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當前中文國際傳播的主旋律。場景傳播賦能中文國際傳播“內容—媒介—場景—傳播”的運行機理,對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媒介使用提出了要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交互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媒介經歷了從“話語認同”到“場景認同”的轉變。結合中文國際傳播的發展,嘗試提出優化紙質媒介形式,繼續發揮傳統媒介優勢;加強媒介融合使用,提高中文國際傳播效率;重視中文學習產品的場景媒介研發,助力中文國際傳播與國際中文教育相互促進;打造虛實結合的媒介體系,推動中文國際傳播新發展等四大中文國際傳播媒介使用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場景傳播;中文國際傳播;媒介;國際中文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1]中文國際傳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路徑,是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關鍵渠道,是中國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戰略之一。然而,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文國際傳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步入場景化傳播時代,場景傳播具有“以跨媒介聯動與全場景傳播為表征的連接力”,“以交互式傳播與沉浸式滿足為表征的體驗力”,“以細分場景適配與個性化定制為表征的服務力”。[2]因此,中文國際傳播在當前環境下應做好方式創新,而媒介作為傳播載體,是依托,也是關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場景傳播的影響下充分發揮媒介資源優勢,提高中文國際傳播實效性,是當前中文國際傳播的重中之重。
場景傳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交互計算等技術為依托,通過媒介呈現場景,助力傳播目的的實現,這與目前我國提倡的語言傳播中場景化語言闡釋不謀而合。中文國際傳播涵蓋三個維度,即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觀察中文國際傳播的內容和形式,可知任一維度的傳播均是場景化表現。[3]每一種類型的傳播都可通過“內容—媒介”營造場景,進而塑造人的行為,達成語言傳播目標的實現。因此,場景傳播與中文國際傳播相輔相成,前者有助于后者的實施和開展,而后者是前者的表現。
一、場景傳播賦能中文國際傳播的作用機理
(一)微時空場景有益于中文個性化傳播
場景傳播賦能中文國際傳播首個和最突出的表現是碎片化場景構建,移動設備作為一種媒介,具有普及程度高,切分時空場景,受眾廣泛等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那么,基于微時空場景的中文國際傳播,在內容上要“精”,即精簡和精準。所謂精簡是針對傳播對象的碎片化時間而言,內容要簡練,這就對中文國際傳播內容的篇幅提出了要求,即無論是文字式的還是視頻式的都要控制在一定的時間范圍之內;所謂精準是內容種類要精準,即滿足中文愛好者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4]
(二)全媒體場景打造中文多模態傳播
全媒體以融合多種媒介為特點,在中文國際傳播中提供觸覺、聽覺、視覺和綜合感官的場景體驗。人們可以快速切換場景,接收不同的中文信息傳播,全媒體為中文的使用提供真實發生場景,有利于中文基于功能的傳播,對于一直以來“漢字難”的問題,從人的觸覺和視覺出發,利用短視頻演繹場景,立體展示漢字的結構和書寫順序,定會提高漢字的傳播效果。不僅如此,全媒體場景因其基于的技術支持,可以獲得中文愛好者和學習者的“注意、情感、動機”等認知和心理因素,對于學習者偏好能得到及時數據并進行即時反饋,進而調整中文傳播內容和場景化信息適配。
(三)沉浸式場景提dscsiQ7snE7uUYQUke3va8eQa06ufc6yoX6YIfX63+g=供文化體驗
伴隨人際交互、三維顯示、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元宇宙、ChatGPT、Sora等媒介應運而生,為沉浸式場景體驗提供支持。以往傳統中文國際傳播中的文化傳播多是基于紙質媒介和二維視頻媒介,如課本、文化繪本、短視頻等,無法為文化傳播提供共情和共振場景。而技術革新下的媒介,基于文化傳播的內容,可將平面的敘事場景呈現為立體場景,使傳播對象沉浸于知覺、聽覺和視覺的體驗中。同時,場景傳播技術可突破時空界限,讓歷史文化沉浸式再現,這將給傳播帶來沉浸式的代入感和體驗感,有助于實現中文國際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意義融通。
(四)共生化場景促進中文國際傳播的價值認同
場景傳播具有一定的聚集效應。由此形成了語言傳播的各個圈層,有的圈層與語言關系緊密,有的與語言關系松散。場景傳播能發揮聚集效應,使不同圈層傳播對象的關系變得緊密,強圈層傳播對象對中文的了解及接收程度高,學習和喜愛中文及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和氛圍會影響弱圈層的傳播對象。共生化場景傳播為不同圈層之間的連接提供支持,基于傳播內容通過新媒體網絡媒介,設置中文學習任務打卡活動,營造生動的場景氛圍,由此形成不同圈層之間的交流、互助、激勵和競爭,最終使強、弱圈層的傳播對象都接收到中文傳播的內容,進而形成對中文國際傳播的價值認同。
二、從“話語認同”到“場景認同”看中文國際傳播媒介使用
(一)“話語認同”下的紙質媒介
紙作為媒介與文字的記錄功能,具有天然契合的聯結,這對于中文國際傳播中漢字“讀”和“寫”兩方面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傳播對象對中文的話語認同,提高傳播效率。教材是最突出的紙質媒介,具有平面性和延時性,教材紙張平鋪的特點,將內容呈現在傳播對象眼前,給其以直觀的視覺體驗,受眾可根據興趣選擇合適的章節內容,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但教材作為一種規范的紙質媒介,其制作過程嚴謹、復雜且耗時長,編寫者所發出信息的時間與學習者接收信息的時間不同步,具有延時性。[5]紙質媒介的視覺凸顯特征不利于中文學習者聽、說、讀、寫的同步發展,且紙張內容容量有限,易造成版面設計與內容容量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文國際傳播的效果。
(二)“話語認同”下的廣播媒介
廣播是一種聽覺媒介,通過音頻傳播語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單一感官性”,即除了聽力測試及其他特殊情況外,傳播對象可利用廣播隨時進行聽力輸入,培養語感和中文理解能力,這同時也有助于對中文“聲調”話語認同的實現。中文國際傳播中,應開辟專欄制作廣播節目,輔以視覺媒介,如短視頻連接、專門視頻應用等,視聽結合為聽眾提供豐富的廣播內容,吸引更多的人喜歡中文和中國文化,擴大中文國際傳播受眾面。
(三)“場景認同”下的多感官互動媒介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機交換等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完成了從“一維”到“二維”的轉變。多感官媒介的典型代表即新媒體媒介。作為一種涉及人的聽覺、視覺、觸覺和知覺的媒介,新媒體依托于移動終端,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設備,通過豐富的應用程序,形成了涵蓋社交、視頻、音頻、通信、搜索等功能領域。相較于傳統媒體,首先,新媒體具有內容承載量大、便于保存、打破時空限制、種類多樣等特點,可為語言傳播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其次,新媒體受眾廣泛,互動性強,中文傳播者、中文愛好者和學習者可利用移動平臺進行文字、語音和視頻層面的互動交流,增強傳播的互動性,提高傳播效果。此外,新媒體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呈現形式,給語言傳播帶來了場景式體驗。
(四)“場景認同”下的語義生成及場景構造媒介
2021年元宇宙技術的問世,推動了傳播技術和方式的轉變,使語言的傳播由平面到立體,由二維到三維,全景沉浸式體驗為中文國際傳播提供了新形式。2022年ChatGPT的出現,標志著人工智能在擬真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具有語義生成性,受眾可根據信息指令進行文本創作、翻譯、描寫數據等工作,中文國際傳播應充分利用ChatGPT的文本理解和創作功能,使其賦能于中文國際傳播的語言教學場景,用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管理、語言服務等場景。2024年2月Sora的發布,標志著人工智能的擬真度進一步突破,Sora能創造出符合物理世界的動態視頻,這對于語言傳播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中文國際傳播應充分發揮其模擬世界狀態的功能,在語言要素、語言功能、語言文化的傳播上提供直觀的場景視頻,這將有助于提升傳播對象中文學習的體驗感,增強傳播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谌斯ぶ悄艿恼Z義生成和場景模擬媒介,有助于提升中文國際傳播的精準性和中國文化的吸引力。
三、中文國際傳播媒介應用的創新路徑
(一)優化紙質媒介,繼續發揮傳統媒體優勢
鑒于紙質媒介的優勢和劣勢,在開發各類中文材料時應采取一定的改進措施:首先,進行分類和分級開發,特別是海外中文傳播書籍,要凸顯紙質媒介的自主性和針對性;其次,紙質媒介在視覺和觸覺上有天然的體感優勢,傳播對象可通過翻閱、觸摸、做筆記等行為加深記憶和印象,因此,在印刷方面需要優化用紙和印刷技術。此外,建立與紙質媒介配套的網絡平臺,以彌補紙質媒介內容有限、圖像一維及沒有聲音的缺陷,以有助于中文立體傳播。
(二)加強媒介融合,提高中文國際傳播效率
傳播者和傳播對象可根據具體場景,靈活使用媒介。在中文國際傳播中,視聽結合不僅可以拓寬傳播途徑,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傳播對象。通過呈現具體生動的中文使用場景,達到“場景—聲音—文字”相匹配的傳播目的,這有助于中文國際傳播中的文化闡釋和文化傳播。近年來,線上應用的互動性得到了極大提高,直播模式打破了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距離障礙,大大提升了中文國際傳播的互動性。媒介融合使用既適用于個人,也可滿足群體傳播的需要。因此,在中文國際傳播中,應充分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實現彼此之間的融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中文國際傳播中的作用。
(三)重視中文學習產品的場景媒介研發,助力中文國際傳播和國際中文教育的共同發展
國際中文教育與中文國際傳播相輔相成,國際中文教育的開展,有利于世界中文教學范圍的擴大,進而推動中文的國際傳播;而中文國際傳播在提高中文的世界地位和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同時,將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人學習漢語,擴大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對象。與二者相互促進最相關的莫過于中文學習產品,而中文學習產品體驗感的優劣將直接關乎中文“聽、說、讀、寫和文化”的傳播。因此,應充分利用前沿新媒體媒介,把新媒體媒介的互動性和場景體驗感應用于中文學習產品,如移動終端的直播互動平臺、短視頻場景體驗等。結合當前最新的大數據技術、模擬生成技術,研發用于中文學習的專門媒介,增強中文學習者的場景體驗感,助力中文國際傳播與國際中文教育的共同發展。
(四)打造虛實結合的媒介體系,推動中文國際傳播的新發展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深,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MR)、數字孿生技術和生成人工智能技術等都在逐步改變傳統的語言傳播認知,要結合以上技術,通過打造沉浸式虛擬現實,改變語言傳播生態。當前,只有打造虛實結合的語言傳播體系,方能適配中文國際傳播的需求。傳統的以線下學校、教學組織為主的語言傳播模式已不能滿足中文國際傳播的實際,Sora、元宇宙等媒介為中文國際傳播提供了沉浸式場景,打破了紙質媒介和2D線上教學的限制,一方面有利于中文“泛學習”國際傳播方式的推進,另一方面有利于中文國際傳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文國際傳播模式和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6]中文國際傳播的開展,需要從教育、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傳播效率,全方位進行中文國際傳播,打造虛實結合的媒介體系,建設虛實結合的學習資源庫、場景媒介中國文化體驗館等資源,推動中文國際傳播的新發展。[7]
四、結語
場景傳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技術發展為依托,與中文國際傳播呈現雙向助力的表現特征。因此,深入探討兩者的融合對中文國際傳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媒介作為連接傳播者和傳播對象的橋梁,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經歷了從“話語認同”到“場景認同”的轉變,場景傳播視域下如何創新使用媒介促進中文國際傳播,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只有充分發揮媒介構造場景的功能,才能提高中文國際傳播的實效性,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和構建中國國家形象服務。當然,本研究還不夠全面,僅從傳播媒介進行論述,許多方面還未提及,后續可從中文國際傳播者的媒介素養、傳播內容等方面繼續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6.
[2]黃冬霞.場景化傳播賦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4(1):87-93.
[3]吳曉文,吳應輝.世界各國中文傳播政策類型及其影響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1):212-221.
[4]李潔麟.傳播學視野下的漢語國際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3(2):45-49.
[5]吳應輝.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89-95.
[6]錢麗吉,吳應輝.元宇宙技術推動中文國際傳播跨越式發展的功能與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6-43.
[7]劉佳音.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下漢語國際傳播事業發展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4):85-86.
作者簡介:王少帥,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089)。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