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作業練習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優秀的數學作業設計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數學概念、公式以及性質定理,又能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數學作業的內容缺乏吸引力,導致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完成作業狀態,缺乏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增強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與有效性,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作業質量,促進學生數學能力提高。
一、基于“雙減”政策的層次化作業設計
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性,同樣的習題內容,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練習體驗,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雙減”政策要求小學生的課外書面作業的完成時長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一背景下,層次化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練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從而有效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
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面向班級全體學生的基礎類習題。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筆算乘法”為例。教師在完成知識講解后,可以設計以下類型的作業習題:一是列豎式計算的兩位數乘法計算,包括23×13、33×31、43×12、11×22等算式;二是計算步驟錯誤、要求學生改正的練習;三是簡單的兩位數乘法的練習,如“筒狀盒子內有12個羽毛球,每一筒羽毛球12元,老張買了12筒羽毛球,問老張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隨后,教師應該督促全班學生積極分析、解答上述問題,幫助他們鞏固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原理,提高運算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面向班級部分學生的拓展選做類習題。具體習題為考核學生單價、數量和總價等數量關系的數學問題,例如,“李老師帶600元去商店買足球,發現足球的單價高于45元,買了12個足球后,錢還沒花完,足球的單價可能是多少?如果買完足球后剩余24元,足球的單價是多少?”教師也可以設計關于速度、路程、時間等數量關系中難度較大的習題,引導部分學生在分析清楚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列出相應算式,通過計算得出最終答案,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二、基于“雙減”政策的趣味化作業設計
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投入作業練習的源動力。當學生具備了濃厚的作業練習興趣,他們就會積極分析數學習題考核的知識點,主動總結不同習題類型的解題思路與方法。“雙減”政策要求提升作業質量,而學生是作業練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作業練習情感體驗,設計符合學生興趣和認知特點的作業內容,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作業練習效果。
教師可以設計調查類數學作業。當學生發現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時,他們就會保持持久而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身于作業練習之中。在完成調查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運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生活現象。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了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復式統計表”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調查類作業,讓學生調查2024年1月份的天氣情況與2023年1月份的天氣情況,并讓學生將其以復式統計表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在互聯網搜索的方式查看具體年月的天氣情況,詳細記錄晴天的天數、雨雪天的天數以及多云的天數等。
教師還可以設計操作類數學作業。學生對數學操作活動的興趣非常濃厚,無論是折紙類的數學操作,還是小正方體的拼擺操作,或是測量、稱重類操作,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保持積極、專注的操作狀態。在操作類作業練習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分析、推理和創造,提高自身的觀察、想象和推理能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制作活動日歷”時,教師可以設計操作類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后準備4個小正方體木塊和一個能盛下所有木塊的底座(沒有木塊可以用正方體紙盒代替),然后引導學生運用4個小正方體正確表示月份、具體星期和日期。學生在小組內可以分工合作,如有的負責準備材料,有的負責制作表示年份的小木塊,有的負責運用木塊呈現最終的日歷等,從而通力合作高效完成作業。
三、基于“雙減”政策的開放性作業設計
開放類數學作業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數學認知能力自主完成該類作業。該類型的作業打破了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刻板印象,能有效提高學生作業練習的積極性。“雙減”政策強調提升作業質量,強調作業內容的多元化。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開放類數學作業,并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作答,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運用多種方法解答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法是一位數的除法”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開放式作業:三年級有女生156人,男生124人,勞動實踐活動中每4人一組,一共可以分多少組?在解答過程中,有的學生用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總和除以4,然后求得最終的組數,有的學生分別用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除以4,然后將男生組數與女生組數相加,求得最終的組數。
教師還可以設計開放類習題。例如,教師可以給出已知信息“A商店8支裝的牙刷套盒32元,B商店2支裝的牙刷套盒9元”,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已知信息,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并列出數學算式、計算答案。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提出多個問題,或是A商店的牙刷單價,或是B商店的牙刷單價,或是哪一個商店的牙刷價格更低等。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自主設計數學問題,并進行解答。學生可以自主設計運用除法計算的數學問題,也可以自主設計運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在自主設計數學問題模式下,學生需要先確定數量關系,然后思考生活中能夠體現這一數量關系的情境,最終將其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學生在自主設計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會將數學知識點與日常生活進行有效銜接,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和數學問題解答能力。
四、基于“雙減”政策的整理類作業設計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非常強,且單元內的每一小節內容都與單元主題密切相關。學生只有養成整理單元內容的良好習慣,才能將零散的數學知識點串聯,構建成的知識體系,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做到舉一反三。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整理教材知識點,培養學生整理歸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數學作業練習的效率。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整理某一單元的數學知識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每教授完一個單元內容后,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復習單元內容,而且很多教輔資料上也有單元知識內容的結構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繪制數學單元知識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授了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小數的讀寫規則、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和進行小數加減運算的技巧等知識點,并讓學生將其以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方式呈現出來。這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運算能力。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整理某一類型的數學問題。盡管數學習題千變萬化,但是很多數學問題考核的都是同一個知識點,運用的都是同一種數學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相同類型的數學問題整理到一起。例如,針對除法問題中的“和倍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以下3個習題。一是“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6厘米,已知長是寬的2倍,問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二是“參觀科技館的成人人數是兒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參觀,兒童有多少人?”三是“被除數與除數的和是720,商是5,被除數和除數各是多少?”在學生正確解答上述習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這類題目的解答思路,歸納“和倍問題”的等量關系,以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五、基于“雙減”政策的預習類作業設計
傳統模式下的數學作業設計以鞏固練習為主,注重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在“雙減”政策下,課堂成為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主陣地,教師應讓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發揮最大的價值。因此,教師有必要設計預習類作業。預習類作業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師課堂講授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導學案,并在導學案中呈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數學知識點及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可以一邊閱讀教材內容,一邊分析導學案中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自主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同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運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計算不同大小長方形的面積的例題,讓學生在預習階段自主準備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自主測量、計算不同大小長方形的面積,并將數據填寫到例題中,經歷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六、基于“雙減”政策的信息化作業設計
所謂信息化作業,即學生借助信息化學習平臺、移動終端設備等開展作業練習的一種方式。教育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學生對電子產品的興趣非常濃厚,他們喜歡借助網絡教育資源、線上學習平臺進行拓展學習,喜歡借助移動終端設備來開展作業練習。如今,網絡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線上學習平臺的功能越來越完善。其中,線上學習平臺具備生動直觀、互動性強的特點,能及時判斷學生作業的正誤,自動生成錯題集,并及時向學生反饋。因此,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信息化作業設計的優勢,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組織學生參與信息化的數學作業練習活動。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一)”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學習平臺設計多元化的數學習題,如給出一個含有多個建筑物的平面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各個建筑物在平面圖中的方位,并描述各個建筑物的相對方向等。由于該單元的習題類型以圖片的觀察和分析為主,所以作業習題中會出現大量圖片。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提前設計好的圖片,從而節省學生的抄題時間,并給學生觀察與分析圖片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在設計好信息化作業之后,教師要督促學生及時完成習題并提交,并結合信息化平臺自動生成的數據,了解學生的易錯題和習題解答時間。
七、基于“雙減”政策的作業檢查與評價
作業檢查與評價是作業設計的重要環節。傳統模式下的作業檢查與評價形式比較單一,教師檢查學生作業時一般會運用簡單的符號進行批改。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作業內容開展多元化評價,即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激勵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對作業的態度、作業練習時長和完成習題的準確率,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將對學生的作業檢查情況,以書面語的形式批注在學生的作業本上,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增強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練習的自信心。
教師還應該注重作業評價的激勵性,即教師的評價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解題習慣。例如,在批注中,教師應該表達對學生的正面期望與鼓勵;在電子表格評價中,教師應該記錄并總結學生的點滴進步,以鼓勵學生繼續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不斷努力提升自我。
(作者單位:
甘肅省永靖縣小嶺鄉小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