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2021年,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在中小學數學課程教材中納入我國傳統數學內容,對于學生感悟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要求“選取我國數學典籍、數學家的發現發明創造及人物傳記等具體內容在課程教材中呈現。”同時,《指南》對小學數學數與代數領域的教學提出了系統化、科學化的要求。此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要“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育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立德樹人的重任,還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數與代數領域是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內容,也是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對數與代數領域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其數學學習的效果。小學數學教材作為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故從教材的角度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育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以CNKI(中國知網)與萬方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數學教科書”作為檢索條件,發現目前大部分文獻都從整冊書的角度對教材進行研究,從某一領域的角度開展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筆者根據《指南》的要求,將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三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從欄目分布、內容分布、呈現方式和功能運用四個方面,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版本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欄目分布
在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這三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分別分布在引文、例題、練習題與閱讀材料這四個欄目中。欄目分布詳情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欄目分布方面,引文相關欄目分布最少,練習題相關欄目分布最多,且練習題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數量均超過了欄目總數量的一半。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練習題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占比是最高的。因此,在練習題部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發揮小學數學教材的育人作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分布
依據三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可以分為內部構成和外部構成。其中,外部構成包括傳統科技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文學文化、傳統藝術文化與古代數學文化,內部構成包括民族精神、倫理道德意識、生態文明意識與奮斗精神。
外部構成中的傳統科技文化主要指古代的天文、地理、醫學等內容,傳統民俗文化主要指節日習俗、飲食文化與民族服飾等,傳統文學文化主要指古代的文學作品等,傳統藝術文化主要指古代的建筑、音樂與舞蹈等,古代數學文化主要指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及其數學著作、數學工具等。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大數”的練習題中出現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科技文化;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中出現了分粽子的情境,體現了端午節的傳統民俗文化;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除法”出現了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橘子的故事,體現了傳統文學文化;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比例”的習題中出現了精美的三幅剪紙圖案,體現了傳統藝術文化。
內部構成包括民族精神、倫理道德意識、生態文明意識與奮斗精神等方面。例如,北師大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年、月、日”中提及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側面傳達愛國主義精神與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中送菜椒給敬老院老人食用的例題,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的例題涉及“回收廢電池”,體現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生態文明意識;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種植草莓的例題,體現了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奮斗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三個版本數學教材中出現的次數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是蘇教版,最少的是北師大版。這三個版本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態文明意識、古代數學文化出現的次數都較多,而在倫理道德意識、科技文化與文學文化出現的次數都較少。從整體上看,三個版本教材中內在構成的占比要小于外部構成的占比。這表明教科書的編制與排版均更加關注學生的知識需求,更容易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熱情與渴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呈現方式
按照三個版本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文的呈現方式,可以將其分為文字、圖片、以文字為主和以圖片為主四種方式,即文字的呈現方式表示呈現的內容全部是文字;圖片的呈現方式是指以純圖片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以文字為主的呈現方式是指呈現出來的內容既有文字又有圖片,但文字的占比大于圖片的占比;以圖片為主的呈現方式是指呈現出來的內容既有文字又有圖片,但圖片的占比大于文字的占比。
按照上述劃分,三個版本的教科書以圖文呈現方式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分布情況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三個版本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都是以圖片的呈現方式為主。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功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功能分為三種,分別為情境導入、知識應用、拓展探究。
情境導入是指在教材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具有創設情境的功能。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中,通過三名學生撿垃圾的圖片和文字介紹能夠彰顯環保主題,有助于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知識應用是將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運用于數學問題中,通常在習題中涉及較多。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中有中國結元素的練習題,這不僅能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與鞏固。
拓展探究是指在教材中出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通常在“你知道嗎”欄目中出現。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中的“你知道嗎”欄目介紹了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故事,展示了我國古代數學文化。
教材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功能的內容分布情況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三個版本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知識應用的功能上占比最高,其原因可能是知識應用多體現在習題中,且教科書中習題占比較高。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情境導入的功能上占比次之,其原因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傳統文化并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功能定位,對于指導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教授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學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五、啟示與建議
(一)深度挖掘教材,適度拓展教材
教材是課程內容呈現的主要載體,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時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與素材。因此,教師要從教材入手,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懂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發揮其教學作用。筆者分析教材后發現,部分教材在某些單元或板塊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豐富,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對這部分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和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把握好拓展的內容與體量。在內容方面,所拓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需要與小學數學學科知識密切相關,要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并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相結合。在數量方面,要以數學學科知識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為輔,堅持適度原則。
(二)不局限教學陣地,增加教學渠道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主要陣地,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師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時,可以將課內與課外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課外實踐活動是教學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有趣的課外實踐活動,實現課堂內外知識的有效銜接。這不僅能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三)采用情境教學法,拉近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距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在引文欄目部分采用情境教學法。但筆者對三個版本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欄目分布整理分析后發現,練習題欄目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是最多的,而部分教師在進行習題課講授時,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往往會忽視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使呈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較為單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認同。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