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晚清重臣曾國藩一生勤奮好學,將修身作為為學、做官、齊家、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時刻以非常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進入官場后十年之內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創造了當時的任官奇跡,獲得了后世極高的評價。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其著名的“日課四條”中提出“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四條修身要則。圍繞“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個角度深入探析曾國藩的修身以德思想,挖掘其精髓所在,總結出較為系統完善的修身之道。
[關 鍵 詞] 曾國藩;修身以德;“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晚清重臣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當時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極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勤奮好學,時刻以非常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最后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曾國藩病逝后,左宗棠在為其所送的挽聯中寫道:“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曾評價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1]曾國藩能取得如此顯著的功績,并且獲得后世如此高的評價,與他的修身以德思想是分不開的。曾國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受先秦儒家“內圣外王”道德理想目標的影響,將修身作為為學、做官、齊家、治國的基礎理論,貫穿于其一生的事業發展中[2]。從對曾國藩修身以德思想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修身以德思想主要為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思想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在其著名的“日課四條”中也得以體現。圍繞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個方面深入探析曾國藩的修身以德思想,挖掘其精髓所在,可總結出較為系統完善的修身之道。
一、曾國藩的慎獨思想
“慎獨則心安”,即在獨處之時也要保持內心的警醒,慎獨之心不可失。慎獨是儒家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之一,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儒家提倡人要慎獨,指在獨處時也能保持謹慎,不放縱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不因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心意。曾國藩在《誡子書》中說,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也是男人成大事的修身之本、養心之道,可見慎獨的重要性。他曾說:“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強調做人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這樣才能取得成就,慎獨就是做好一件事應堅持的原則。
《中庸》中也曾提到慎獨的重要性:“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禮記·中庸》),由此可見,慎獨是修身的基本原則之一,它能夠促使人時刻保持警醒的狀態、克制自己的欲望、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線。慎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之一,體現了儒家對個人修養的重視。它不僅僅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種極高的精神狀態。做到慎獨后所表現出的自律態度有別于被動自律,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人格。曾國藩受儒家思想影響,提出“慎獨則心安”[3],其慎獨思想具有經世致用、兼容并包的特點。從“日課四條”的排序中可以看出,慎獨是放在第一位的,這也是曾國藩修身時最主要的方法,他認為這一方法能夠使人堅持原則、堅守底線、遠離誘惑,永葆人格的完美與純粹。所謂慎獨,拆分開來看就是“謹慎”和“獨處”,“慎獨則心安”是指個人獨處時要謹慎小心,心則會安寧。他在日記中提到“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3],養心在其修身思想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慎獨又是養心之道的關鍵。曾國藩認為,能夠做到慎獨,那就可以在自己反省時做到不愧疚,既可以對天地,又可以質鬼神,不會存在行為無可悔恨而卻心存畏縮的情況。如果在獨處時沒有做過任何一件讓自己愧疚的事情,則會泰然自若,就會常常感到快樂滿足、寬仁公平,這是人生中首要的自強之道和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是守身的第一要務。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載,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到別人得到一筆財富,很是羨慕。醒來后他便對自己責備有加,不能容忍自己夢到這種事情,指責自己好利之心已經到了夢里,認為自己非常卑鄙、下流。曾國藩不斷地在小事中反省自己、總結功過,要求自己做到慎獨,嚴于律己,逐漸改掉了自身的許多毛病,變得日益成熟起來,成為晚清宣揚的為政典范。同時,他所提倡的慎獨修身之法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
二、曾國藩的主敬思想
主敬是曾國藩提出的修身之要,他認為主敬是做學問、做事業的關鍵,只有做到了主敬才能讓自己身心強大。作為人的基本修養,“敬”是人之倫理精神的基質,是孔子和儒家人學精神的基本內核,其在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具有原發性基礎作用,是為德的基本要求。[4]曾國藩在“日課四條”的第二條中提到了“主敬則身強”[3],這里的“敬”體現了對人對事的敬畏態度以及內心的專注和莊重,指主觀上對人及事物做到恭敬后身體就會強壯。曾國藩在“修身十二條”中把“主敬”放在首要位置,由此可見他對“主敬”的重視程度。對于“敬”,曾國藩分為三個角度進行解讀,他在日記中寫道:“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3]他認為,內心專靜并且純一,從外表看來嚴肅并且整齊,就是做到了“敬”的功夫;出門做到如同去拜訪尊敬的客人,待老百姓像在祭祀時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有了“敬”的氣象;通過自我修養使百姓平安,篤實恭敬達到天下太平,則是達到了“敬”的效果。曾國藩所指的“主敬”,是兼顧內外的,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態度,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這與他向往的先秦儒家“內圣外王”的道德理想密不可分。“主敬則身強”著重強調精神狀態對于人身的重要性,一個人待人接物時如果能夠恭敬莊重、嚴肅認真,那么自己也會一天天壯大,身心強壯。反之,對任何事物的態度都不端正、不重視,肆意妄為,每日萎靡不振,這樣工作既做不出成績,身體情況也不會樂觀。曾國藩深信做到“主敬”對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他進行了廣泛的修身實踐,以培養內在的力量和毅力。
三、曾國藩的求仁思想
儒家倡導仁愛之心,強調仁愛思想的重要性。孔子認為,“仁者愛人”,這一點正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愛思想,并進一步提出了“親親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相關主張。
曾國藩對此頗為贊賞,并在其日記中多次提到這一點,認為自己正是將這一思想作為修身的準繩。他在《求仁則人悅》中寫道:“蓋求仁之事,何等不易?我朝之興也,其難有過于此者乎?蓋仁者愛人而已矣。”他將仁德看作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原則,認為只有將仁德貫徹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仁治國。
曾國藩的修身之道以儒家的修身之道為基礎,并根據時代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其對仁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頭或形式上,而是將仁落實到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他所說:“有才而不能行之者,其才可乎?”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精華的一部分,被賦予極高的地位,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核心理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石。“求仁”則是追求這種精神境界和美德的外在體現和根本要求。曾國藩深受先秦儒家思想影響,進一步提出“求仁則人悅”[3],意指做到仁愛能使人心悅誠服。曾國藩說:“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3]他認為,眾民與萬物同根同源,如果只知自私為己而不知仁愛對民、愛惜萬物,就是違背了眾民萬物同出一源的道理并且失去了仁愛之心。對于享受高官厚祿、居于上位者,就應該擔負拯救民眾于苦難、解決民眾饑餓的責任。他曾說:“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3]。
曾國藩堅信講究仁愛之道最根本的就是要立己達人,成就自己首先要成就他人,能夠使他人有所成就和通達之人,人們都會心悅誠服地歸順于他。咸豐八年(1858年),曾國藩在江西為湘軍親自編寫了一首《愛民歌》,其中提到了“行軍先要愛百姓”“愛民之軍處處喜,擾民之軍處處嫌”[5]等要求湘軍愛民、保民的詞句。其主要是要求軍隊切不可拿百姓物品、占百姓便宜、傷害百姓人身安全,以求做到軍民一家、保護民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國藩在京任翰林院侍讀,此時在朝中還沒有多少聲望,在京生活也較為拮據。盡管如此,他也時常慷慨地接濟身邊親友。面對其弟的指責和質問,曾國藩專門在所回書信中講述了接濟親戚族人的緣故。其中還指出,面對處于饑餓而束手無策的寡婦孤兒,自家687cf002b4a8e45db33c5d7df6dcdfb462e568ec320aeb59c118107f4ce33576有救濟之責,自己家少八兩不一定受債主逼迫討債,那些生活艱難的親戚族人得八兩則舉室回春,如果能夠試著設身處地想想,便可知道這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可見曾國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時葆仁愛之心,為國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民能做到安撫民心、愛護百姓,為親友能做到設身處地、慷慨相助,一生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求仁”的理念。也正因為如此,他深受百姓和身邊人的愛戴和尊敬。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在為人、為官、為學等方面少有與之匹敵者,能夠達到如此境界,也正是因為他的崇高品德,而崇高品德的根本在于他的“仁”。
四、曾國藩的習勞思想
“習勞”所體現的是“勤”。“日課四條”的第四條是“習勞則神欽”[3],也就是指勤勞的人鬼神都會欽佩。曾國藩出身農家,經歷過艱苦環境,一生勤奮上進,可以說“勤”是他成為晚清重臣并且取得重大功績的重要原因。曾國藩說:“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于習勞也。”[3]他認為,只有勤勞的人才會長壽,過于安逸的人則會早亡,勤勞的人因為有才干則能堪當大用,安逸享樂的人則會因為沒有任何勞動而被社會拋棄。同時,勤勞的人因為能為更多的人帶來幫助從而使神明都對其欽佩敬仰,貪圖安逸享樂的人因不能做出任何貢獻則使神鬼都對其厭惡。因此,君子若要想擔負起人神賦予的重擔,最重要的是勤勞。曾國藩曾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能使“拙”勝“巧”的原因主要是“勤”。據《曾文正公年譜》記載,曾國藩在軍中時,每日都是天還未明起床,待到黎明時巡查營壘、檢閱操練情況,到了白天時去清理文卷、接見客人。余下的時間則是博覽群書,不讓自己的身心有閑暇的時間。湘軍強硬的作風和能力,與他的勤政是分不開的。另有學者統計,曾國藩在任直隸總督期間,僅用八個月的時間就審結案件40195起,其中新案28121起,舊案12074起。[6]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勤”是提升自身、補短取長的良方,只有做到了“勤”,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才能實現人生目標、體現人生價值。也正是因為“勤”,支撐著他在晚清亂世泰然自處,達到“三不朽”的完美境地。
五、結束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人修養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蘊含著嚴謹的邏輯關系,修身則是這個過程的起點。修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動蕩不安的晚清時期,曾國藩由湘潭農村一步步走到政治中心,最終取得巨大成就,就是源于其時刻以高標準來約束自己,始終堅持修身立德,并且在取得重大功績時依舊追隨著儒家思想“內圣外王”的道德理想目標,最終才成為梁啟超所認為的“半個圣人”。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傳統修身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圍繞“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形成了其著名的“日課四條”,提出了“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的四條修身要則,值得后人用心學習和體會。曾國藩的修身以德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仍有積極意義。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許多人都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取得成功。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各種誘惑、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被外界環境所干擾,實現自我超越、成就自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曾國藩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圣賢,關鍵在于其內心是否寧靜。他所倡導的“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修身要則,從不同角度來看都是很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曾文正公嘉言鈔[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1.
[2]楊艷云.曾國藩修身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3]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M].北京:中國書店,2011:74.
[4]付粉鴿.生存態度與生命情感:孔子“敬”思想的人學意蘊[J].孔子研究,2016(2):57-63.
[5]楊陶然.曾國藩自編《愛民歌》[J].文史博覽,2006(9):59.
[6]江海洋.曾國藩官德修養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