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雨果是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巴黎圣母院》是其浪漫主義代表作。作為法國19世紀歷史的見證者,雨果對法國傳統的封建主義以及教會有較明顯的反抗態度,希望通過創作能夠為人民群眾立言。但由于自己的家庭出身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巴黎圣母院》的創作中,又把宿命思想體現在他筆下的人物塑造上。
[關 鍵 詞] 《巴黎圣母院》; 宿命書寫; 甘果瓦; 愛斯梅拉達 ;克洛德·弗羅洛
雨果于1831年創作了他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小說以法國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創作背景,采用夸張、幻想和離奇創作手法描寫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一生的不幸遭遇:先是受到圣母院副主教的迫害,后又被宮廷衛隊長玩弄,最后又被法庭判處絞刑而含恨蒙冤。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原序中寫道:“幾年以前,當本書的作者去參觀,或者不如說去探索圣母院的時候,在那兩座鐘塔之一的暗角里,發現墻上有這樣一個手刻的單詞:‘ANARKH’,這幾個由于年深日久而發黑并且相當深地嵌進石頭里的大寫希臘字母,它們那種哥特的字體的奇怪式樣和筆法不知標志著什么,仿佛是叫人明白那是一個中世紀的人的手跡。這些字母所蘊含的悲慘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動了作者。”[1]]1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雨果對宿命的反感之情。雨果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對宿命進行抗議,于是他在《海上勞工》序言中開宗明義地寫道: “宗教、社會和自然,這是人類的三大斗爭。《巴黎圣母院》是為了控訴宗教的宿命而作的。” [2]1
柳鳴九、鄭克魯、張英倫三位先生合作編寫的《法國文學史》在介紹《巴黎圣母院》時深有感觸:“善良的無辜者在專制制度下遭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3]108認為小說體現出作者本人對青年時期的傳統保皇態度的一次反抗。不難看出,雨果對宿命的控訴主要集中在對封建及宗教兩個層面上。
正是封建宗教的教義造成副主教克洛德的人性扭曲。作品中還描寫修女在宗教來世主義的毒害下,在“介于房屋與墳墓之間”的小屋里懺悔,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不到幾年就悲慘地死去。愛斯梅拉達被殘殺的故事更是突出了封建教會的殘忍和兇殘。
雖然雨果在創作中對封建主義及教會充滿強烈的憤懣之情,但由于從小與他的母親在一起生活,受其傳統及保皇立場的影響,加上19世紀的法國基督教的影響仍然十分強大,從小耳聞目睹的雨果,潛意識中的宗教印記深入骨髓。“1822年,雨果發表了第一本詩集《頌歌集》,歌頌波旁王朝和天主教,獲得國王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4]165這部早期的作品,無疑是這種印記的直接體現。《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在19世紀30年代創作的作品,他在定刊本里面寫道:“《巴黎圣母院》或許展現了有關中世紀藝術的某種真實景象,這一卓絕藝術有些人至今一無所知,而更糟的是另一些人至今還不屑一顧。但作者并不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自愿擔任的工作。他會堅持不懈的,他決心要經常提起這個課題,他以后還要提起的。他還要不倦地護衛那些被各種藝術流派和學院派的圣像毀壞者們竭力攻擊的歷史性建筑。”[1]4由此可見,雨果對日受破壞的宗教建筑感到痛心疾首,但也不難看出,雨果內心深處對重建真正宗教的執著期待。或許正是遵循這種內心的驅使,作者原本想在《巴黎圣母院》中進行的宿命批判,實際上卻是進行其不自覺的宿命書寫。那么,作者筆下的哪些情節體現了宿命書寫這一主題呢?
首先,我們來看對流浪詩人甘果瓦的相關描述。詩人甘果瓦的實際情況是:他因欠了房東六個月十二個巴黎蘇的房租而苦惱,剛好謀到為總督寫賀婚詩的差事,事后可以從總督那里得到一些報酬,來解決當前他急在眉頭的困難,卻沒想到在他完成賀婚詩之后,總督卻像得了遺忘癥一樣,一句也不提及之前寫詩的事。的確,這件事在甘果瓦看來是頭等大事,因為他自己的全部家當都不值一個蘇,而在總督看來根本就不值一提。試想,一個身無分文、連吃飯住宿都成問題的人,卻想通過創作高雅的圣跡劇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并透過其創作與命運作抗爭,而且甘果瓦也的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遵照總督先生的命令,圣跡劇應該從正午演到下午四點。”可見,創作出這樣一個劇本要花費甘果瓦多少精力,或許耗費了他太多的心血,所以在演出的過程中,他比任何人都顯得專注:“此刻再沒有誰的耳朵能比這位作者、這位詩人、這位正直的比埃爾·甘果瓦的耳朵更專注了;再沒有誰的心能比他跳動得更快了;再沒有誰能比他的脖子伸得更長的了。”[1]28而甘果瓦的實際情況到底怎樣,我們可以從他向愛斯梅拉達介紹自己的情況中了解:“你知道我叫比埃尓·甘果瓦,我是戈內斯地方一個書記官的佃農的兒子。在我六歲的時候,也就是在二十年前,我就成了孤兒,那時巴黎正處于圍城期間,我的父親死于勃艮第人之手,我的母親遭庇伽底人的毒手。我的腳底下沒有鞋,也沒有襪,只有巴黎的石板路。我不明白我六歲到十六歲那十年我是怎么活下來的。” [1]115因此,甘果瓦很想借愚人節向上流社會推出他精心創作的神跡劇本,以此向人們證明他的文學才能,體現他個人的價值。但沒想到,他要等的上層人物遲遲沒有出現,而流浪漢又把劇院當作乞討的場所,不僅把劇院弄得烏煙瘴氣,而且簡直是把演出場所當作一個菜市場。“這些巴黎人都是一大群驢子和笨蛋!他們都是來看圣跡劇的,卻根本不看戲!他們忙著看所有的人,看克洛潘·圖意弗,看紅衣主教,看科勃諾爾,看卡西莫多,看魔鬼,卻不看圣母瑪利亞!”[1]59甘果瓦雖然親自出來盡力維持劇院里的秩序,但仍然無濟于事,最后連解決晚餐的飯錢都沒有著落。“不吃晚飯就睡覺是一件不能忍受的事,沒有地方睡覺也和沒有晚飯吃一樣糟糕。”[1]73以致在不熟悉路況的情況下,誤入了乞丐王國,被乞丐王國判處死刑,在危難之時,愛斯梅拉達出手相救。“請原諒,小姐,”甘果瓦微笑著說,“可是你為什么又要我當你的丈夫呢?”“難道應該讓你給絞死嗎?”“這樣說來,”詩人補充道,他對愛情的希望受到挫折了,“你同我結婚就只是為了搭救我,再沒有別的想法?”“你還希望我會有什么別的想法?”[1]109當甘果瓦終于明白愛斯梅拉達純粹是為了救他而假裝嫁給他后,就只好順應命運的安排,幫愛斯梅拉達上演山羊認字的節目,并做她的助手,從此混跡于吉卜賽人當中。
其次,我們來看看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的相關描述。
與甘果瓦相比,愛斯梅拉達的出身也好不到哪里去。她的外祖父是提琴手,活著的時候家庭收入還算穩定,但在外祖父去世后,家道也就敗了下來。她的外祖母靠做針線活根本無法養活她的母親,以致她的母親巴格特(別人都稱她尚特孚勒里)從十四歲開始,就成了果爾芒特耶子爵、亨利·德·特里安古、一個帶徽章的執達吏、國王的仆役居耶里·阿倍雍、太子殿下的理發師馬塞·德·佛雷比、大廚師代勿南·勒·莫昂等人的情婦,后來成了兩個年老的歌手的共同情婦,再后來與一個流氓頭目同居,五年后生下了愛斯梅拉達。由于她母親受好奇心驅使,帶著小女兒去找埃及人幫她算命,活潑可愛的愛斯梅拉達被那些埃及人盯上,趁她母親外出辦事,竟偷走了愛斯梅拉達。自此,愛斯梅拉達就成了乞丐王國里的一個成員。
愛斯梅拉達在乞丐王國無拘無束的環境里反而成長為一朵出水芙蓉,不僅能歌善舞,而且秀外慧中。我們可以從作品中愛斯梅拉達被弓箭衛隊隊長弗比斯從廣場叫走,來到他的未婚妻及表姐妹當中時的描寫,見證愛斯梅拉達的出眾之處:“她是那樣的美得出奇,當她出現在門口時。仿佛散發著她特有的光芒,在這間擠滿了人的房間里,在這些幃幔和木行制的陰影中她比那廣場上更顯得容光煥發。好像是誰把一個火炬從大太陽底下帶到了陰暗處來了。高貴的小姐們不由得都感到了她耀眼的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她的美貌里受到了某種損害。”[1]281但在愛斯梅拉達的內心深處,外表的美貌并不能讓她在弗比斯面前增加多少的自信心。為了能高攀上弗比斯,她甚至請求弗比斯介紹她加入他的宗教:“她忽然轉身朝著他,‘弗比斯’,她用無限依戀的聲音說道,‘介紹我加入你的宗教吧!’‘我的宗教!’隊長大笑起來,‘我,我介紹你加入我的宗教呀!喇叭和雷霆啊!你為什么要我的宗教呢?’‘為了咱倆能夠結婚,’她回答道。” [1]340在她聽到弗比斯說愛斯梅拉達這個名字有撒拉遜人的味道時,愛斯梅拉達毫不猶豫地說:“既然你不喜歡,我就改名叫葛東吧。”[1]339實際上,愛斯梅拉達在被弗比斯帶到他經常與其他女性私會的那間窗子臨河的房間時,就對弗比斯說:“不要看不起我吧,親愛的大人,我覺得我做得不對呢。”[1]336當弗比斯故意說她并不愛他時,愛斯梅拉達方寸大亂,有點氣急敗壞地對著弗比斯說:“我不愛你!”可憐的不幸的孩子喊道,同時抓住那個隊長,讓他坐在自己的身邊。“我不愛你我的弗比斯!你為什么這樣說呢,可惡的人?為什么這樣來傷我的心?啊,來吧!把我拿去吧!整個兒拿去吧!隨你愛怎么辦就怎么辦吧,我是屬于你的。護身符在我算得了什么!我的母親在我算得了什么!”[1]342當愛斯梅拉達提出想跟弗比斯結婚而弗比斯立即表現出輕蔑、不在乎和放肆的表情時,愛斯梅拉達竟帶著乞求的語氣說:“哎,不!我們不必結婚,既然你討厭結婚,而且,我算什么人呢?我可是一個陰溝出生的人,真想得好呀,一個跳舞姑娘同一位軍官結婚!我發瘋啦。不,弗比斯,不,我要做你的情婦,你的玩物,一個供你尋歡作樂的人,只要你愿意,我就是一個屬于你的姑娘。”[1]342由此可見,受斯梅拉達為了攀上高枝,連最基本的自我也喪失了。隨著弗比斯被刺殺,可憐的愛斯梅拉達成了真正兇手的“替罪羊”,因其最底層的社會地位而成了統治機器重罰的對象,最后被絞死。
最后,我們來看看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的相關描述。
相對于甘果瓦和愛斯梅拉達來說,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出身要比他們兩個好得多,他出身于中產家庭,屬于小貴族階層。在他童年時期,他的父母就十分堅決地想讓克洛德長大后從事圣職,從小就讓他學習拉丁文。而克洛德也聽從父母的安排。“他學會了低頭走路和低聲說話。”[1]163在他還是一個小孩時,就被父母送到朵爾西神學院去當修道士,克洛德不僅學習勤奮刻苦,而且悟性很高,因此在他16歲的時候,神學方面的知識與一位教堂的神父不相上下;在經濟學方面的知識與議會里的神父不相上下;在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更是能達到當時最負盛名的索邦神學院的博士的水平。除此之外,他還鉆研法典,修習法規,對于醫學和自由學科、草藥學、膏藥學,都花費了不少的工夫,并且學有所成。“到了十八歲,他已經精通了四種學科,對于這個年輕人來說,好像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學習。”[1]165在克洛德十九歲那年,他的父母死于瘟疫,留下了一個襁褓中的弟弟。他決心把自己奉獻給上帝的全部熱忱用來照顧小兄弟,并把從小兄弟那里得到的快樂與幸福轉變為勤勉從事宗教職務的動力。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他的這種變化:第一是更加埋頭在他心愛的書堆里。除了送弟弟到奶媽那里用去一個多小時,他一刻也沒有離開他那心愛的書堆,“這種如今罕見的求知欲與修煉的結果,使他很快就在修道院里引起敬仰和尊崇。”[1]167第二是比過去更加憎恨女人。甚至一個女人身上穿著的衣服稍微發出一點聲音,他都會覺得難受,還要用帽子把眼睛遮住。甚至拒絕國王的女兒波熱夫人探訪圣母院,當主教告訴他“某些貴族婦女不應無故遭受拒絕”[1]183時,他竟搬出1334年圣巴爾代勒米守夜節的黑皮書上的禁止教士接見“無論老年、青年、已婚、未婚”的一切婦女的規定來提醒主教。第三是加倍害怕埃及女人和吉卜賽女人。他向主教懇求頒發一道不許波希米亞婦女到圣母院前面廣場上跳舞和擊鼓的禁令,同時還到各地去搜尋把技藝教給動物而遭受火刑或絞刑的男女巫師的案件來幫助愛斯梅拉達教山羊認字這件事。
克洛德這樣看似修養成堅不可摧的軀體,卻在愛斯梅拉達面前喪失了防備能力,受其欲望的支配,竟唆使卡西莫多半路挾持愛斯梅拉達,在愛斯梅拉達與弗比斯幽會時刺傷弗比斯,威逼愛斯梅拉達不達目的而把愛斯梅拉達交給官兵,最后造成被卡西莫多用雙手摔下圣母院的悲劇。
通過分析以上筆者精心刻畫的三個人物,作者對他們的人生結局的安排,似乎有一種當事人無法擺脫的力量,一步步往他們所設計的人生方向推向相反的一個方向,這或許就是他們的宿命。
參考文獻:
[1][法國]維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M].陳敬容,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法國]維克多·雨果 . 海上勞工[M].羅玉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
[3]柳鳴九,鄭克魯,張英倫.法國文學史:中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楊正先,馮麗軍,鄭漢生.簡明外國文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