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前影視藝術教育的發展,全國不少高校開設了影視鑒賞課程。開設影視鑒賞課程能夠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應用型高校開設影視鑒賞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是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影視鑒賞課程應與時俱進,改變落后、封閉的教學模式,將大數據資源引入教學過程,形成一種具有獨特性、自主性和科學性的教學模式。文章以太原學院開設的影視鑒賞課程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調查法、綜合分析法、對比法等研究方法,總結課程教學現狀,找出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并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調查發現,目前存在教學方法落后、教材建設相對滯后、教學效果不顯著及學生的實踐能力匱乏等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如在課堂中引入大數據可提供的影視資源、提升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推進教材建設及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等,旨在通過變革教學方式和方法改變教學現狀,激發學生學習影視鑒賞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感受影視作品中的藝術魅力,探尋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教學方法;影視鑒賞課程;大數據;實踐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017-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社科聯項目“山西紅色文化的短視頻傳播研究”中期成果,項目編號:SSKLZDKT2022127
視聽語言和視聽思維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電影和電視資源成為其提升自身視聽能力的重要途徑[1]。在應用型高校開設影視鑒賞課程,就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視聽思維和審美共情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影視文化的積極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教學方法相對落后、教材建設較為滯后、教學效果不顯著、學生實踐能力匱乏等問題,教師應當將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引入課程,形成一種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方法相對落后
在當前的影視鑒賞課程中,大部分教師仍然采用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這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影視鑒賞這門課程通常是引導學生觀影,然后根據影片的敘事內容與藝術風格進行分析。但如果在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就無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僅僅是喜歡觀看影片,存在明顯的娛樂化傾向,對影片的分析只停留在淺層。
筆者對當前太原市高校開設的影視鑒賞課程進行調查,經統計發現,當前的影視鑒賞課程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仍然采用學生觀看影片、教師講解的授課方式,看似學生學習熱情較高,但對影片的理解不夠深入。此外,學院在開設這門課程時,大多是按照選修課開設,并沒有按照學生的專業來區分,這對于影視鑒賞水平不高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無法真正達到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教學目標。
(二)教材建設較為滯后
進入21世紀之后,關于影視鑒賞課程不同版本、不同內容的教材眾多。雖然教材的數量多,但教材編排模式大同小異,以講述中外電視史、中外電影史、電影藝術特征等為主,理論知識性強,真正講影視鑒賞的內容較少。這種編寫體例相對單一、理論性較強、缺少賞析環節的教材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材也沒有跟上當前影視文學與影視產業的發展,仍使用舊版教材,教材中選用的影片年代較為久遠,引用的教學實例,如畫面、分鏡頭、蒙太奇等手法比較落后,這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影視知識的興趣,從而無法增強學生的影視鑒賞技巧和能力。
(三)教學效果不顯著
在高校教學中,影視鑒賞課程的教學定位為通識課,所以課時相對較少,在課上觀摩影片的時間有限,并不能完整地觀看完影片,無法滿足學生的觀影需求。課后學生也沒有繼續觀看影片,這造成教師講授的內容和學生的觀影內容脫節,久而久之,教學效果就不夠理想。另外,課堂時間較為有限,在課堂上選取作為示例的影片也只是冰山一角。從1905年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誕生開始,中國影視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2]。在這期間,我國優秀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同時海外的佳作不斷傳入,僅在教學中觀看一兩部影片無疑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
當前,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觀看影片,提升了學習影視鑒賞課程的積極性。但部分學生觀看作品比較隨意,不認真觀看和分析影片,走馬觀花,只關注最終結局,又會導致觀影效果不佳。
(四)學生的實踐能力匱乏
在學習影視鑒賞課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觀看影片,但大部分學生對影片的創作手法缺乏深層次的認識和學習,對作品呈現的主題思想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對作品呈現的時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缺乏宏觀認識。加之在課堂上,教師主要圍繞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這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踐性。學生只是喜歡看電影,但影視評論方面的寫作能力較為欠缺。此外,學校教學設備的缺失和教育模式的落后,使學生的影視拍攝和創作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一)采用開放性和實踐性教學方法
高校影視鑒賞課程教學應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應采取以學生自覺參與為主、以教師講授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應具有多樣性,讓影視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大數據時代,課堂教學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課堂向網絡、報刊等媒體延伸。要擴大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同時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同時,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影視鑒賞課程以理論知識和分析經典影片為主要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選擇經典影片。大學生通常具有求新尚奇的心理特點,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緊跟時代步伐,常更常講,常講常新[3]。
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詳細講解精彩的作品和片段,還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對于自身感興趣的作品和影片,會積極查閱相關資料。例如,在分析影片《霸王別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查找與該影片相關的歷史資料,以此深化學生對影片情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可以講解1937年盧溝橋事變及愛國學生舉行抗日游行的片段,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可以將“課堂思政”引入課堂[4]。
例如,截取并播放電影《長津湖》的重要片段,呈現片中壯烈的戰爭場面,使學生對影片展現的歷史有所了解,感受到影片中展現的中國人民堅強的意志和為國捐軀的英雄精神,引發學生對偉大的革命精神的探討及愛國之情的深切感悟。
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源,學生可以觀看和關注最新推出的作品和影視動態。在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相關影視資源和影視分析,設置獎勵機制,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影視課程的熱情及獨立思考能力。
網絡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5]。大數據時代,網絡為影視鑒賞課程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多角度的平臺。在教學中,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尋找最新、最流行的影視作品,關注最新的影視動態,閱讀影視作品評論,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鼓勵學生創作。
大學生既可以是影像的觀看者,也可以成為影視作品的創作者。大學生可以根據大數據資源,嘗試拍攝和創作影視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傳授影視制作技能,為學生講解影視制作的相關知識及常用軟件,使學生學會創作影視作品[6]。
(二)開發適合高校影視鑒賞課程的教學教材
傳統的影視鑒賞教材編寫體例相似,以基本的電影常識為主,往往是紙上談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大數據具有海量性、多樣性、高速性、價值性的特征[7],教師在編寫高校影視鑒賞課程的教材時,應將數字化資源納入其中,并以此為核心進行編撰和開發。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一是編寫的教材要體現完整的影視文化體系,重注挖掘影視鑒賞的教育內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編排章節,并考慮到大學生對影視作品的選擇傾向。
二是內容要具有鮮明性。教材內容尤其是經典影片的選取應當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本,選取不同時代、不同題材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是教材應收錄大數據資源。如可分享經典影片的網絡資源、觀看的網址,提供影視評論相關文章出處,這樣就可以為學生課下查找資源提供便利條件[8]。此外,還可以在章節內容中設置二維碼,讓學生通過掃碼答題,通過學生的答題反饋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及學生對本章節內容的掌握程度,并根據答題結果進行教學反思,查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影視知識的興趣。
除了要開發適合高校影視鑒賞課程的教材,還要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優質的師資隊伍是影視鑒賞課程教學得以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教學方案的實施除了需要開放性的教學方法、新穎的教材,還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否則,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影視鑒賞課程教學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9]。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如果對傳統文化知識一知半解,則很難提升影視鑒賞課程的教學水平。因此,在大數據時代,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養的教師隊伍,使其能夠積極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運用網絡資源,以傳授影視知識為己任,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切實推進高校影視鑒賞課程的發展和建設。
(三)運用大數據資源強化教學效果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影視鑒賞課程教學。線上教學主要就是通過大數據資源,運用網絡直播或錄播的方式上課。線上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逐漸成為主流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利用線上資源制作微課。微課是在當前大數據資源支持下開發的一種新型課程,是一種方便、快捷的學習載體,同時具有科學性、生動性、傳播面廣等諸多優勢,能夠隨時隨地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制作微課應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內心發展需求,注重直接感性的認識,從易于掌握的知識點出發,突出重點,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學習。
此外,高校影視鑒賞課程在制作微課時,應首先考慮教學目標和主要內容,運用短視頻、圖像等多樣化的信息媒介傳遞信息,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設計微課的步驟通常是先確定教學目標,再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然后根據教學需求設計教學結構和整體布局,設計相關課件和拍攝腳本,最后進行錄制和加工。微課投入使用后,還應建立相關的評價、反饋、完善機制,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不斷強化教學效果[10]。
設計及錄制微課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課知識功底、高標準的教學能力。教師既要能完成整節課的知識設計,還要掌握必備的網絡運用知識;既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廣闊的知識探索空間,也要根據所需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要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學生展現出生動有趣、高效能的網上教學內容[11]。同時,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敏捷的思維模式。
微課的錄制和使用可以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這樣可以互相補充,大力強化教育教學效果。以微課教學為例,微課制作完成后發布到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學習,并且可以和教師及時互動和溝通,豐富自己所學的知識。
同時,以翻轉課堂的方式使學生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內化,尤其是關于經典的影片分析,課前可以讓學生反復觀看影片,并對其主要情節、人物、藝術特色進行淺層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識理解。在課堂上,就課程設置的重點問題與學生討論和交流,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12]。課后還可以通過微課讓學生再次學習,強化記憶,形成系統的知識架構和積極的價值觀,從而達到強化影視鑒賞課程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制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綜合成績應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考核結果不應只根據學生的卷面成績決定,還要考慮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全面評價學生的鑒賞能力,應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影視知識,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13]。考核評價建議采取過程性評價和卷面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過程性評價可占80%,卷面評價可占20%。從知識、能力、行為、健康四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根據學生掌握的影視知識、實踐能力、課堂出勤、課堂表現、作品鑒賞、外出參加鑒賞活動等因素,制作學生考核評價表,采用每課一評,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形成學生的成績報告,對評價效果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14],關注個體差異,提供針對性指導。
對照考核指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通過大數據資源,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影視評論賞析網站、教學博客等現代化工具,提前查找上課內容的相關資料,并對一些知識形成疑問,在課上積極向教師提問,從而強化自身學習效果。學生可以通過大數據資源就最新上映的影視作品撰寫評論,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作能力[15]。
此外,學生還可利用大數據資源創作和錄制視頻,將自身對電影藝術的追求用現代化媒介展示出來。同時,學校應多開展一些戲劇節、校園影視創作大賽、影評征文等活動[16],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影視鑒賞課程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開創精神。
高校影視鑒賞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在當今大數據飛速發展的時代,應看到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講授為主,這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面對此種教學困境,應將大數據資源引入高校影視教學中,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建立并完善考核考評制度。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帶動學生學習影視知識和分析影視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擴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加深學生對影視作品的理解力和鑒賞力,使影視鑒賞課程真正成為能夠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健全學生多維意識、拓寬學生視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 李建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論壇,2019(9):164-165.
[2] 王玨輝,張向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析[J].河南教育,2019(10):39-40.
[3] 趙曉丹.“互聯網+”背景下線上線下“雙課堂”的教學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1):174-175.
[4] 翟宇.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完善中職課程結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07-208.
[5] 賈曉東.《信息技術》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數碼世界,2021(1):155-156.
[6] 趙宏,陳麗,王小凱,等.現代遠程教育政策發展脈絡及問題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21(8):12-20.
[7] 蒲姍姍.高校遠程教育服務現狀與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236-237.
[8] 閆家軍.普通高校影視藝術教育課程的價值探究[J].戲劇之家,2021(11):172-173.
[9] 李亞光.高校遠程音樂教育發展前景探析[J].當代音樂,2021(2):27-29.
[10] 周星.面向當下:多元格局的電影教育面面觀[J].電影新作,2021(1):5-7.
[11] 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52-155.
[12] 李建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論壇,2019(9):164-165.
[13] 孫莉,馮秀娥,趙玉輝,等.高等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比較研究[J].教書育人,2021(5):65-67.
[14] 馮秀娥,陳彥坤,孫玉秀.本科院校影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85-86.
[15] 俞萍.推進戲曲進校園 學校文化大發展[J].戲劇之家,2021(9):88-89.
[16] 張智華.影視文化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11-13.
作者簡介 杜萱,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學及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