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話語交際分析是一種文學作品賞析的常用方法,有助于探究其在文化、語境等層面的功能。《傲慢與偏見》作為一部享有盛譽的作品,人物對話是其中的重要構成,其不僅能夠傳遞信息,還能表達人物的情感和性格。開展話語交際分析,有助于讀者直觀地了解和把握人物特征。基于此,闡述了《傲慢與偏見》中禮貌用語、反諷語言和幽默語言在話語交際中的表達特征,并通過人物的對話和交際分析了他們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動態。
[關 鍵 詞] 《傲慢與偏見》;話語交際;語言特色;人物會話
基金項目:2024年鄭州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程思政)“‘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框架構建研究”(2024KCSZ026);鄭州城市職業學院2023年度黨建思政專項課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DJ202322)。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的代表作,小說中塑造了多個形象鮮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并通過簡明流暢、妙趣橫生的人物對話將故事串聯和推動,借助大量的人物對話和交際語言,不僅生動地展現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的風土人情,也讓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開展話語交際分析,能夠讓大眾更加準確地了解發話人和受話人的心理活動和意圖。
一、《傲慢與偏見》中的話語交際
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對話語言是一種交際的產物,通常包含兩個主體,即發話人和受話人。其中,發話人是某種信息的給予者,而受話人則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整個交際過程中,發話人和受話人兩個主體角色會不斷地發生互換,而話語中信息所代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在話語交際的過程中,話語既與當時的特定情景有密切關聯,也與發話人和受話人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動有關。分析文學作品中的話語交際特征,對更加準確地了解文學作品內涵、理解人物形象特征有重要作用。《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描繪維多利亞時期英國鄉鎮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文學作品,以青年男女的婚戀為主題,作品中包含大量的話語交際內容,既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展現了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豐富內涵。
(一)禮貌用語
在英倫文化中,尤其是在《傲慢與偏見》所描繪的那個時期,禮貌用語以及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較為突出。故事以擇偶婚嫁為切入點,描述的多為舞會、宴請等社交場景,因此禮貌用語在話語交際中的應用十分頻繁[1]。
從整體來看,《傲慢與偏見》中的禮貌用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日常型禮貌用語。最典型的用法就是在稱呼方面,很多場合的人物對話中都暗含機鋒,但表面上卻維持著最基本的禮貌。據統計,“親愛的+人名”的用法多達150余處,如親愛的莉迪亞、親愛的班納特先生等等;而表示稱謂的“先生”“女士”亦比比皆是。(2)自謙型禮貌用語。這類語言主要用在說話者本人身上,用自謙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謙卑,以達到襯托他人等目的,常用的話語包括自謙語言、尊他語言等。例如伊麗莎白去賓利家中看望生病的簡時,伊麗莎白與達西就性格有過一段對話。盡管在伊麗莎白的視角中,達西是一個驕傲的人,但在伊麗莎白嘲諷其“完美無缺”時,他卻表示“并沒有那樣自以為是”,他認為自己“毛病夠多的”,在脾氣上“太不肯妥協,不肯讓步”。從這一表達上來看,達西并非是盲目驕傲自大的人,而是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在交談中,也并沒有因為伊麗莎白語帶諷刺而反唇相譏,仍然是禮貌地、發自內心地自我剖析。(3)委婉型禮貌用語。書中角色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往往不會直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目的,而是傾向于用更加委婉的方式進行表達[2]。伊麗莎白的妹妹瑪麗有一次在舞會上接連不斷地唱歌,她的父親希望她停下來,但并沒有直接表達,而是說:“讓別的年輕小姐也有時間施展施展吧。”這一委婉表述沒有直接指出瑪麗接二連三表演所體現的不得體,避免了舞會上的尷尬場面。
(二)反諷語言
反諷是《傲慢與偏見》在語言上的一大特色,人物在話語交際中常用反諷語言來表達人物的性格,以增強故事情節對讀者的吸引力。伊麗莎白在語言表達中經常使用反諷語言,從而側面體現了作者真實的情感傾向,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婚戀傾向和愛情態度的不滿[3]。
在語言交際上,一方面《傲慢與偏見》聚焦的是婚姻故事,因此對不同人物婚戀觀的刻畫是小說描繪的重點。作者運用大量反諷式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中女性錯誤的婚戀觀來反襯伊麗莎白的獨立和覺醒。例如班納特太太認為婚姻是一種經濟利益的交換,并不將婚姻對象的人品、性格作為主要的權衡因素,充分展現其貪慕虛榮的性格特點和婚戀觀。在小說的開頭,班納特太太聽說來了一個“年收入四五千磅的單身漢”十分興奮,要求班納特先生去拜會他。班納特先生心生不愿,讓班納特太太自己帶著女兒去,于是諷刺道:“因為你那么標致,比她們誰都不差,你一去,賓利先生也許倒先看上你了。”另一方面,主人公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由于“傲慢”與“偏見”而有所嫌隙,伊麗莎白在表達中常用反諷語言,既揭示了男女主角之間的矛盾,又體現了其性格的自主和清醒以及對愛情、婚戀的正確認知。例如,在眾人討論愛情與詩之間的關系時,達西表示:“我一向認為,詩是愛情的食糧。”而持有不同觀點的伊麗莎白則說:“那可能是一種美好、堅貞、健康的愛情。每一種東西都可以哺育本來就堅強的東西,但是如果它只是一點點輕微、淡薄的傾慕,我相信,只要一首過得去的十四行詩就可以讓它活活餓死。”
(三)幽默語言
在英國,幽默語言不僅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充分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幽默語言的優勢在于能夠將一些抽象化表達以直觀、簡潔的形式進行表現,不僅有助于塑造人物特征、豐富作品內涵,也能夠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受。在《傲慢與偏見》中,幽默語言的應用并不僅是為了制造一個笑點,而是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尤其是非正面人物[4]。無論是庸俗無知的班納特太太、自命不凡的柯林斯,還是高高在上的凱瑟琳夫人,在人物描寫和語言表達中都包含很多幽默語言。
以柯林斯為例,在到達班納特家中后,其“既傲慢又諂媚,既自負又謙卑”的性格和不高的學歷修養經常使他說出令人發笑的話語。幽默語言在他身上的體現主要是其自我感受與周邊人的實際觀感上的巨大差異。例如,柯林斯在發現達西是他“恩主”的親戚后的諂媚與達西驚異而冷淡的態度均落在伊麗莎白的眼中,但柯林斯回來后卻對伊麗莎白表示達西對他的“講究禮貌似乎非常愉快”,達西對他“客氣之至,甚至表示贊賞”。又比如柯林斯在對伊麗莎白表白時說出了自己結婚的理由:除了為了自己的幸福以外,他結婚的理由是“教士應當在自己的教區建立婚姻的榜樣”以及“凱瑟琳夫人的建議和叮囑”。柯林斯以一本正經的態度說出如此荒誕的婚戀觀,不僅側面反映出人物愚鈍、可笑的性格和形象,也表現出作者對這一態度的抨擊和諷刺[5]。尤其是在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后,他竟然立刻轉向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并“在三天之內向兩位女士告白”,更展現了這一人物在婚戀態度上的荒謬。
二、《傲慢與偏見》中話語交際所展現的人物特征
人物對話是話語交際的主要表現形式,對故事情節的推動有重要作用,同時也進一步展現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點。通過對人物對話和交際用語的分析,能夠幫助讀者梳理人物關系,了解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活動,有效豐富了閱讀體驗。
(一)伊麗莎白與達西
作為《傲慢與偏見》的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麗莎白之間的對話非常多,而且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兩人對彼此的印象發生了鮮明的轉變,這種轉變也體現在話語交際中。在前期,雙方對彼此的第一印象并不好。達西性格高傲冷淡,認為伊麗莎白“還算可以,但是還沒有標致到能讓我動心”,而伊麗莎白則認為達西“傲慢自大,高人一等,難以接近”。
在小說初期,二人之間的對話常常暗流涌動。伊麗莎白并不會因為達西、賓利等人身份高貴、收入頗豐而自卑,反而慣用反諷詼諧的語言表達她的情緒。例如在簡生病時,伊麗莎白、賓利、達西等人就性格研究進行過一番對話,伊麗莎白認為性格簡單易于理解并不是壞事,也表示“不過還是那些復雜性格最有趣,他們至少還有那么一種長處(即能夠作為研究材料)”。這種頗有些不符合“淑女”身份的話語充分展現了伊麗莎白的文化和思想,以及性格中的直爽利落[6]。而對此達西則認為,在鄉下“可以提供做這種研究的材料寥寥無幾”,他認為鄉村生活“十分閉塞、一成不變”,這一表達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達西的傲慢和疏離。
在伊麗莎白去看望婚后的好友夏洛蒂時,她與達西再次見面,而此時達西已經對伊麗莎白心生愛慕,于是進行了第一次表白。但從話語來看,盡管達西愛慕伊麗莎白,言語中仍然難掩其傲慢。他表白對她“心儀已久”,但認為她“門第低微”,有家庭方面的障礙,又使“理智與感情經常沖突”。從中可以看出,達西的婚戀觀中仍然將門第看作權衡的重要因素,僅僅因為情難自抑才不得已表白。而自尊受挫的伊麗莎白不顧禮儀直接拒絕了他,表明自己由于達西的傲慢態度而從未喜歡過他,并指責他拆散了賓利和簡,并對魏肯造成了傷害。從伊麗莎白的對話來看,她在字面語力上表達了強有力的拒絕,并重申自己的婚戀觀,即婚姻是一項需要慎重的行為,應當建立在雙方心甘情愿并彼此愛慕的基礎上[7]。而在此之后的書信剖白,則讓兩人對彼此的印象大為改觀,“偏見”蕩然無存。
當兩人的性格、理念有所變化后,彼此的愛慕之情日漸濃厚。在賓利與達西再次回到肯特郡后,兩人之間的對話溫和平緩又飽含柔情,再也不似往日的尖銳和暗涌。伊麗莎白為達西幫助解決妹妹莉迪亞的事表示感謝:“感謝你懷著慷慨大度的同情心,不辭辛苦地尋找他們。”而達西卻借此再度表明心意:“指使我那樣做的,是希望讓你快樂。”隨著二人矛盾的全然化解,雙方都為自己過去的言行表示羞愧不已,這也使二人的心真正地緊密貼合在一起。
(二)班納特夫婦
班納特夫婦之間的對話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出現較多,通過兩人之間的話語表達明確體現出這對夫妻之間性格上的巨大差異。班納特太太總是吵吵嚷嚷、心直口快,但由于缺乏內涵,頗有些色厲內荏之意。而班納特先生睿智深沉,對空有外貌的妻子并不滿意,因此常常沉浸于書籍的世界,對自己的家人漠不關心,僅對聰慧伶俐的伊麗莎白有所偏愛,在言語中常用反諷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小說開頭,便是這對夫妻之間的對話,班納特太太急于讓丈夫知道附近的內瑟菲德莊園已由一位年輕、單身且身價不菲的男子租下,但班納特先生卻表現得不疾不徐,十分冷淡。兩人在話語交際中截然相反的語氣和情感鮮明刻畫了兩人在對女兒們的婚姻大事上的不同態度。班納特太太一知道隔壁鄰居的身家就立刻將其認定為金龜婿,表示:“一個有大筆家產的單身漢,這對咱們的幾個姑娘是件多好的事呀。”而班納特先生則說:“怎么個好法?這和她們有什么關系?”班納特太太性情粗鄙庸俗,以金錢作為評估人、評估婚姻的主要因素,急于催促自己的丈夫去拜會新來的鄰居,而班納特先生卻冷漠淡然,即使是對自己的女兒也漠不關心,甚至有輕視之意,認為她們“又蠢又笨”。在這段對話中,班納特太太連用了數個表示命令的高值情態動詞,但正是這種用法反而表現出她在家庭中并不具有主導權和較高的地位,更凸顯了她的無理取鬧和缺乏悟性[8]。而班納特先生話語中則多次用到反諷語句,表達他對妻子態度的不屑。例如班納特太太對丈夫對女兒的評價十分惱火,指責他“一點也不體恤我神經脆弱”,而班納特先生則幽默地諷刺:“我非常看重你的神經,它們是我的老朋友了,至少這二十年來我一直聽著你煞有介事地談論它們。”
三、結束語
《傲慢與偏見》在語言上獨樹一幟,與當時文壇上矯揉造作的文風有著鮮明的區別。在整部小說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反諷語言與幽默語言,從而生動地展現了中等資產階級的婚戀觀念,刻畫了性格各異、生動鮮明的多個人物。對人物對話開展話語交際分析,有助于更加直觀準確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從而更加準確地判斷人物形象和行為意圖,進而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張莉飛.《傲慢與偏見》的英式語言風格與特色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21,37(1):67-69.
[2]吳瑾.《傲慢與偏見》人物的語言藝術[J].鄂州大學學報,2023,30(4):56-57.
[3]齊立梅.《傲慢與偏見》的人物性格及語言藝術探析[J].普洱學院學報,2022,38(5):70-72.
[4]呂昕.基于《傲慢與偏見》的語言創作風格研究[J].文化學刊,2022(4):210-213.
[5]劉淑奇.語用學視角下《傲慢與偏見》的人物語言特色[J].鄂州大學學報,2023,30(3):52-53,58.
[6]郝俊雯.《傲慢與偏見》的語言創作風格探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2,36(1):48-52.
[7]沙漠.《傲慢與偏見》中道義情態的人際意義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29(9):100-102,108.
[8]柴卓.合作原則視角下的會話含義分析:以《傲慢與偏見》為例[J].英語廣場,2022(9):21-23.
作者單位:鄭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