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骨科手術患者接受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對其術后疼痛介質、炎癥反應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進行骨科手術的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超前鎮痛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0例,給予帕瑞昔布鈉超前鎮痛)和觀察組(50例,給予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比較兩組患者疼痛介質因子[β-內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5-羥色胺(5-HT)和P物質(SP)]水平、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炎癥因子水平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24 h,兩組患者β-EP水平均低于術前12 h,PGE2、5-HT和SP水平均高于術前12 h,但觀察組β-EP水平高于對照組,PGE2、5-HT和SP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拔管時、術后1、6、12和24 hVAS疼痛評分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0.05)。術后24 h,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術前12 h,但觀察組均更低(均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科手術患者接受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可調節患者疼痛介質因子水平,緩解疼痛,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骨科手術;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鈉;超前鎮痛;疼痛介質;炎癥反應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3.006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3.023
超前鎮痛是一種在手術前或手術期間采取的鎮痛策略,旨在減少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和預防或減輕術后的疼痛感[1]。近年有研究顯示,將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用于外科手術超前鎮痛的效果理想,包括帕瑞昔布鈉、氟比洛芬酯等,可通過減少炎癥因子的合成、釋放,提高痛閾值,降低神經末梢的痛覺傳導,減弱中樞敏化,起到鎮痛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骨科手術患者進行超前鎮痛時給予氟比洛芬和帕瑞昔布鈉的效果,并分析對炎癥反應水平、疼痛介質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進行骨科手術的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超前鎮痛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40.02±10.32)歲;BMI 20~25 kg/m2,平均BMI(22.11±1.32)kg/m2;骨折情況: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20例,髖部骨折8例,其他骨折4例;骨折手術類型:內固定術32例,關節置換術18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3]:Ⅰ級與Ⅱ級分別為24例和26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9.95±10.41)歲;BMI 19~24 kg/m2,平均BMI(21.95±1.56)kg/m2;骨折情況: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22例,髖部骨折6例,其他骨折2例;骨折手術類型:內固定術33例,關節置換術17例;ASA分級:Ⅰ級與Ⅱ級分別為22例和2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年齡18~60歲;⑵術前3 d未接受NSAIDs治療者;⑶符合骨科手術相關指征;⑷對本研究應用藥物無過敏者。排除標準:⑴有異常出血史、潰瘍史者;⑵合并凝血、免疫功能障礙者;⑶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⑷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⑸合并嚴重感染者。
1.2 鎮痛方法 常規消毒、鋪巾。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運用無線動態心電監護儀(寧波市美靈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浙械注準20152070070,型號:XD2000A)監測生命體征,同時建立靜脈通路,兩組患者的超前鎮痛均在麻醉誘導前15 min進行。兩組麻醉誘導及術中麻醉方式均相同。給予對照組患者帕瑞昔布鈉超前鎮痛。緩慢推注帕瑞昔布鈉[湖南賽隆藥業(長沙)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217,規格:40 mg(以C19H18N2O4S計)]40 mg/次,共推注1次,推注時間≥30 s,最大劑量為80 mg,體質量≤50 kg的患者初始劑量減至20 mg/次,且最大劑量為40 mg。給予觀察組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緩慢推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遠大醫學營養科學(武漢)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54,規格:5 mL∶50 mg]100 mg/次,共推注1次,推注時間≥30 s,最大劑量為300 mg,體質量≤50 kg的患者初始劑量減至50 mg/次,且最大劑量為量為150 mg。兩組患者術后均應用電子鎮痛泵(江蘇愛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233140406,型號:APDZ-A)進行自控靜脈鎮痛(PCIA)。鎮痛液配置:鹽酸氫嗎啡酮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20100,規格:2 mL∶2 mg)10 mg加生理鹽水定容至180 mL,老年患者和身體虛弱的患者應相應降低氫嗎啡酮劑量至5 mg。鎮痛泵參數設置:背景量為2 mL/h,PCIA劑量為5 mL,負荷量為5 mL,鎖定時間為15 min。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疼痛介質水平。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采集時間點均為術前12 h和術后24 h),采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3 000 r/min,半徑:10 cm)后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安圖實驗儀器(鄭州)有限公司,豫械注準20152400203,型號:LUMO型]測定β-內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5-羥色胺(5-HT)和P物質(SP)水平,測定方法均為酶聯免疫吸附法。⑵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于術前12 h、拔管時及術后1、6、12、24 h采用VAS[4]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VAS疼痛評分最高為10分,評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⑶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于術前12 h和術后24 h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 5 mL,與⑴同樣的方法獲取血清,應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測定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 嗜睡、 口干和頭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取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疼痛介質水平比較 術前12 h,兩組患者各項疼痛介質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術前12 h相比,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β-EP水平均降低,PGE2、5-HT和SP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β-EP水平更高,PGE2、5-HT和SP水平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兩組患者拔管時、術后1、6、12和24 hVAS疼痛評分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12 h,兩組患者各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術前12 h相比,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CRP、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骨科手術后大部分患者會經歷淺表性疼痛,而術后刺激也是引發疼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術前鎮痛能真正達到預防術后疼痛的效果[5]。有研究顯示,NSAIDs具有超前鎮痛作用,帕瑞昔布鈉、氟比洛芬酯均是常用NSAIDs,均可緩解術后的炎癥反應,同時能夠緩解傷害性感受的末梢傳導,從而實現有效鎮痛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β-EP水平均低于術前12 h,PGE2、5-HT和SP水平均高于術前12 h,但觀察組β-EP水平高于對照組,5-HT、SP、PGE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拔管時、術后1、6、12和24 h的VAS疼痛評分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骨科手術患者接受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可改善其疼痛介質因子水平,減輕疼痛癥狀。分析原因為,帕瑞昔布鈉可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鎮痛目的。而氟比洛芬酯的應用,可以選擇性在患者手術切口、炎癥部位聚集,進而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減輕疼痛刺激,實現鎮痛作用[7]。但注射帕瑞昔布鈉30 min后才能達到血藥濃度峰值,而氟比洛芬酯則在注射5~10 min后達峰值[8],鎮痛起效更快,并可減輕術后疼痛,改善疼痛介質因子水平。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與術前12 h相比,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CRP、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均更低,提示骨科手術患者接受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可減輕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術前給予患者氟比洛芬酯可抑制手術創傷導致的炎癥介質因子的合成與分泌,實現鎮痛效果,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用于骨科手術患者安全性良好。分析原因為,帕瑞昔布鈉、氟比洛芬酯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常見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頭暈等,患者基本可耐受。
綜上所述,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用于骨科手術可改善患者疼痛介質因子水平,減輕疼痛癥狀與炎癥反應,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王海賀,王璐,李玲.鹽酸羥考酮緩釋片預處理在骨科手術中的超前鎮痛效果[J].中國處方藥, 2022, 20(12): 134-136.
康曉芳,李艷麗,張在旺.帕瑞昔布鈉、氟比洛芬酯預處理對顱腦手術患者術后鎮痛及炎癥應激反應影響[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 2021, 9(2): 138-141.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全憑靜脈麻醉專家共識工作小組.全憑靜脈麻醉專家共識[J].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6, 36(6): 641-649.
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肖祥華,王鳳,張姣姣,等.多學科協作干預對骨科圍手術期睡眠障礙患者疼痛狀況、恢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23, 20(3): 145-148.
王謀江,程翩翩,王鵬,等.帕瑞昔布鈉與氟比洛芬酯用于骨折術后鎮痛效果的評估[J].安徽醫藥, 2021, 25(9): 1874-1877.
王雨辰,俞偉忠.帕瑞昔布鈉超前鎮痛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疼痛和應激反應影響[J].中國骨傷, 2021, 34(7): 612-616.
王恒所,唐朝亮,李傳耀.氟比洛芬酯在腰椎術后鎮痛中的運用效果[J].頸腰痛雜志, 2022, 43(5): 728-730.
曹璐,雍素云,張鵬,等.帕瑞昔布鈉與氟比洛芬酯用于外科手術超前鎮痛療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2022, 20(3): 73-80.
作者簡介:陳浩明,碩士研究生,醫師,研究方向:麻醉、疼痛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