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科學作為培養小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其重要性愈加凸顯。科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對小學生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直接關系到課程育人價值。因此,教師應加強對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多元利用,以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他們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基于此,筆者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供參考。
一、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價值
(一)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
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多感官協同參與,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通過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優勢,教師可以創設接近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感性素材。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和分析中掌握科學的本質及內在聯系,形成科學思維,提高科學素養。
(二)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小學生對世界具有強烈的探索欲,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教師深入挖掘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為學生呈現具體、鮮活的素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學生對科學現象的直觀感知與體驗,讓學生對科學課程充滿求知欲。
(三)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
科學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教師只有擁有充足的科學課程資源,才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主動接受、理解和記憶知識。教師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關注學生科學學習過程,并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能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
(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科學的發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科學技術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新突破。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能夠體會前輩科學家不懈努力的精神,并明白要想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備堅韌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品質。教師深度開發并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科學背后的故事,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注重事實和追求真理。
二、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應遵循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在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選擇和重組,還是資源的改進和優化,教師都需要遵循科學性原則,確保其符合學情特點和學生的接受水平。一方面,基于科學課程的特殊性,教師在開發與利用資源內容的全過程必須保持嚴謹態度,不允許出現知識性、思想性的錯誤;另一方面,教師要貫徹落實實事求是的思想,在搜集、整理課程資源時進行精準的論證和設計,使課程教學具有極強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
(二)教育性原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選擇變得更為便捷,內容也更加豐富和多元。面對廣泛而豐富的素材,教師應秉承教育性原則,加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篩選,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呈現最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在篩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開發與利用就近的資源,避免內容單調或空洞,同時要考慮學生的情況,確保資源適用于科學探究并貼近生活,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針對性原則
在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課程目標,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課程資源,保證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針對性。此外,開發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還需保持開放的心態,教師不能盲目開發,要選擇有實際意義的課程資源,積極探索多種途徑和方式,力求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好的效果。
(四)適應性原則
在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遵循適應性原則,避免過度依賴教材。教師要在考慮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切實做到就地取材,發揮地域優勢,強化學校特色。同時,教師要有計劃地設計相應的探究活動,補充鮮活的課程資源,以吸引學生的專注力,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路徑
(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成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對此,教師應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課程資源開發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
首先,教師要善于借助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將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其次,教師應巧用傳統文化的故事性,結合學生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文化典故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最后,教師應活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性,使課程回歸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中。以小學生耳熟能詳的《詠鵝》一詩為例,教師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節“用浮的材料造船”時可以引入這首詩,引導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思考為什么鵝能浮在水面上及鵝如何在水中前進,以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取得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二)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有效整合校內課程資源,利用校內實驗器材,增強個人自主開發意識,做學生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還應加大對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力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種途徑,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保證教學的連續性、有序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教師可以布置家庭
作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設計、操作和驗證,以鞏固所學知識。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水”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混合與分離”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在講解完相關內容后布置如下家庭作業:通過實驗將沙子和食鹽分離,并思考水在分離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并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利用食鹽、水和沙子完成家庭小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先將食鹽和沙子的混合物放入杯中,然后往杯中加水并攪拌,直到食鹽完全溶解。這個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教育影像資源,讓學生課余在家長的輔導下觀看并學習,從而彌補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讓學生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生活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科學世界包羅萬象、多姿多彩。教師應緊密聯系生活,引入生活案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學生是科學教學的主體,在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適合教學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和探究問題,進而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設計課程內容,引入“以玩促學”環節,通過富含趣味性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磁鐵”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企鵝模型,并在模型中預先鑲入磁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變魔術的方式用磁鐵棒展示“魔法”,讓學生看到“小企鵝”隨著教師的磁鐵棒轉動的情形。小學生天性活潑,此時的課堂氛圍必定十分活躍,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體驗“魔法”的樂趣。教師可以趁機引出磁鐵正負極的概念,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印象,讓學生深刻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緊密聯系生活搜集相關素材,讓學生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了解生活中蘊含的科學知識,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打造相融共促的教育模式,在動手實踐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空間。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種植園,讓他們觀察不同植物的生長情況,記錄播種、除草、施肥等過程及相關數據,讓學生了解科學的種植技術,樹立勞動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并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觀能動性。
(四)社會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小學階段是引導學生遵守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關鍵時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發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豐富科學課程資源,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擔當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首先,教師可以善用時事和史實開展專題教學,從“鑒往知來”的角度出發,教育學生成學、修身、立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其次,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科學課程中的隱性資源,加強對學生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的培養。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時,教師可以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例,告訴學生正是袁隆平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才維護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并為全世界消除饑餓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
最后,教師可以積極開發校外場館資源,積極探索館校高效合作模式。例如,教師可以與博物館、科技館合作開展探究體驗項目,依托這些場館獨特的實物或實景資源,形成館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結語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科學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其重要性愈加凸顯。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應與時俱進、多措并舉,加強對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多元利用,利用拓展性材料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同時,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不斷優化小學科學教學,幫助學生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