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游戲作為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游戲形式,對于促進幼兒的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日常的建構游戲實踐中,幼兒常常表現出缺少合作協商、溝通交流不暢及空間布局意識不強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開展建構活動前繪制設計圖,幫助幼兒明確建構的整體思路和方向,從而提高建構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在幼兒繪制設計圖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開展合作,以推動幼兒之間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建構能力的提高。
一、以小組為單位的建構游戲中存在的問題
建構游戲作為創造性游戲的一種,其游戲主題靈活多變,能夠給予幼兒獨立探索的空間,深受幼兒的喜愛,對于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建構游戲的開展形式多樣,主要包括個人搭建、小組搭建及集體搭建。其中,小組搭建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建構活動,它雖然便于教師進行分組指導,但存在一些需要關注和改進的問題。
(一)缺少主動溝通,分配意識較弱
在建構游戲中,交往能力不僅是衡量幼兒社會性發展程度的關鍵指標,還對游戲的順利進行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建構活動中,如果缺乏教師的引導,幼兒往往缺乏主動性,不會主動與同伴探討建構思路、人員分工及材料選擇等問題。這不僅會阻礙游戲的正常開展,還會對建構成品的最終呈現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在同一搭建小組中,如果負責同一作品的幼兒沒有提前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就可能出現建構技巧不一致、材料選擇不同、色彩搭配不協調等情況,從而導致建構成品在美觀性和對稱性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在建構過程中,幼兒的溝通交流主要基于他們當前的活動需求。例如,當幼兒發現建構材料不足時,他們會主動詢問同伴“這個材料可以借給我一點嗎”,或者“你能告訴我你是在哪里找到這些材料的嗎”。然而,有時因為材料分配不均,幼兒之間也可能出現一些爭執。
(二)空間布局意識不強,建構物比例失衡
空間布局能力對于建構成品的整體美觀與結構穩固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建構活動中,幼兒在設計建構物的大小和方位布局時,往往缺乏深入思考與全面規劃。他們過分專注于單個物體的搭建過程,而相對忽視了整體布局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在搭建過程中容易出現建構物的主次關系不明確、大小比例失衡等問題。特別是在面對新主題中較為陌生的建構物時,幼兒更容易忽視主體物的中心地位,傾向于將自己熟悉且易于建構的物體置于中心位置,從而影響整個建構作品的和諧與平衡。例如,在以“游樂場”為主題的建構活動中,筆者發現,有幼兒將汽車、花園等放在中心位置,而將摩天輪、秋千等主體設施放在邊緣地帶。在完成建構后,他們發現建構成品的結構大小與實際建筑物存在明顯差異。
(三)材料選擇缺少預設,建構成品美感不足
在建構過程中,建構材料的選擇對成品的層次性、結構性及美學價值具有顯著影響。然而,幼兒在選擇建構材料時往往更多地依賴于個人偏好,特別是對色彩鮮艷的建構材料表現出明顯的偏好。在建構過程中,他們傾向于采用多種色彩疊加的方式,很少考慮成品色彩的搭配是否得當。此外,幼兒在選擇建構材料時往往缺乏對材料充足性和實際建構需求的考量。例如,在搭建初期,他們可能會選擇使用彩色積木,但在后期發現彩色積木不足時,他們可能會轉而使用碳素積木進行替代。這種替代行為雖然可以解決材料不足的問題,但可能導致建構物在色彩和層次上的不協調,進而影響其整體美感。
(四)以教師評價為主體,阻礙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評價活動在幼兒的建構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助于幼兒對建構活動進行反饋、反思和調整,還能夠為下一次建構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當前建構活動中的評價環節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首先,在評價主體方面,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而幼兒的分享與自我評價則相對缺乏。其次,在評價內容方面,教師往往側重于作品是否貼合實際、是否呈現美感及作品內容是否豐富飽滿等,而忽視了幼兒創造性的建構想法。最后,由于教師在幼兒心中的權威地位,幼兒往往認為只有符合教師評價標準的作品才能得到認可和贊同。這種心理上的誤區會影響幼兒建構水平的發展。
二、繪制建構設計圖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方資源,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
3~6歲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因此,在引導幼兒設計圖紙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幼兒對建構物的形象認知與熟悉程度。這既要求教師通過前期的課程準備,向幼兒展示并講解相關主題的建構物圖片,豐富他們的認知經驗,又要求教師充分挖掘家長資源,共同幫助幼兒積累經驗。
以“古建筑物”建構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在家長群發布課程介紹,鼓勵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實地參觀學習,讓他們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層次結構等,并向幼兒介紹建筑物的歷史背景。這樣的親子活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還能調動他們參與建構活動的積極性。
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利用社區資源。例如,在幼小銜接主題下的建構活動“我心目中的小學”中,教師可以與幼兒園附近的小學進行溝通協調,利用小學的場地資源,帶領幼兒進行實地參觀。通過實地參觀,幼兒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小學的環境和設施,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與建構經驗,為后續的建構活動做好準備。
(二)提出探究性問題,引導幼兒自主交流
在幼兒開始繪制設計圖之前,教師應精心設計并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以激發幼兒的討論熱情。例如,在以“游樂場”為主題的建構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你們見過的游樂場是什么樣的”“游樂場里通常有哪些設施”“你們想要建什么樣的游樂場呢”等問題,使幼兒明確繪制設計圖的目標和繪制計劃。
在繪制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討論時間與協商空間,允許他們自由、舒適地展開討論。同時,教師應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看待幼兒提出的問題和見解,積極鼓勵和支持他們的創造性想法。當幼兒在繪制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物質環境資源,如巧妙布局建構區域,粘貼與建構主題相關的圖片資料,從而為幼兒提供創作靈感和參考。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開闊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創作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其繪畫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根據組員的個性特點,靈活調整小組成員
在小組的人員組合方面,教師在賦予幼兒自由組隊權力的同時,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性格特征進行必要的調整,避免將個性、能力、學習品質相近的幼兒集中分配至同一小組。由于組長在建構活動中占據核心地位,不僅關系到設計圖的完成度與實用性,還對建構活動的組織紀律與成果質量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教師應優先挑選那些在組織、繪畫及語言表達方面表現突出的幼兒擔任組長。總體而言,在組長及組員的選擇上,教師應結合活動實際情況,細致觀察分析,靈活調配人員,以確保建構活動的順利進行與高效開展。
三、繪制建構設計圖的作用
(一)明確建構活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
建構設計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參與建構活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在繪制設計圖前,幼兒經過思考與想象形成初步的構想,并借助繪畫的方式對這些想法進行形象化的表征,能夠實現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轉化,完成對頭腦中信息的加工與轉化。此外,在繪制過程中,幼兒通過對建構材料標記序號,能夠在無形中實現對建構主體內容與任務的分解,從而明確建構任務,推動建構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提高幼兒的游戲參與度
建構設計圖是幼兒經過多次協商與深入討論的結晶,也是他們運用智慧與思考所創造的產物。在繪制、運用建構設計圖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從原本單一的建構者角色轉變為集策劃者、設計者及建構者等多重身份于一體的全面參與者。這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使其深刻認識到參與的重要性,還能夠增強幼兒參與建構活動的成就感。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確保每個幼兒都享有平等的交流與選擇機會,鼓勵那些性格較為內斂的幼兒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獨特想法與見解。這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游戲參與度。
(三)提高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繪制設計圖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積極回憶建構區既有的建構材料,并依據計劃有目的地選用適宜的色彩進行涂繪。這可以減少幼兒在建構過程中材料選擇的隨機性和盲目性,顯著提高幼兒材料選擇的針對性。同時,在繪制設計圖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由選擇顏色,獲得充分展示和創造美的空間。在完成設計圖后,幼兒能夠直觀感知建構物色彩搭配的可行性和適宜性,進而判斷是否需要調整。這一過程可以引導幼兒關注整體色彩的協調性,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
(四)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在繪制設計圖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實現從被動交流向主動交流的轉變,積極表達個人意愿,主動闡述自己期望建構的內容,從而避免與同伴搭建相同物體。同時,在繪制設計圖的過程中,組員之間充分討論,能夠確保各自的任務明確、分工合理。此外,組長可以根據設計圖明確分配每名組員的建構內容與任務,從而在建構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矛盾與爭執。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解決原先組織、分配、調節等方面的難題,還能夠促進幼兒團隊之間的和諧共處與友好合作,形成高效協作的團隊模式。
(五)助推幼兒建構水平的發展
設計圖不僅可以為幼兒建構時提供參考,還可以作為建構完成后幼兒進行對照性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這有助于打破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式,形成更為多元和全面的評價方式。在建構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積極引導幼兒將實際建構成品與設計圖進行對比分析,并圍繞建構的布局、色彩運用、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等多個維度進行自主評價與反思。這有助于幼兒了解自己在實際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相應進行改正。此外,教師通過鼓勵幼兒就建構成品進行深入思考與討論,如提出“建構成品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在建構過程中是否嚴格按照設計圖進行分工合作”“是否出現了矛盾與爭執”等問題,不僅可以解決此次建構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還能為下一次建構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推動幼兒建構水平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福清市玉屏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