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圍性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心理健康和社會形象。本文對周圍性面癱的病因、評估及社區康復治療等進行討論,以期指導臨床。
關鍵詞 周圍性面癱;社區康復;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4)08-0006-04
引用本文 花淼, 賈杰. 周圍性面癱的社區康復治療[J]. 上海醫藥, 2024, 45(8): 6-9; 25.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HUA Miao, JIA Jie
(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Hua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ommon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motor dysfunc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appearance,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image of patients. In this paper, the etiology, evaluation, an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周圍性面癱是指面神經的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可由感染、創傷、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問題等多種原因引起。臨床以病灶側面神經和面部表情肌部分或完全性癱瘓為主要表現,如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鼓腮無力等,嚴重影響患者容貌、心理健康和社會形象。由于西醫對其治療效果欠佳、而傳統療法療程較長,目前眾多的面癱患者選擇社區康復服務,得到規范的康復治療和功能訓練。目前社區康復治療方法有藥物、針灸、理療、面部功能訓練、心理支持治療等。本文對周圍性面癱的病因、評估及社區康復治療等進行討論,為面癱的診治提供參考。
1 周圍性面癱的病因
周圍性面癱的原因尚未明確,可大致歸為先天發育異常與后天損傷兩種。其中,后天損傷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創傷、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問題等,而明確病因是面癱治療和預后評估的關鍵。以下總結幾種常見的病因。
1.1 Bell麻痹
Bell麻痹是一種特發性下運動神經元面神經麻痹,在新發病例中占60%~70%。據報道,Bell麻痹通常在24~48 h進展完全,并伴有輕微的耳后疼痛[1]。該病變多由于潛伏在膝狀神經節內的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的重新激活,繼而引起面神經水腫、脫髓鞘及軸突變性所致。不完全的面神經麻痹是預后良好的征象,提示94%可能完全恢復,而完全麻痹患者僅61%。
1.2 Ramsay-Hunt綜合征
Ramsay-Hunt綜合征是指由于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膝狀神經節炎所誘發的前驅性耳痛及耳道內水泡樣皮疹,隨后表現為面癱的病變。由于前庭蝸神經受累,有40%的病歷中可出現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和眩暈聽力喪失等癥狀?,F有臨床研究顯示,Ramsay-Hunt綜合征的預后比Bell麻痹較差。
1.3 格林-巴利綜合征
格林-巴利綜合征是急性炎癥脫髓鞘多發神經根病變,可累及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和植物神經。典型的臨床特征為進行性四肢無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約為1/3的患者伴雙側面神經麻痹。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血漿置換等治療方法促進康復[2]。
1.4 創傷
面癱的第二常見病因為創傷(事故性或醫源性),發病率為10%~23%[3]。其中,醫源性面神經損傷較事故性損傷更常見,橋小腦角區和中耳外科手術是醫源性損傷的主要原因,腮腺或沿著面神經走行的其他區域手術也可以出現類似情況[4]。
1.5 惡性腫瘤
早期表現為緩慢起病的面肌無力,則可能是面部皮膚、腮腺及周圍組織的惡性腫瘤浸潤或壓迫面神經所造成的面癱。患者可能具有局部腫瘤病史,需對頭頸部進行徹底檢查,尋找腫瘤病變及面神經受累情況。對于腫瘤的治療需依據臨床病理分期,面癱急性期多采用抗菌藥物、類固醇藥物及眼部護理進行治療。
1.6 自身免疫力異常
梅爾克森-羅森塔爾綜合征(MRS)是一種原因不明且罕見的神經黏膜皮膚肉芽腫性疾病,其臨床特征為復發性面癱、舌裂及口唇部腫脹三聯征[5]。目前為止,MRS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免疫缺陷和遺傳因素有關[6]。皮質醇激素是MRS患者的首選藥物,但具體劑量和治療效果尚未確定。
2 周圍性面癱的功能評估量表
上海地區構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3+2+1”醫療模式,即以一家三級醫院為龍頭,縱向整合若干家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成一個緊密型區域內醫療聯合體,同時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充分發揮區域內醫療聯合體的資源優勢,并配套建立轉診支持系統、轉診規范和流程以及定期隨訪、協診和轉診綠色通道等制度[7]?;颊咴谏鐓^康復治療中遇到困難或者到達瓶頸期,可通過綠色通道轉上級醫院進行康復評估,制訂進一步的治療方案后可轉回社區,調整治療方案繼續治療。功能評估量表作為一種相對簡單易操作的康復評估工具,對于開展周圍性面癱的社區康復顯得尤為重要。量表可準確評估面癱程度,以判定面癱患者的預后及療效,為后續開展周圍性面癱的社區康復提供臨床基礎數據。臨床上區分為面癱運動功能評價量表以及面癱生活質量評價量表對面癱患者進行功能評估。以下逐一介紹。
2.1 面癱運動功能評價量表
2.1.1 House-Brackmann分級量表(HBGS)
House-Brackmann分級量表于1985年問世,是由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推薦采用的面神經功能評估量表[8]。該量表簡單易操作,分為總體評分和局部評分兩部分??祻凸ぷ髡呖赏ㄟ^此量表評價患者的面神經運動功能,對面癱患者前額、眼、頰和口角靜態、動態及聯帶運動進行評估。
2.1.2 Sunnybrook面部分級量表(SFGS)
Sunnybrook面部分級量表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較細致地評定了面神經功能,包括面癱患者靜息對稱性、自主運動對稱性和聯帶運動程度,并涵蓋了對于面部運動每個亞單位(眉、眼、鼻、唇)的評估。該量表為百分制,得分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經功能越好。該量表作為國際上通用的面神經功能評分量表,已有大量的應用研究顯示其具有較高的信效[9]??祻凸ぷ髡呖蛇\用此量表對面癱患者進行更細致的評估。
2.2 面癱生活質量評價量表
2.2.1 面部殘疾指數(FDI)
FDI是一種自評式問卷報告,分為軀體功能評分和社會生活功能評分兩大部分(各5項)。研究證實,FDI在評價面神經疾患患者的生理損傷、功能失用及心理損傷方面優于SF-36量表,其信度及效度令人滿意[10]。康復工作者可根據此量表評估面癱患者的心理狀態及面部功能失用情況。
2.2.2 臨床面癱評價量表(eFaCE)
eFaCE量表于2001年首次發表,是一種經過驗證的分級評估工具。該量表囊括面部運動、面部感覺、口腔功能、眼睛感覺、淚液分泌、社會功能等6個維度評估面部功能,共計15個條目(0~5分)。與HBGS、SFGS量表對比,eFaCE量表可以更細致地評估面部功能,并幫助康復工作者明確患者診治需求,針對性的展開社區康復治療。
3 周圍性面癱的電生理診斷
基于上海特色的“3+2+1”醫療模式,目前上海多家三級醫院為家庭醫生開辟了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為社區轉診上來的居民優先安排大型設備檢查,更加方便快捷的進行了檢查,為疾病的確診和治療更添一層保障。在社區的轉診中,面神經電生理檢測提供了一種客觀的檢查方法,對周圍性面癱的診斷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面肌電圖(EMG)、面神經電圖(ENoG)和瞬目反射(BR)等,可對面癱患者進行全面且客觀的檢查,為后續社區康復治療提供明確診斷。以下逐一介紹。
3.1 面肌電圖
面肌電圖是用于檢測由運動神經元支配肌肉纖維的募集情況,可反映面神經的連續性。使用直接插入肌肉的針頭進行檢測,測定運動單位的動作電位(MUAP)。若出現多項運動單元電位,則提示神經有再生;若出現運動單元和纖顫電位,則提示面神經有部分變型。面肌電圖檢查通常被認為在面神經麻痹發作后14 d至3個月最具預后價值[11]。
3.2 面神經電圖
面神經電圖,又稱為誘發肌電圖,最初由Fisch和Esslen在1970年代推廣,通過在莖突孔使用電極刺激后,通過測量特定肌肉群的復合動作電位(CMAP)以判斷周圍性面神經損傷程度的電生理學檢查方法[12]。其中,神經傳導潛伏期和患健側波幅比是目前面神經電圖判斷面癱預后最有意義的指標。
3.3 瞬目反射
瞬目反射是客觀的電生理檢測指標,通過對眶上孔處的眶上神經施加電刺激,穿過三叉神經刺激腦干的面神經核,通過面神經傳導所觸發的保護性反射。比較雙側眼輪匝肌收縮的潛伏期可以判斷面癱的損傷部位。若患健側潛伏期差異大于5~8 ms則提示存在面神經損傷。
4 周圍性面癱的社區康復治療
社區康復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一種經濟有效的康復服務途徑,為社區居民提供最基本和必要的康復服務,并具備便利性、有效性的特點?!督】瞪虾?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上海將建成“全球健康城市典范”。上海現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建設標準化社區康復中心,為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康復服務。2021年依托為民辦實事項目,上海整合以智能設備等為標志的現代化技術與中醫傳統治療技術相結合,打造了一批以康復為特色的示范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夯實社區康復服務網絡,促進康復功能全面融入社區衛生基本服務[13]。因此,社區康復已成為上海地區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社區康復需求群體數量逐日上升,人們對康復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周圍性面癱患者具體的分期和臨床表現,可以實施綜合的康復治療方案,促進面癱患者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周圍性面癱患者的分期康復治療原則包括:急性期治療應主要控制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改善面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受壓、保護神經功能為主?;謴推诤秃筮z癥期則選擇合適康復手段進行針對性治療,以促進神經再生、神經修復并加強面部肌肉的收縮功能。另有研究表明,在早期神經電生理檢查中顯示出不良預后的面癱患者,也建議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以減少面癱后遺癥[14]。目前對于周圍性面癱患者在社區康復通常采用的治療方案有健康教育、藥物治療、針灸療法、物理因子療法、面部功能訓練、心理支持治療等。以下逐一介紹。
4.1 健康教育
周圍性面癱發生后,多伴隨面神經功能受損,病程較長且遷延難愈。這不僅嚴重損害患者基本的面部功能,并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功能。社區健康教育可通過科普健康講座、面對面交談等方式宣傳周圍性面癱康復治療的相關知識,個性化調整周圍性面癱的康復治療方法,并規范面癱患者的飲食及輔以運動,幫助患者重新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4.2 藥物治療
周圍性面癱的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病理改變進行對癥治理。①予潑尼松片等糖皮質激素治療(口服、靜脈注射)以減輕面神經管內壓,預防神經變性的發生。②根據耳后乳突區域是否疼痛,予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伐昔洛韋)以抗病毒。③予營養神經藥物B族維生素、甲鈷胺等(口服或穴位注射)以促進末梢神經再生,恢復面神經功能。
4.3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顯著。對于針刺時機的選擇,Li等[15]研究證實,面癱于急性期進行針灸,可提高周圍性面癱的痊愈率。此期針灸予面神經良性刺激,可促進面部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面神經受壓情況。臨床多取鳳池、翳風、陽白、攢竹、絲竹空、四白、地倉、頰車、顴髎、下關等穴以溫經散寒、祛風通絡。
4.4 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療法是指應用電、光、磁和熱動力等物理因素作用于人體的治療手段。周圍性面癱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療設備如低中頻電療、超短波、激光、紅外線、外周磁療等均可在社區開展,具有顯效快、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和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可加快面癱康復進程,有利于周圍性面癱患者的康復。
4.4.1 電療法
電療法包括低中頻電療以及超短波療法。低頻電刺激運動神經后,可激活肌肉的節律性收縮,預防肌肉萎縮的發生。中頻電療法可刺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松解粘連,有效調節面部神經功能。而急性期采用穿透效果好的超短波進行治療,則可改善局部作用部位的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消腫并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
4.4.2 光療法
光療法包括紅外線療法和激光療法。紅外線療法的溫熱作用可減輕面部肌肉組織內部血液和淋巴液的淤積,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及組織營養,減輕肌纖維變性和結締組織增生。激光療法可通過激活核酸蛋白質合成、酶活化的細胞信號通路,可減少炎癥反應并促進細胞再生[16]。Kandakurti等[17]利用激光療法結合面部功能訓練治療中、重度面癱患者后發現,激光療法可促進面部運動功能的恢復。
4.4.3 外周磁療法
外周磁療法是指脈沖磁場無刺激地透過面部皮膚,改變面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使之產生感應電流,影響神經電活動的電磁刺激技術。當磁刺激作用面神經出口處時,磁場產生的渦電流可以改善神經和局部組織的微循環,消炎鎮痛,減輕局部水腫,從而促進面神經的再生修復。孫曼莉等[18]使用外周磁療法作用于面神經麻痹的患者,治療8周后可明顯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其顯效率為100%。
4.5 面部功能訓練
面部功能訓練是改善面癱后遺癥聯動的有效療法。治療期間,治療師可指導患者對著鏡子進行抬眉、閉眼、聳鼻、微笑露齒、噘嘴、吹口哨及鼓腮等動作,讓患者感知每種表情動作的肌肉,刺激面部肌肉的收縮與舒張,使傳入大腦的感覺信號更具體,指導患者有意識地維持面部肌張力,以更好地控制面部肌肉活動。
4.6 心理支持治療
對于周圍性面癱患者,大多突然起病,不僅容貌形象受損,同時擔心遷延難愈且遺留后遺癥,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發生明顯的心理變化。社區康復人員應進行恰當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加強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指導患者學習周圍性面癱相關健康科普知識,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幫助患者消除疑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激勵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從而加快疾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Peitersen E. Bell’s palsy: 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J]. Acta Otolaryngol Suppl, 2002, (549): 4-30.
[2] Akanuwe JNA, Laparidou D, Curtis F, et al.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having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 Health Expect, 2020, 23(5): 1338-1349.
[3] Masterson L, Vallis M, Quinlivan R, et 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facial nerve palsy[J]. BMJ, 2015, 351: h3725.
[4] Kochhar A, Larian B, Azizzadeh B. Facial nerve and parotid gland anatomy[J].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2016, 49(2): 273-284.
[5] Rivera-Serrano CM, Man LX, Klein S, et al. 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 a facial nerve center perspective[J].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4, 67(8): 1050-1054.
[6] Pei Y, Beaman GM, Mansfield D, et al. 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J]. Eur J Med Genet, 2019, 62(6): 103536.
[7] 吳毅, 楊佩君, 鄭潔皎, 等. 分層級、分階段構建上海地區康復醫療服務體系[J]. 上海醫藥, 2017, 38(13): 3-8; 30.
[8] Fujiwara K, Furuta Y, Yamamoto N,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synkinesis as a sequela to facial nerve palsy[J]. Auris Nasus Larynx, 2018, 45(4): 732-739.
[9] Coulson SE, Croxson GR, Adams RD, et al. Reliability of the “Sydney,” “Sunnybrook,” and “House Brackmann” facial grading systems to assess voluntary movement and synkinesis after facial nerve paralysi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132(4): 543-549.


[11] Guntinas-Lichius O, Volk GF, Olsen KD, et al. Facial nerve electrodiagnostics for patients with facial palsy: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20, 277(7): 1855-1874.
[12] 鳳麟飛, 吳江恩, 薛浩偉, 等. 肌電學方法在面神經功能評價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9, 17(6): 522-525.
[13] 李冰潔, 于海艷, 許瀅瀅, 等. 社區綜合病房腦梗死后遺癥期患者的康復管理[J]. 上海醫藥, 2023, 44(2): 3-6; 19.
[14] Lassaletta L, Morales-Puebla JM, Altuna X, et al. Facial paralys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Otolaryngology[J]. Acta Otorrinolaringologica(English Edition), 2020, 71(2): 99-118.
[15] 李瑛, 李妍, 劉立安, 等. 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J]. 中國針灸, 2011, 31(4): 289-293.
[16] Javaherian M, Attarbashi Moghaddam B, Bashardoust Tajali S, et al. Efficacy of low-level laser therapy on management of Bell’s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J]. Lasers Med Sci, 2020, 35(6): 1245-1252.
[17] Kandakurti PK, Shanmugam S, Basha SA,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low-level laser therapy combined with facial expression exercises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Bell’s palsy: 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Surg Protoc, 2020, 24: 39-44.
[18] 孫曼莉, 肖農, 劉玲,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兒童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的臨床研究[C]//第五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二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 重慶: 中國康復醫學會,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 重慶市康復醫學會, 2012: 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