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類研究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發現輿情主體即廣大師生既是網絡輿情的參與者,也是網絡輿情的接受者;輿情傳播具有廣泛性,在短時間內可能呈現裂變式傳播;輿情信息具有攻擊性,不僅會影響在校師生,還會波及很多家庭、社會機構,影響學校發展以及社會秩序;輿情發展具有復雜性、潛伏性、長期性的特點,造成強大的網絡影響力和網絡感染力。輿情形成期受眾有可能出現“對抗式解讀”;爆發期有可能出現信息裂變;緩解期呈現出一種平穩的發展態勢;恢復期輿情基本得到控制,要做好善后工作,盡量消除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高校網絡輿情風險協同治理的思路與對策:通過靜態數據采集與動態數據采集相結合,靜態預警與動態預警相結合實現靜態與動態的協同合作;通過建立完善的協同管理和控制體系,實現管理與控制的協同合作;通過采用多位一體化管理理念,落實全過程、全覆蓋的統籌管理方法,整合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治理力量,提升應急反應能力,實現整合與統籌的協同合作;通過加強高校網絡輿論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內部人才優勢和學術優勢,整合現有網絡輿情危機治理資源,加強不同部門的協同合作;充分利用先進的新媒體設備和技術,強化行政管理的效果,實現行政與社會的協同合作。通過構建全方位的輿情信息網絡,針對網絡輿情不同的演化階段,采取針對性措施,把技術治理融入“輿情研判—輿情處理—輿情善后”的全過程,建立健康的網絡話語體系,提升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分辨能力,指導學生在網上理性發聲,產生情感共鳴,充分發揮網絡話語體系的主動權,實現技術與人文的協同合作。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輿情演化;危機管理;協同治理;網絡輿情
中圖分類號: G647;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025-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湖南省社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危機管理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協同治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B15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網民(主要指大學生)對各種社會熱點、學校事務問題以及大學生權益狀況等表達出來的個人情緒、意見評論以及各類態度的總和[1]。
對高校而言,需要結合當前網絡輿情事件的新特點,建立完善的管控體系,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一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與引導,就會出現危機和風險,對高校的管理運營造成不良影響。
高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敏感事件頻發。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輿情爆發和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多發易發,風險管控難度比較大。
(一)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的特殊性
危機管理視域下,網絡輿情事件的主體是高校的廣大師生,在一定條件下,他們既是網絡輿情的參與者,也是網絡輿情的接收者。高校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文化素養,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一些熱點問題發表獨到見解,對高校網絡輿論導向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對高校大學生而言,網絡是他們發泄情緒和表達意見的重要途徑,他們的情緒、思想、心情、行為都會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
基于相似的興趣愛好、文化品位、社會關系及價值觀念,高校大學生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逐漸生成一個個交流圈,共同建構著群體的趣緣文化圈層[2]。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高校需要應對多種網絡輿情風險,如有的高校進行封校管理,部分學生難免出現負面情緒,對學校產生抱怨,甚至容易被他人蠱惑和煽動,有的學生形成不同的“圈子”“陣營”,有的雇傭“水軍”在網上掀起“罵戰”,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二)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廣泛性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
大學生作為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獨有的特點。新型媒介的廣泛應用,不僅滿足了人們交流、交往的需求,還滿足了人們的消費、視聽等需求。與此同時,也為網絡輿情產生、發展以及網絡輿情危機的出現提供了媒介基礎。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成為大學生進行情緒宣泄和觀點表達的重要渠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高校網絡輿情規模化不僅意味著參與的高校學生基數龐大,也意味著高校網絡輿情的影響力增強[3]。
(三)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的攻擊性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大多是由國內外熱點問題或突發事件引發的,涉及內容十分復雜。信息傳播過程指傳播者通過一定的媒介將信息傳遞給接收者,實現信息共享與溝通的過程[4]。
不同的網絡輿情會造成不同的影響,有的大學生容易被煽動,在真相未明之前便急于通過網絡發泄情緒,甚至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添油加醋,讓信息更勁爆,更吸人眼球,由原來很小的突發事件上升到人身攻擊,改變了事件原有的性質,從而引發高校網絡輿情。
高校作為重要的育人場所,也是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的目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進行文化侵蝕和思想滲透,給高校熱點、敏感事件貼上政治標簽,攻擊我國的教育制度、高校管理及育人理念,甚至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采取多種方式誘導大學生,給家庭、社會機構、學校發展以及社會秩序造成消極影響。
(四)高校網絡輿情發展的復雜性
高校網絡輿情具有復雜性、潛伏性、長期性的特點,管理難度較大,尤其隨著自媒體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學生可以自行申請開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視頻號等,成為UP主(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音頻、視頻文件的人),在各大自媒體平臺發布動態。這有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擴大了學生的交友渠道,造就了更加開放的高校網絡環境。高校網絡輿情逐漸突破校內生活的范疇,與公共領域交融、碰撞,高校網絡輿情內容變得復雜多樣[5]。
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和內容被上傳至網絡,往往會迅速突破各種限制與障礙,自發形成交流圈,大多數網民會以“情感優于事實”的邏輯參與討論,導致“群體極化”傾向[6]。有些網絡平臺上的“意見領袖”為了迎合受眾心理,博得更多人的關注,會發表所謂的權威意見,形成“滾雪球”效應,形成強大的網絡影響力和感染力,導致高校網絡輿情變得更加復雜。
高校網絡輿情演化需要經過不同的階段,深入剖析網絡輿情演化動因,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有利于強化網絡輿情治理效果。
(一)高校網絡輿情形成期
在網絡輿情初步形成的時期,受眾會出現“對抗式解讀”。有的輿情傳播者對事件來龍去脈了解得比較清楚,能夠發表較為客觀的言論,能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反映事件的基本面貌。但是有的輿情傳播者表達片面、不清晰,很容易讓受眾產生誤解,以對抗的立場去解讀信息,掩蓋了事實真相。
隨著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不同的觀點聚少成多,持續發酵,輿情出現質變,不少人質疑接收的信息,甚至反向解讀,以訛傳訛,引發“對抗式解讀”現象。在信息傳播中,高校起到主導作用,通過正面宣傳,讓潛在受眾了解高校,形成光環效應[7]。
(二)高校網絡輿情爆發期
高校輿情爆發期的變數最大,很容易誘發次生輿情,影響高校的良好形象。在這個時期,輿情傳播速度和裂變速度非常快。在輿情事件應對過程中,以“黃金4小時”或“鉆石1小時”[8]為抓手至關重要,高校需要快速回應網絡輿情。部分學生心智不夠成熟,在輿情討論中也容易引發更加嚴重的后果。對高校而言,師生之間相互的逆向影響會直接妨礙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三)高校網絡輿情緩解期
在危機緩解期,雖然危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輿情爆發點也逐漸減少,但危機并沒有完全解除,仍然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誘導,會呈現“情緒式擴散”的特點。
從目前來看,網絡媒體呈現“弱控制”的特點,即傳播力由社會個體承擔了大半。但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校園網絡輿情事件在到達某個臨界點后熱度逐漸降低,輿情發展態勢趨于平穩,這也是“個體”與“權力部門”不斷博弈過程中的一環,高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控制與處理,消除網絡輿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高校網絡輿情恢復期
進入危機修復期以后,高校要做好善后工作,這對消除高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重塑良好形象、樹立學校權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可以采用“手術式修復”方式,對癥下藥,盡快處理好網絡輿情,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影響。
高校在出現網絡輿情后,不能避重就輕,要回歸主題,控制好網絡輿情回應時間,避免引起社會公眾不滿,有效消除潛在誤會,高效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營造安定和諧的學校環境。
高校完善輿情治理環節,要加強網絡輿情的監測與搜集,對網絡輿情進行研判,做好預警和處理,嚴格評估,統籌兼顧,達成共識,應當深刻反思工作背后的解題思路,實現思想觀念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9],加強輿情風險協同治理,建立更加和諧安定的校園環境。
(一)靜態與動態的協同合作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靜態和動態是對立統一的。為了提升高校網絡輿情風險協同治理水平,高校要加強靜態和動態的協同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機制。
第一,靜態數據采集與動態數據采集相結合。靜態數據總體來看具有穩定性、長期性的特點,能為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治理和管控提供數據支撐。在靜態數據采集過程中,高校需要總結經驗,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掌握網絡輿情管理規律,結合網絡輿情主體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強化管理效果。動態數據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具體包括日常的網絡行為,如瀏覽行為、互動行為、點評行為、游戲行為等。通過分析動態數據,能夠把握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的個性化特征和心理訴求。因此,高校在采集靜態數據的同時,要重視采集動態數據,雙管齊下,有效控制網絡輿情走向。
第二,靜態預警與動態預警相結合。靜態預警主要是利用固定的指標體系進行輿情預警,屬于被動預警。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固定的管控指標已經滿足不了高校網絡輿情發展的要求。如果指標沒有及時更新,還會對后續危機工作的處理和研判產生不利影響,降低處理效果和精準性。動態預警主要指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數據挖掘等方法構建輿情預警系統,結合不同的網絡輿情,進行全面客觀的判斷與分析,有效提升網絡輿情危機處理的智能性和主動性,能夠根據輿情事件的具體情況調整預警指標體系,以便及時預警網絡輿情事件,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人民網已建立專門的板塊,及時公布輿情發展態勢、回應公眾關切;教育部官網也創設了互動板塊,回應公眾的政策咨詢,增強與公眾互動[10]。因此,高校要在原有靜態預警的基礎上采用動態預警的方式,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加強對網絡輿情動向的管控,消除不良影響因素,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提供全方位的幫助。
(二)管理與控制的協同合作
高校要對網絡輿情管理與控制工作引起重視,從根本上提升網絡輿情危機處理能力。
第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協同體系。全媒體時代,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思路已難以應對大學生突發性輿情事件,會限制高校的效能發揮[11]。高校要做好網絡輿情風險評估工作,篩選輿情信息,嚴格管控網絡輿情信息來源、方向、性質等,分析未來網絡輿情走勢,達成管理共識,形成協調機制,防止出現各行其是的問題;在管理機制上,需要整合以往管理經驗,從當前高校網絡輿情新特點出發,完善管理機制,明確工作標準,為后續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整合現有管理資源,如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網絡資源、技術資源、后勤資源,真正實現資源協同,為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治理提供資源保障,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與干擾。
第二,建立完善的控制協同體系,高校需要控制好網絡輿情危機,加強風險防范,從根本上消除不良影響。突發性輿情事件應對機制中,信息發布和反饋至關重要[12],在網絡輿情研判上,高校需要建立分層分級的控制機制,設置專門的網絡研判工作小組,定期研判網絡輿情。在網絡輿情治理上,高校要加強核心環節的控制,全面合理引導網絡輿情未來發展方向,從而產生示范作用;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全面控制好治理的各個環節,設置網絡輿論控制的把關人,真正做好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及時澄清網絡輿情信息,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訴求表達渠道。高校要慎用“否認”“規避責任”策略,及時采用“糾正行為”策略,塑造一個負責任的行動者形象[13]。
(三)整合與統籌的協同合作
針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高校要堅持危機管理的理念,加強協同合作,基于未來發展大局,統籌兼顧,從根本上提升網絡輿情治理能力。
第一,高校要采用多位一體化管理理念。針對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特點,事前要化解風險,事中要協同治理,事后要總結評估,整合內部管理力量,形成合力,有效協調各方關系,重點消除相互之間的隔閡與誤會,加強不同治理環節的銜接,排除潛在風險,充分發揮高校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特色和優勢,保持良好的對外形象,形成良好網絡氛圍。
第二,采用全過程、全覆蓋的統籌管理方法。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全面統籌高校網絡輿情風險和危機應對工作。高校關涉群體較為特殊,網絡輿情會涉及很多敏感事件,爆發速度極快且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波及范圍廣,很容易出現泛化異化的問題,網絡輿情協同治理難度進一步增加。因此,高校要統籌網絡輿情管理的全過程,建立應急預案,優化協同響應機制,尤其要加強各方面的協同管理,進行聯合處理,快速化解高校網絡輿情風險。
第三,整合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治理力量。高校要基于網絡輿情治理隊伍和網絡輿情工作,進一步優化和整合網絡輿情危機治理力量,構建信息共享的交互系統,發揮集體的力量,做好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以及治理,形成良好的聯動效應,高效監測與引導網絡輿情。比如師德師風建設、校園網絡管理、校園環境治理、重大安全事件等,通過網絡疏導,讓廣大師生正確合理地認知校園突發事件。
第四,提升應急反應能力。為了應對復雜多樣的網絡輿情危機,高校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提升應急事件反應能力,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建立針對性的應急預案,采用常態治理和非常態治理相結合的方式,掌握網絡輿情事件治理的主動權。與此同時,在出現重大網絡輿情事件以后,高校要快速啟動響應機制,明確指揮管理權限,提升治理效率和效果,避免陷入被動,維護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
(四)行政與社會的協同合作
為了真正做好網絡輿情危機治理,高校要加強校內和校外合作,發揮行政管理協調作用,加強行政與社會的協同合作,形成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新格局,為后續發展和治理打下良好基礎。
第一,高校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高校網絡輿論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內部人才優勢和學術優勢,整合網絡輿情危機治理資源,加強不同部門的協同合作。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既要治標又要治本,不能只是“速效藥”“救心丸”,最終要建立一種動態長效的可持續引導機制[14]。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貼吧、論壇、社區等網絡陣地,建立師生共享的網絡交流新平臺,設置專門的管理人員,堅持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組織健康豐富的網絡活動,如進行在線轉發、點贊、評論等,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避免出現方向偏離和情緒問題。管理人員也可以結合當前熱點,組織開展相關話題與活動,激發廣大師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網絡活躍度,進一步發揮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建立高校網絡輿論場,發揮制度作用,有效約束廣大師生的網絡行為。
第二,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較為復雜,任重道遠,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旦控制不力,則會損害高校形象,單純依靠高校單打獨斗,很難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在行政管理的基礎上,加強校內外聯動治理,做好協同配合,打造校內外多元主體參與和多種手段共同參與的治理局面。高校要加強和宣傳部門、網信部門、公安部門的溝通協作,加強網絡輿情信息的研判與會商,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打破數據庫之間的限制,實現數據融合;發揮不同網絡輿情治理機構的參與作用,建立多元傳播體系,實現機構融合;學校要在加強社會機構、企業等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制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各大網站、媒體平臺等共融共享的作用,實現渠道融合;形成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合力,提升發現力、研判力以及處置力,盡早發現不利的網絡輿情,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五)技術與人文的協同合作
高校要提升網絡輿情治理技術,不斷傳承和創新校園文化,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的網絡傾向和思潮,不信謠、不傳謠。
第一,在技術治理方面,高校要構建全方位的輿情信息網絡,針對網絡輿情不同的演化階段,采取針對性措施,把技術治理融入輿情研判—輿情處理—輿情善后的全過程,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挖掘、交叉檢驗、多樣本之間統計分析,有助于探索熱點輿情的關聯原因、內在規律及發展趨勢,進而提升新時期高校輿情治理的品質和效率,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創設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15]。在危機管理視域下,高校需要發揮全媒體的作用,為處理網絡輿情提供即時性保障,快速解讀事件真相,合理引導網絡輿情;高校可以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整合網絡輿情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拓寬網絡輿情治理渠道,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在網絡輿情治理反饋上,高校利用全媒體,可以激發廣大師生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積極性,加強校內互動和聯動,進一步豐富網絡輿情管理方式。
第二,在人文管理方面,加強網絡道德法治教育,控制校園網絡輿論,對大學生進行持續教育,建立健康的網絡話語體系,提升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研判能力,指導學生在網絡平臺理性發聲,在網絡話語體系中充分掌握主動權。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高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理性發表網絡言論,嚴懲違背歷史、抹黑英雄的言論和行為,通過整合黨史資源、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嚴防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對大學生的腐蝕,杜絕喪文化、頹廢文化等,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網絡環境,推進高校現代化建設,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營造文明健康的校園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高校要融入危機管理理念,時刻保持危機感,居安思危,提高用網治網水平,積極引導學生在網上理性發聲、正確發聲,提升抵御各種不良思想侵蝕的能力。從理念層面,以疏為主,采取柔性策略提升網絡輿情治理的溫度;從法律層面,提升網絡輿情治理的法治效能;從治理主體層面,發揮網絡輿情多元共治效益;從技術層面,提升網絡輿情治理的綜合效能,促進網絡輿情治理朝著更科學、更規范、更有效的方向發展,打造優美校園、安全校園,落實好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文鴻瑩.基于四方演化博弈的高校網絡輿情演化規律研究[J].管理評論,2022,34(9):158-169.
[2] 王嘉雨,雷穎頤.智媒時代數字技術賦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探析[J].新聞愛好者,2023(11):95-97.
[3] 王天玲,姜天寵.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與引導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82-85.
[4] 徐艷晴,許土妹,黃燕梅.傳播過程理論視角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影響因素及機理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0(2):126-136.
[5] 劉泳詩.基于協同理論視角的高校網絡輿情治理[J].思想理論教育,2023(6):95-99.
[6] 李明超.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特征及引導措施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2):69-73.
[7] 王哲,何飛.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演化及管理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8):157-162.
[8] 蒲紅果.說什么,怎么說:網絡輿論引導與輿情應對[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156.
[9] 王楠,王保華.治理視域下的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9):95-96.
[10] 崔彥琨,蔣建華.高校輿情治理碎片化:表現、歸因及破解之道[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6-12.
[11] 聶輝,呂吉.高校大學生突發性輿情事件應對機制與策略研究:基于沉默螺旋理論的分析[J].江蘇高教,2021(2):49-53.
[12] 鮑小佳,謝婷玉,劉莉穎.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39(6):68-70.
[13] 周媛媛,王保華.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形象修復與輿情應對話語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1(11):51-57.
[14] 劉亞男,趙耀.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形成機制及引導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22,40(12):115-119.
[15] 姚翼源,阮一帆.數智技術嵌入高校輿情風險治理的新變化及其實現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1):139-145.
作者簡介 李洪雄,研究員,吉首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研究方向:網絡輿情。楊元崇,主任編輯,湖南日報社湘西分社副社長,研究方向:網絡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