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持續與間歇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治療的5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兒行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觀察組患兒行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經皮膽紅素(TCB)水平,比較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兒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hs-CRP、TCB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持續性藍光治療比較,間歇性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更好,可有效降低患兒TCB水平,且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持續藍光;間歇藍光;新生兒黃疸;膽紅素;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3.001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3.004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和眼球出現黃染,嚴重時可能引發患兒體溫異常、食欲減退、嘔吐和大小便顏色異常等癥狀[1-2]。相關研究顯示,新生兒黃疸會對患兒的皮膚和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傷[3]。目前,臨床治療主要采用光照療法,通過藍光照射,促進患兒體內過量總膽紅素(TBIL)轉化為水溶性物質,進而排出體外[4]。根據照射方式的不同,藍光照射可以分為持續與間歇兩種,持續藍光照射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一般需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其優勢在于療效較為穩定,能夠有效降低TBIL水平[5],但長時間照射可能導致患兒發生皮膚干燥、發熱和腹瀉等不良反應。相較于持續性藍光照射,間歇藍光照射的治療時間相對較短,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基于此,本研究比較持續與間歇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旨在觀察其療效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治療的5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患兒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日齡2~15 d,平均日齡(5.45±1.03)d。觀察組患兒中女性10例,男性15例;日齡2~15 d,平均日齡(5.32±1.04)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法定監護人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6],并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⑵日齡≤15 d。排除標準:⑴合并免疫功能障礙的患兒;⑵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的患兒。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如下幾項:⑴口服益生菌: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格:0.5 g/片)0.5 g/次,2次/d;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規格:0.5 g/片)0.5 g/次,2次/d;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37,規格:1 g/袋)1 g/次,2次/d。⑵靜脈滴注苯巴比妥鈉(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384,規格:0.1 g)0.1 g,靜脈給藥時加入500 mL生理鹽水稀釋,緩慢注入(不超過1 mL/min);靜脈滴注碳酸氫鈉注射液(四川美大康華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422,規格:10 mL∶0.5 g)0.4~0.8 g/(kg·d),1次/d,及時補液與糾正酸堿平衡。患兒需平躺于嬰兒光療暖箱[力康華耀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3540987號,型號:8502D]內,佩戴黑色眼罩以保護視網膜,會陰及肛門部位則需用藍光專用尿布遮蓋,其余部分保持裸露。對照組患兒行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每照射16~24 h后,間歇10~12 h,在住院時反復多次進行治療。觀察組患兒行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每照射10~12 h后停止照射,間歇10~12 h再次進行照射治療。患兒治療期間反復多次進行治療。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3 d或以上。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顯效:患兒黃疸癥狀(皮膚、眼球黃染和體溫異常等)完全消失,TBIL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患兒上述黃疸癥狀部分消失,TBIL水平降低且趨于正常;無效:患兒上述黃疸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TBIL水平持續高于正常水平[7]。⑵比較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抽取患兒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血清,以乳膠增強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使用經皮黃疸儀(南京南科華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071152,型號:JH20-1A)在患兒眉心上方1 cm處和前胸兩乳連線中點處測量經皮膽紅素(TCB),測量3次取平均值。⑶比較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采用自擬滿意度問卷調查患兒家屬滿意度。問卷 Cronbach’s α系數為0.860,問卷包括基本信息、滿意度評價、意見建議等方面,總分最高為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⑷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腹瀉、皮疹、發熱和嘔吐。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整體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hs-CRP和TCB水平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hs-CRP和TC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hs-CRP和TCB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的主要特征為皮膚、黏膜或其他器官出現黃染,同時還可能伴有神經受損的表現,如嗜睡和反應遲鈍等[8]。感染是引發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原因之一,主要包括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感染,不僅能導致溶血,還能抑制肝酶活力,使肝細胞結合TBIL的能力減弱,從而使血清TBIL水平升高,引發黃疸[9]。若未及時治療新生兒黃疸,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如新生兒高膽紅素腦病等,影響患兒正常生長發育。正常情況下TBIL應通過肝臟代謝排出體外,但在黃疸疾病進展過程中,TBIL代謝受阻,其在體內積累到一定濃度后,可通過血腦屏障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導致智力、聽力、視力等方面的發育障礙。因此,對于新生兒黃疸,及時、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藍光照射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其原理是利用TBIL吸收藍光的特性,將血中游離的TBIL氧化分解為水溶性異構體,異構體是一種不經過肝臟處理的物質,能夠通過膽汁StLKwTzcOXIczm1/3CiFVg==和尿液順利排出體外[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持續性藍光治療,間歇藍光治療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在治療暫停期間,未結合的TBIL可在皮下組織等部位分布,隨后再次進行藍光照射,患兒體內游離的TBIL可排出體外,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曹瑤凡[11]的研究也顯示,間歇藍光治療能夠提高TBIL代謝速率。在藍光的催化下,TBIL經過光解反應轉化為水溶性物質,從而降低其在體內的濃度。相較于持續性藍光治療,間歇藍光治療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照射方式,更能高效地激發TBIL的光解反應,使新生兒體內的TBIL濃度迅速降低。TCB是一種常用的臨床檢測指標,可用于評估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和進展。測量TCB可實現無創監測TBIL水平,在檢測過程中,使用一種特殊的儀器——經皮膽紅素儀照射新生兒皮膚,測量皮膚反射的光線強度,從而計算出TCB濃度,具有操作簡便、無創、重復性好等優勢,能夠幫助判斷病情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hs-CRP、TCB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其原因在于與持續性藍光治療相比,間歇藍光治療能夠更有效地激發TBIL的光解反應,從而使新生兒體內的TBIL濃度迅速降低。相關研究顯示,藍光治療能將未結合膽紅素 IXaZ型轉化為異構IXaE型,轉化后的異構體為水溶性物質,可經患兒膽汁和尿液排泄,從而降低血清未結合TBIL濃度,實現治療目標[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與持續性藍光治療比較,間歇性藍光治療在提升患兒舒適度、減少母嬰分離時間、優化治療效果、降低潛在風險和改善護理工作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因此患兒家屬的滿意度也相應提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間歇藍光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安全性更高。其原因在于間歇藍光治療能夠在短時間內實施高強度藍光照射,促使TBIL迅速代謝。在光照間歇期為新生兒提供充分的休息,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相關研究顯示,長時間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會產生熱能,由于患兒自身排熱能力不足,當熱能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患兒自身的排熱機制可能無法滿足需求,進而出現發熱、出汗等癥狀[13]。此外,藍光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活性,長時間照射會刺激皮膚細胞,導致細胞膜脂質過氧化,進而損傷皮膚屏障。皮膚屏障是皮膚防御外界有害物質入侵的重要防線,一旦受損就容易引發皮膚炎癥和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等癥狀。相較于長時間藍光照射,間歇光照時間較短,能有效降低患兒出現皮疹等并發癥的風險,尤其是防止皮疹和發熱的發生,減輕對患兒的影響,提高治療舒適度。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為確保研究的順利實施在樣本量選擇中存在一定偏倚,受到時間限制納入樣本量較少,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仍有需要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延長觀察時間,為持續與間歇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提供更加詳細、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相較于持續性藍光治療,間歇藍光治療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表現出更高的療效,能夠有效降低患兒TBIL水平,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虞瑩,王洪蓉,崔微,等.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的建立[J].中國婦幼保健, 2022, 37(2): 308-310.
葉茵.間隙與持續藍光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 2021, 19(19): 122-124.
陳麗芳,羊玲,李雪嬌,等.住院分娩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危險因素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 2023, 49(7): 924-927.
潘素香,胡劍清.藍光聯合支持治療方案應用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療效探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23, 14(10): 10-13.
董淑玥.研究新生兒黃疸經間歇和持續藍光照射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 2020, 30(34): 336-337.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 2014, 52(10): 745-748.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志, 2010, 48(9): 685-686.
蔡克麗,李洪靜,馬金麗.住院初發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危險因素分析及模型構建[J].中國婦幼保健, 2023, 38(14): 2656-2660.
劉娟,侯娟娟,賈小妮,等.人巨細胞病毒感染與新生兒病理性黃疸[J].西部中醫藥, 2020, 33(4): 157-160.
程娟,張妮.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藍光治療的效果及紅細胞免疫功能與預后的相關性[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0, 17(20): 3035-3037.
曹瑤凡.持續與間歇藍光照射在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中的療效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 2022, 26(31): 39-41.
陳紅星.藍光間歇照射與藍光持續照射輔助黃疸茵陳顆粒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比較[J].系統醫學, 2021, 6(4): 112-114.
董幸.間歇和持續性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治療及對不良反應發生率影響分析[J].世界復合醫學, 2021, 7(2): 51-53.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自籌經費科研課題(編號:GXZYC20220512)
作者簡介:梁付佳,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早產兒、新生兒相關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