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庫爾貝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他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反對學院派古典主義理想化,也反對浪漫主義的虛構和脫離生活。他以描繪現實生活為最高原則,以平民視角創作風俗化的作品,表現勞工階層生活,所以作品中常常出現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形象。庫爾貝也是在繪畫領域最早呼吁孔德實證主義的畫家,他反對神學和形而上學,是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從庫爾貝繪畫作品出發,分析其所表現的“小人物”形象以及“小人物”形象所反映的實證主義思想。
[關 鍵 詞] 庫爾貝;“小人物”形象;實證主義
一、“小人物”形象界定
在西方,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和批判現實主義的興起,在文學和繪畫中下層苦難人民逐漸成為主要的描寫對象,“小人物”形象是處于社會底層,生活貧苦、地位卑賤,并受到上層階級壓迫的人群,他們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的社會現狀,是歐洲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階級的產物。藝術家和文學家們給予“小人物”形象深刻的同情,并且對資產階級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壟斷非常不滿,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農奴制度的殘虐和人道主義的瓦解。最早提及“小人物”概念的是俄國作家普希金,當時的俄國正經歷了 1825 年貴族革命的失敗,社會弊端凸顯,關注點指向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現實主義” 就此應運而生,描寫“小人物”也被作為“現實主義”的口號提出[1]。 庫爾貝作為現實主義畫家,極力推崇描繪真實的現實生活。19世紀的法國受到大革命的影響,政治腐敗,社會階級分層明顯,社會底層人民生活貧苦并受到嚴重的剝削和壓迫,在實證主義的影響下,藝術家們將視線轉移到現實生活,“小人物”形象也成為現實主義藝術家們重點描繪的對象。
二、庫爾貝作品中“小人物”形象溯源
(一)政治背景
“小人物”形象是庫爾貝現實主義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法國現實主義起源于19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它在社會各階層矛盾和民主革命高漲的情況下應運而生,并且受到當時哲學思想的影響。
1830年,法國巴黎“七月革命”打破了波普王朝的封建統治,大工業的競爭導致小工業和手工業相繼破產,失業人數劇增。當時的農民只不過是小土地所有者,但是卻要擔負各種苛捐雜稅,小資產階級、勞工和農民更加貧困。社會危機的加深,導致人們反對七月王朝統治的呼聲越來越高,要求進行社會變革。在1848年2月22日,“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法國從封建專制王朝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這種歷史性的轉變使法國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經濟制度,而這種制度形式的歷史性變革必定影響著同時代的文化和藝術形式。19世紀的現實主義思潮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產生的,揭示現實的黑暗,表達對過著奢靡生活的有錢人的不滿[2]。
值得注意的是,庫爾貝并不是通過繪畫畫面直接批判這種現象,而是通過描繪貧困潦倒、艱苦勞作的底層“小人物”形象來表達對他們極大的同情和對社會的不公。從庫爾貝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他的作品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二)文化背景
19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使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啟蒙時期宣揚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并沒有實現,創作者不得不以冷靜的眼光看待現實社會,從更現實的角度去尋求改善人的生存處境的方法。這時的哲學開始帶有社會政治色彩,哲學家關注的已經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問題,而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問題,可以說19世紀是一個科學和理性的時代。
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孔德的實證主義以及自然科學的形成就如能量轉化說、進化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現實主義作家和藝術家的思想以及創作。19世紀是“科學的世紀”,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和積淀,西方的自然科學走向了空前的繁榮。1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了突出成就,不僅幫助人們更加客觀、準確地認識自我和自然,還倡導一種推崇觀察、分析、研究的認知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實證主義受到關注,反對神學和形而上學,人們的關注點回到現實的客觀世界中,要求人們只研究真實有用并且可以通過經驗和觀察可以證實的東西,因此很多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把眼光轉入現實生活中。庫爾貝開創了現實主義繪畫,他說:“我主張否定理想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東西。”“我看見什么就畫什么,如實反映我這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他的作品常常表現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形象的現實生活,通過這些“小人物”形象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
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既是繼承也是創新,他匯總了18世紀的經驗,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浪漫主義的主觀臆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創新。他再現的是生活的真實,從作品中反映出階級關系和社會經濟關系,對現實做出尖銳的批判。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在歐洲資產階級文學藝術上達到了最高峰。
三、庫爾貝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分析
“如實反映社會所處的時代風貌”是法國 19 世紀批判社會主義畫家庫爾貝一生的藝術信條,他反對古典主義的“裝模作樣”,也反對浪漫主義的“矯揉造作”,讓藝術承擔起社會責任是他作品的主題,因此在庫爾貝的作品中總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縮影。他既沒有迎合上流社會的喜好,也沒有像浪漫主義那樣把人物加以美化和夸張,而是把眼光投射到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小人物”形象,在他作品中出現了很多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以及故鄉的風土人情,在《畫室》這幅作品中同樣對“小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入的刻畫。
(一)艱苦的勞動人民
庫爾貝是一個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的畫家,他肯定了勞動人民的意義,并把勞動題材提高到了不曾有的高度。他主張用具有真實性的表現技法來描繪眼前的社會生活,揭露當時的社會環境,他對當時貧苦不堪的人民生活感到同情。他在1848年給母親的信中寫道:“至少我見到了人民,真正的人民,我很理解他們。”
1849年底他創作了《打石工》,這幅作品是其一生的轉折性作品,預示著庫爾貝現實主義風格的正式確立。打石工是當時法國社會最底層的職業,畫面表現了一老一少兩個工人,年長的半跪在地上敲打著石頭,他戴著草帽,穿著一雙破舊的農鞋,褪了色的藍色襪子露出腳后跟。年少者用膝蓋頂著裝滿石頭的籮筐吃力地搬運。他們身著粗布衣,褲子上打著補丁,襯衫也是破舊不堪,在烈日炎炎下艱苦勞作,身邊的生活用具更加渲染了他們的窮苦生活。即使畫中并沒有對他們的表情進行刻畫,但從他們的身姿和所處環境都可全面感受到他們艱難的處境。庫爾貝不僅在題材上有所創新,在繪畫技法上也體現了其真實性,畫面的刻畫既不如古典主義的細致,也不如浪漫主義的夸張,而是利用顏料本身的質感進行真實的再現,他特別發揮了刮刀的用途,利用顏料的厚涂使畫面更具可觸性,給觀者造成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打石工》是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里程碑,畫家痛恨地批判了當時社會資本主義對民眾的剝削,他這種大膽、真實的再現,對當時的藝術界造成了極大的震撼。1854年,庫爾貝創作了《篩麥婦》,是繼《打石工》后又一幅表現普通勞動者的作品,畫面表現了兩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和一個小男孩的形象。畫面極具真實性,左邊刻畫了一位漫不經心撿麥子的婦女,右邊是一個小男孩,畫面的中心位置是跪著篩麥子的婦女,庫爾貝并沒有向公眾展示他的面部,沒有絲毫情緒的表達,而是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毫無修飾的自然身姿,帶給人一種樸實的美,庫爾貝通過這幅畫贊美了勞動者的形象。
庫爾貝作品中的勞動者被賦予社會意義,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追求,打破傳統,回避了神話和宗教題材,將勞動者提高到以往不曾有的高度,毫無粉飾地再現了艱苦勞動的場景,揭示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本質,擴大了藝術的表現題材,豐富了藝術的表現技巧。
(二)故鄉的風土人情
除了像《打石工》《篩麥婦》這樣專門表現勞動者勞動的題材外,庫爾貝還描繪了許多故鄉的風土人情,真實地再現了故鄉平民的生活,徹底去除了虛構的歷史風景畫。他熱愛自己的故鄉奧爾南,創作了《奧爾南的葬禮》《晚安后的奧南》《集市歸來》等作品。
其中《奧爾南的葬禮》被稱為繪畫中的“人間喜劇”,畫面表現的是庫爾貝參加其祖父葬禮所見的真實場景。在這種特定的場景中,庫爾貝刻畫了各階層人物,如市長、神職人員、挖墓工、死者的親朋好友、當地的農民都在這幅畫中得到了入木三分的表現,畫中的人物動作十分寫實,沒有被理想化的成分,這幅畫通過各種“小人物”的表現也賦予其一定的現實意義。這幅畫主要分為三部分,左邊是神職人員,中間是鎮上的官員,右邊是哀悼的婦女,畫中每個人的形象都被公正地描繪,這幅畫沒有畫面焦點,給人一種茫然無措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更加貼切現實生活。畫面中47個人物的階級相差甚遠,卻被安排在同一個畫面中,這47個人物形象,不僅代表了奧爾南小鎮這些熱心的社會成員,更是19世紀整個法蘭西民族和國家政府的一個整體縮影[3]。《晚安后的奧南》描繪了鄉村紳士們聚餐的場景;《集市歸來》表現了從集市歸來的幾位農婦,乘著夕陽滿載而歸。
在庫爾貝描繪風土人情的作品中,充斥著對新古典主義以及浪漫主義上流社會豪華場面的反叛,將悲憫情懷投向故鄉的勞苦大眾,展現了“小人物”酸甜苦辣的生活狀態。
(三)畫室
1855 年,庫爾貝創作了《畫室》,這幅作品原名為《真實的寓言:我七年美術與道德的總結》。《畫室》是其眾多作品中最為宏大的一幅,畫面豐富、構圖復雜,《畫室》是庫爾貝對社會的反思,畫面中各階層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社會的縮影。畫面描繪了現實生活中眾多“小人物”的形象,如裸體模特、趴在地上的學徒、貧窮的普通者、偷獵者等。畫面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中間是庫爾貝本人的創作行為,庫爾貝身后的裸女不是理想化愛神的形象,而是一名現代女性,庫爾貝面前的小男孩襯衫破爛不堪,似乎是在提醒我們他和《打石工》中的工人具有同樣的處境。畫面右邊是“藝術友人”,他們穿著體面,其中包括詩人波德萊爾和社會主義者普魯東,還有庫爾貝的贊助者。畫面左側深刻地刻畫了現實動蕩中不斷浮沉的底層人物形象,有商人、農民、手工業者、乞丐等眾多社會中的“小人物”, 這些人終日被生活所勞累,被貧窮所困擾,生活的負重使他們直不起腰來。在畫布中央風景畫的左邊有一個模糊的男性人模和坐在陰影中的女性,庫爾貝在其 “重讀《畫室》”的文章中指出這個人物代表的是愛爾蘭女人,象征著當時貧困的愛爾蘭和貧民問題。《畫室》這幅畫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他通過各種“小人物”再現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庫爾貝在這幅畫中明確了他的政治觀點,表達了現實主義的藝術思想。庫爾貝將藝術生活化、道德化,這是藝術家用手中畫筆對底層人民的關注和形象描繪的體現[4]。
庫爾貝曾說,他要如實地表現他所處時代的風貌。庫爾貝作品中的“小人物” 形象對其繪畫理想的創作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他通過底層人物形象解釋生活,向觀者提出生活本來的意義,庫爾貝使藝術變得更加現代化、生活化、真實化。
四、 “小人物”形象反映的實證主義
“實證”一詞來源于拉丁文 positivus,意思是肯定、明確、確切。“實證主義”是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流派[5]。1830年孔德出版了《實證主義議程》,標志著實證主義哲學的建立。實證主義認為,社會進步應該基于可觀察的事實和可檢測的想法,即基于科學基礎,實證主義反對神學、形而上學,強調感覺經驗,把現實和本質割裂開來,宣揚唯心主義經驗論。
孔德曾提出著名的人類社會階段論:第一階段是神學階段,這時的人會把未知的東西投射為一種“大他者”,如中世紀時期;第二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這時人們把未知的東西投射為一種內在的理念,如文藝復興時期;第三階段實證的時代即為科學的時代,這時人們把未知的東西看作一種外在的經驗。進入19世紀,他要求人們研究一種從經驗中可以獲得的,并且可以證實的現象,實證主義的這種主張即直接宣判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束,現實主義也因此應運而生。泰納在實證主義的基礎上肯定了藝術要依賴于現實生活的觀點,他認為現實主義是對現實客觀世界的再現以及藝術家藝術觀念的表現。他雖然反映現實,但不是照抄現實,而在于反映現實的本質特征。
在19世紀實證主義的影響下,藝術家和作家開始不加修飾和美化地再現現實生活,庫爾貝是19世紀最早受到實證主義影響的畫家,實證主義決定了庫爾貝作品中的真實性和社會性特征。庫爾貝的作品摒棄了神學和宗教的題材,以真實的社會生活和自然景觀為主要描繪對象,致力于如實、客觀地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尤其是資本主義下的“小人物”形象。通過這些‘小人物”形象地反映社會環境中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對資產階級社會的黑暗與不公等進行深刻的揭露,賦予其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庫爾貝作品中“小人物”形象的客觀真實性和社會性也成為其最大的特點。
五、總結
庫爾貝作為現實主義繪畫的引領者,他突破了傳統題材的限制,在實證主義的影響下拒絕神性和形而上學,表現出極大的社會性和真實性,并從中可以體會到其精神價值和藝術追求。“小人物”形象是他在現實主義作品中的重要表現對象,通過這些“小人物”的形象對資本主義社會巨大的貧富差距進行了批判,并極大地震撼了法國畫壇。庫爾貝對現實主義不屈不撓的追求至今對藝術界仍有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妍. 《金瓶梅》小人物形象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8.
[2]彭立影. 芻議庫爾貝現實主義繪畫中的“真實”觀[D].鄭州:鄭州大學,2015.
[3]莢立剛.對《奧爾南的葬禮》人物身份和象征意義的揭示[J].大眾文藝,2015(8):63.
[4]曾鵬.庫爾貝《畫室》內涵解讀及價值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2(1):87-90.
[5]葉菁.淺談孔德的實證主義對近代西方繪畫的影響[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12):244.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藝術學理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