同時,部分教師的文化素養不高,這一現狀是制約中華文化啟蒙教育深入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對中華文化啟蒙教育的戰略定位、目標設定及任務執行的理解上,部分教師存在認知偏差,缺乏全局性和專業性的規劃,從而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多以教師自身的經驗和判斷為基礎。但不同知識背景的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具有多元性,這導致開發的教育資源碎片化。其次,在教育方式方面,部分教師過分關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對幼兒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培養。最后,在教育的組織模式方面,當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要通過顯性的活動形式開展,如手工活動、專題活動等,缺乏內在的知識滲透。幼兒園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中華文化啟蒙教育,怎樣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如何構建特色文化課程系統等,是當前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幼兒園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區域環境的營造價值
在幼兒的發育階段,認知體系的構建是他們理解世界的基礎。環境在幼兒的認知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中華文化啟蒙教育中,教師通過營造特定的環境,能夠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幼兒園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起點,有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無論是獨特的地域文化,還是豐富的民族文化,都是幼兒園中華文化啟蒙教育的重要資源。以建筑文化環境的營造為例,教師可以在公共區域內展示我國傳統宮殿、壇廟、民居、園林建筑的圖片。這樣不僅能讓幼兒了解我國傳統的建筑,還能激發他們的搭建靈感,有助于鍛煉他們的創造力。
此外,我國節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豐富的符號意義,還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結合傳統節日營造相應的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區域環境,引導幼兒共同制作粽子、月餅等,能夠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加強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提高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四、幼兒園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區域環境的營造策略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師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區域環境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進一步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與熱愛之情,促使其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一)生活區環境的營造
根據幼兒園保教結合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重點放在生活區環境的營造上,使幼兒既能夠了解相關文化,又能夠學會獨立生活和照顧自己。教師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營造適宜的生活區環境,在其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例如,為鍛煉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可以在生活區投放由帶有扣眼和扣子的布片制作而成的一系列教玩具,并在布片上繡上傳統紋樣,讓幼兒在反復的扣系練習中深入體驗中華手工制作的獨特文化魅力,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促進肌群的健康發展。同時,教師可以在生活區內投放蘊含民族特色,如麒麟、龍、鳳凰等生物形象的裝飾物,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日常生活。此外,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選擇我國傳統草編和竹編工藝品裝飾環境。這些手工藝品醒目美觀、古樸典雅,對于幼兒的啟蒙教育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了使幼兒更直觀地了解草編和竹編工藝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可在生活區展示這些手工藝品的基礎制作技藝圖解等相關資料,或提供簡易手工藝品的照片供幼兒觀賞學習。禮儀教師還可以親自示范這些手工藝品的編織過程,引導幼兒模仿實踐,從而激發幼兒對草編和竹編工藝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語言區環境的營造
幼兒期是個體語言技能尤其是口語表達技能迅速提升的關鍵時期,幼兒的語言技能是在不斷的交流和實踐中逐步發展的。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幼兒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氛圍,鼓勵并支持幼兒與同伴、教師開展對話,以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表達、勇于表達。
為了讓幼兒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語言區的環境營造中。例如,教師可以投放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物,并經常和幼兒一起閱讀,與他們就閱讀主題展開討論,以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其閱讀興趣和習慣。教師還可以設立專用書柜,陳列歷史故事繪本、神話故事繪本及民間故事繪本等,以供幼兒自由閱讀。同時,教師可以提供閱讀墊,引導幼兒模仿古人讀書的樣子。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音頻及動畫,營造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充滿趣味性的語言學習環境,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角色區環境的營造
在幼兒園教育中,角色區環境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在該區域,幼兒通過模擬各種情境,根據自身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演繹相應的行為。這一環節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與人互動、表達內心情感與思想的機會,還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智力水平、社會交往能力。
為了讓幼兒在角色區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該區域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時,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種元素轉化為角色扮演游戲的素材,從而加深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促進幼兒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將茶文化融入角色扮演游戲中。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泡茶、敬茶等茶道禮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教師可模擬茶道館的環境布置,為幼兒提供漢服、旗袍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及茶具、茶葉等茶道用品,同時配合琵琶、阮、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能夠更好地體驗茶文化的魅力,了解我國傳統禮儀,并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結語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教育的變革旨在使一個民族與當代發展步伐相契合,而民族的未來則寄望于年輕一代。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應重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啟蒙教育下,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營造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這既體現了對當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深刻認識,又反映了對室內外公共環境的全面考量。在營造區域環境時,教師應充分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以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為目標,為他們的成長營造更加優質的教育環境。
(作者單位:于都縣示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