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個體成長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對其認知發展和思維拓展等至關重要。種植活動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探究空間和豐富的探究內容,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叭斋@”理念強調在種植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它不僅聚焦于幼兒知識技能的獲取,還強調對幼兒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全面培養。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種植活動,使幼兒獲得直觀的體驗與感受,充分發揮自主性,從而鍛煉其探究能力和綜合素質。文章探討如何在種植活動中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以供參考。
一、開展種植活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與好奇心
一方面,在參與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可以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包括種子的發芽、幼苗的成長、葉子的變化等,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另一方面,種植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親身參與和深入探索自然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細微之處、探究土壤的特性等,能夠對自然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對“為什么種子會發芽”“為什么植物需要陽光和水分等”感到好奇。這種好奇心會促使幼兒主動尋找答案,進一步激發其探究興趣。
(二)有助于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方面,種植活動涉及許多實際問題,例如,如何選擇合適的種子、如何照顧植物、如何應對天氣變化等。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需要通過觀察、分析和實驗,不斷進行嘗試和調整,以尋求最有效的解決策略。另一方面,植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周期,幼兒在參與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耐心等待植物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經過持續的努力,他們最終會見證植物開花結果。
(三)有助于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一方面,在種植過程中,幼兒需要關注植物的生長情況、土壤的質量、水源的供應等,從而深刻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幼兒能夠形成珍惜自然資源與愛護環境的意識。另一方面,在種植活動中,幼兒能夠親身體驗自然循環的過程,看到植物的生長和死亡等,從而明白資源的有限性和自然循環的重要性。
二、在種植活動中提高幼兒探究能力的階段性思路
探究的起源在于意識的激發,其核心在于思維的形成,而能力的強化則是確保探究得以深入的關鍵。因此,基于“全收獲”理念,教師在組織種植活動時,應遵循激發意識、形成思維、強化能力的順序來設計階段性的培養思路。
(一)階段一——激發探究意識
探究意識是幼兒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前提。只有當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時,他們才會主動進行自主探究。因此,在“全收獲”理念下,第一階段的目標在于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第一,教師需要營造豐富的探究環境,提供各種種植材料和工具,讓幼兒進行自由探索和操作,激發幼兒對植物生長過程的探究興趣。第二,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多樣化的植物,讓幼兒觀察和比較植物的差異,從而激發幼兒對植物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幼兒的興趣點不同,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個性,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探究環境和問題,并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進行自由探索和嘗試。
(二)階段二——形成探究思維
探究思維是深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當幼兒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維時,他們才能夠主動地提出問題,持續進行觀察,并經過分析最終解決問題。因此,第二階段的目標在于幫助幼兒形成探究思維。具體來說,第一,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鼓勵幼兒提出關于植物生長的問題;第二,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觀察工具,讓幼兒仔細地觀察植物生長的細節;第三,教師要引導幼兒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比較,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第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幼兒動手操作,探究影響植物生長的各種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假設。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和觀點,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合作探究,分享彼此的觀察和想法,以此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與合作能力。
(三)階段三——強化探究能力
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需進一步強化幼兒的探究能力,使幼兒學會獨立探索和解決問題。因此,第三階段的主要目標在于強化幼兒的探究能力。具體來說,第一,教師可以為幼兒設置一些更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幼兒運用探究思維和技能來解決問題;第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使用科學工具和方法,幫助幼兒更準確地記錄和分析數據;第三,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實際問題,讓幼兒尋找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踐,以此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權,同時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指導,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
三、在種植活動中提高幼兒探究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營造環境,激發幼兒探究意識
豐富的種植探究環境可以帶給幼兒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教師通過優化環境,讓幼兒更直觀地接觸自然,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增強幼兒的探究意識。因此,在“全收獲”理念下,教師可以營造種植探究環境,引導幼兒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探索,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從而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角落設置自然角,擺放各種植物盆栽、昆蟲標本等,讓幼兒近距離觀察和接觸自然。教師還可以設置生態觀察箱,讓幼兒觀察小型生態系統的運作,如昆蟲的生活習性、植物與動物的關系等,從而加深幼兒對生態系統的了解。
(二)引導思考,培養幼兒探究思維
在組織幼兒參與種植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與活動主題緊密關聯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思考,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邏輯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如“為什么植物需要水和陽光”“植物是如何吸收養分的”等,以此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引導幼兒思考“你們觀察到植物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等問題,以此培養幼兒細致觀察的能力,使其學會分析和思考。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一些簡單的實驗,如澆水實驗、光照實驗等,讓幼兒自己操作,并引導幼兒思考“不同的條件對植物生長有什么影響”等問題,以此培養幼兒的探究思維。
(三)自主合作,強化幼兒探究能力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共同面對問題,并通過討論、協商和實驗等方式尋找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積累學習經驗?;诖?,在“全收獲”理念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以合作的方式開展植物探究活動,從而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不同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按照自己的計劃、方法對同樣的任務問題進行探究,以此幫助幼兒掌握多元的學習、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也可以按照幼兒在興趣、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等將幼兒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相應的探究活動,以此滿足幼兒的探究需求。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共同參與種植活動,如共同種植蔬菜或花卉等。在活動中,幼兒可以共同規劃種植區域、選擇植物品種、澆水、施肥等,在實踐中學習有關種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四)實踐拓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教師要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立足于更加真實、廣闊、多樣的生活環境,開展更加多元、全面的學習與探究活動。因此,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當地資源,組織幼兒開展相關生活實踐活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開辟一塊菜園,讓幼兒參與蔬菜的種植和養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學習種植技巧、觀察植物生長周期,并收獲自己種植的蔬菜。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責任感,還可以讓幼兒了解農業生產和食物來源。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通過繪畫、拍照或撰寫種植日記等方式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表達能力,使幼兒養成科學記錄的習慣。此外,教師可以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協作,鼓勵家長帶領孩子前往戶外種植區、鄉下田園等,讓幼兒體驗更加真實的種植活動,以此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
(五)反思總結,鼓勵幼兒個性成長
幼兒具有獨特的個性喜好與習慣方式,通過引導幼兒進行反思與總結,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和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同時,自我反思與評價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特長和潛力。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反饋和建議,調整活動內容和方式,從而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口頭分享,讓幼兒描述種植活動中的體驗和收獲,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這可以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和思維組織能力。教師也可以為每個幼兒創建成長檔案,記錄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進步和成長,包括幼兒的觀察記錄、繪畫作品、照片等。通過回顧成長檔案,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幼兒的變化,據此設計更具針對性及個性化的指導方案。
結語
基于“全收獲”理念,教師應順應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按照激發探究意識、形成探究思維及強化探究能力的階段性順序開展與推進種植活動,并在不同階段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從而實現種植活動的目標,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吳江愛德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