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文化產業,云南少數民族電影是反映特定群體文化的一種方式、媒介和渠道,當地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及異域景觀使其在空間生產與空間敘事上有著其他地方民族電影難以媲美的優勢。應借由云南獨有的文化地理空間(地形、地貌、方言、人文景觀)與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經驗,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深入體會一個民族的生活、性情和靈魂。研究當前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地理因素不能僅僅作為影片的一種敘事背景,而應該作為一種敘事動力進入影片的敘事情節中。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應緊靠云南當地獨特的地緣文化,注重云南區域地理的寫實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糅合類型元素形成新的地域美學風格。文章從云南自然地理、云南歷史文化和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源頭開始探討,以地緣文化為視角,探究構建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地緣文化影像景觀的可能。通過地緣政治學和電影相結合,多維度、多層次、多學科分析,探討地緣文化對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研究與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中國電影學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地緣政治學和電影學學科相融合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分析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生成與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云南少數民族的特有性質,能夠為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未來發展方向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電影;地緣文化;地理;民族風情;女性形象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24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研究生項目)“21世紀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地緣文化影像景觀的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Y0847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對于中華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合法性都是至關重要的”[1]。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的電影、電視等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影視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云南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憑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造了中國影史的輝煌,通過對當地少數民族故事的生動刻畫與表達,彰顯了多元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化了各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當地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為少數民族電影創作提供了沃土,“在彰顯各民族文化特色中促進了民族相知相親、交往交融,深化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2]。
媒介地理學認為,“景觀建立在地理的基礎上,但又被賦予了豐富的政治、性別、道德等意義”[3]。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環境,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產力水平。獨特的地理結構極大地影響了云南少數民族電影的創攝。位于紅土高原上的云南,平均海拔為1800米,境內海拔差異更是高達6000多米,特殊的地形造就了“十里不同風”的特殊氣候。
這種獨特的氣候環境使云南省擁有眾多的自然資源,也進一步塑造了云南電影視覺和聽覺元素中展現出來的濃厚的地方特性。
以云南各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成功捕捉并呈現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風景,從壯麗的山區河流峽谷到廣袤無垠的高原草場,從偏遠鄉村的風情畫卷到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情,等等。這些獨特的美學元素“為觀眾營造出一個‘陌生化’效應下的邊地想象”[4]。此外,這種特定的區域文化還使該地區的影像風格更顯別致而引人入勝,從而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這個地方及其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享有渾然天成的異域風光”,云南的少數民族電影常常選擇使用具有標志性的景觀,以此展示云南邊疆與內地不同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影像作品中最常見的元素便是大榕樹,在傣族區域內,這種樹被視為神圣之物,它的體型龐大且有發達的氣根,因此被稱為“獨樹成林”。
在《邊寨烽火》中,大榕樹正是多隆和瑪諾愛情故事發生地。電影《青春祭》中呈現了茂密的竹林、主角所住的傣族竹屋等元素。導演們從云南壯麗的自然風光中汲取靈感,使作品富有詩歌般的韻味與美感,大理、石林等地標性的景點更是激發了無數人對這個地區的無盡憧憬。影片《婼瑪的十七歲》則展示了哀牢山的元陽梯田美景——這幅由哈尼族人民歷經數百年傳承下來的畫卷。云南這些獨特的地緣特點頻繁出現在優秀的電影作品中,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
“電影作為一種源于真實、反映真實的影像藝術,它的生產發展與地域風貌、地緣文化呈現一種‘共生’狀態,同時也深受地緣關系的制約和影響。”[5]云南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有25個人口超過5000人的世居民族,這些民族獨特的風土人情形成了多元雜糅的民族文化資源,同時對云南少數民族電影創作產生了影響,“給電影的創作與拍攝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絕佳的景地”[6]。“其獨特的地域風貌與多彩的民族神話傳說都等待著影視工作者的挖掘與呈現。”[7]
20世紀50年代,電影《五朵金花》不僅展示了大理美麗多彩的自然風光,蒼山高聳、洱海碧鏡等田園風光和洱海邊的漁家情調,還展現了濃厚的民族風情,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各種民間節慶如“三月街”“繞三靈”等,“電影中的主角相遇,就是在白族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發生的,三月街似乎就成為促成他們愛情幸福的標志詞”[8]。
電影以蒼山洱海為背景,描繪了“三月街”“蝶泉會”等民俗風情和場景,為觀眾展現了大理白族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畫,“借助阿鵬找尋戀人金花的一系列過程,引領觀眾欣賞云南大理地區的民族地域景象”[9]。
民俗與節慶是“包含著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在內,是許多文化的集合體,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展覽會和多棱鏡”[10]。在《蘆笙戀歌》中,拉祜族人民慶祝他們的“月光節”;在《阿詩瑪》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撒尼人的“斗牛”“摔跤”等獨特的民間活動;在《蘆笙戀歌》中,有“爭奪彩色圍巾”這樣獨特的民俗表演。所有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活動都向世界各地的觀眾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邊疆民族文化,也彰顯了電影所特有的一種民族氣息。
作為當代社會和文化的深度反映,電影這種視覺呈現方式賦予觀眾一種獨特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能夠深入理解并感受到那些來自少數民族影片的風光景色所傳達出的本土文化和回憶[11]。
新形勢下,云南少數民族主題電影取得了顯著進步,相較于早期,更注重發掘當地居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因此,許多作品在描繪山區和鄉村時都融入了濃厚的詩意,賦予這些地理景象更高層次的藝術價值。《山間鈴響馬幫來》以云南滇地和洱海為背景的電影空間包含了多種元素,如獨特的文化內涵、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對外部世界的向往等。創作者通過融合外來與本土、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審美經驗,塑造出了具有多層次象征性的少數民族影視形象。這種展現異域風情的做法不僅激發了人們對云南的浪漫遐想,也給云南少數民族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地緣學意義上是對整體漢文化電影的補充。”[12]近年來,許多藝術家開始深入挖掘和展示少數民族的地域文化和獨特個性,努力構建出一種獨特的少數民族影片敘述方式。云南少數民族電影中的人物群像塑造受到民俗、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定型化”的特征,也寄托了非本土創作者對少數民族邊疆生活的想象。云南少數民族電影在群體形象塑造上尤其具有獨特的藝術生命力,發人深思。
云南少數民族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女性形象,不少優秀的云南少數民族電影中都塑造了鮮明的女性形象。她們展現出熱情直率且充滿活力的一面,盡管簡單淳樸,但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與探索欲望,在濃厚的民族氛圍的襯托下,她們成為民族精神的核心代表,擁有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五朵金花》《阿詩瑪》就憑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將少數民族電影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例如,影片《五朵金花》中出現的5個女性角色,“以及極具戲劇性沖突的愛情情節編織中,成功塑造了能歌善舞、年輕美麗、善良大方的少數民族女性形象”[13]。“金花”代表了新的社會制度下的婦女戰士,這5名女性都具有鮮明的特征,她們的職責各異,但都在為建設繁榮的新中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青春祭》這部作品中,主角李純是一個從城市來到偏遠地區的知識青年,她的存在象征著身份焦慮這一主題。這反映出在經濟快速發展和激烈的社會變革時期,廣大民眾所面臨的不安定情緒。然而,讓她感到震驚的是,這個地方遠離政治中心,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當地人仍然過著傳統且獨特的生活,他們的信仰和生活習慣充滿了原始的熱情。
在《婼瑪的十七歲》這部作品中,婼瑪面對阿明的離開,用自己獨具特色的包容和大度化解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打擊,展示出了成長后的自己和堅強獨立的自己。
婼瑪在城鄉兩個環境和生活的沖突中作出了痛苦的選擇。而她的選擇是矛盾的,既想抵抗又渴望接受。起初,她是一個不愿意為了拍照得到10元錢就去照相的害羞的哈尼族女孩,然而,當她品嘗到冰激凌的美味時,看到拍攝一組照片能獲得的錢足以購買20個玉米棒子后,最終屈服于阿明的要求。影片通過“充滿歡樂和希望的‘開秧門’儀式,顯示了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蘊與鮮活的生命,帶著神秘色彩又催人淚下的‘招魂’,讓觀眾看到了哈尼人的古樸與善良”[14]。
云南少數民族電影以構建民族形象的方式,塑造大眾對邊境地區的認知,熱情洋溢的少數民族女子、富有神秘魅力的民俗風情與邊境文化,使許多人即使未曾踏足云南,也能透過熒幕感受到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回顧云南少數民族主題影片的發展史,其自初創階段就已開始適應政治理念的需求,同時建立起了類型化的故事結構,尋找民族傳統文化之根。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云南少數民族主題影片逐漸轉向商業領域,并不斷超越傳統界限。
少數民族電影擔負著加強民族團結與國家認同、建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應保持自身地域的獨特性,以地緣文化為敘事支點,打造標志性的地理景觀組成的表意性視覺圖譜,塑造具有典型的地緣文化性格為主體的群體形象,更新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與云南地域文化之間的聯系,打破固有的影像表意形態,利用地緣優勢來發展自身,凸顯出云南特有的文化屬性。只有構建云南獨特的地緣文化影像景觀,重視地緣文化意蘊的表達,才能為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多樣性創作和認識差異性提供正確的感知。
參考文獻:
[1] 尹鴻,凌燕.新中國電影史(1949—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69.
[2] 劉安.共同體敘事的云南經驗:以云南少數民族電影為視角[J].電影文學,2022(7):15-18.
[3] 邵培仁,楊麗萍.媒介地理學:媒介作為文化圖景的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16.
[4] 李淼.論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邊疆想象、民族認同與文化建構[D].上海:上海大學,2013.
[5] 賈磊磊.中國電影的地緣文化分析:兼論中國電影研究的空間轉向[J].當代電影,2020(1):121-125.
[6] 趙奕璠.新中國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價值取向[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7] 沈華昉.云南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創作及市場運行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1):86-89.
[8] 陳金春.云南民族電影歷史評價[J].大眾文藝,2015(6):200-201.
[9] 張欣琳.十七年時期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敘事結構分析[J].電視指南,2016(12):7-8.
[10] 施維達,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說[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132.
[11] 賈磊磊,李震,牛鴻英,等.作為理論方法的地緣文化視域:中國電影文化圖景的一種闡釋路徑[J].藝術廣角,2020(5):4-14.
[12] 李二仕.地域文化與民族電影[J].電影藝術,2005(1):51-57.
[13] 謝波,張鎮宇.戲劇性少數民族形象與風格化的他者:論云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敘事風格[J].傳播力研究,2018(4):5-7.
[14] 吳堅.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充滿著神奇的魅力:淺析新世紀云南少數民族電影女性形象[J].電影評介,2008(7):11-12.
作者簡介 姚笑璇,研究方向:中外戲劇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