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媒體時代民辦本科網絡思政話語權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一系列構建策略,旨在增強民辦本科教育機構在網絡空間中的話語權重。考慮到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多樣性與即時性,以及民辦本科院校相對薄弱的思政教育資源,研究的重點聚焦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透徹地評估了民辦本科教育在網絡思政領域的特色及其話語權表現。研究發現,民辦本科網絡思政話語力量尚弱、內容創新不足、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平臺資源整合不夠有效、網絡輿論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研究提出了創新網絡思政內容以提高吸引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提升專業能力、搭建平臺資源整合體系以及優化網絡輿論環境以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等策略。結果表明,實施這些策略不僅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研究的價值在于為民辦本科教育機構提供了針對性的網絡思政教育發展路徑,同時也意識到每所院校在執行時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此外,考慮到新媒體技術不斷迭代更新,未來工作中還需面對策略更新和適應性等方面的挑戰。本研究的新穎之處在于提供了系統性理解和應對策略,為民辦本科教育機構在新媒體背景下穩步推進網絡思政工作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民辦本科教育;網絡思政話語權;構建策略;網絡思政專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04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研究——以江蘇省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Z2021033
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對民辦本科教育機構的網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網絡思政話語權的構建,關系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深度。考慮到當前民辦本科院校網絡思政話語權較為薄弱,有必要進行專門研究,探索合理且有效的構建策略。本研究旨在回應這一需求,針對性地提出了策略性建議,并期望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操作提供理論支持和參考。
(一)新媒體環境下民辦本科教育特點
新媒體環境下,民辦本科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不同于公立高校,民辦本科院校普遍面臨資源相對匱乏、品牌影響力有限等問題,但新媒體的興起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教學互動性和信息通達性。這些教育機構對社交網絡平臺的依賴度日益提高,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及短視頻應用等,以增強其思政教育的影響力[1]。借由多元化的新媒體工具,民辦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塑造出更生動和接地氣的話語體系,能更直接地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
然而新媒體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和信息碎片化給思政教育帶來了轉型壓力。由于內容多樣化和選擇性瀏覽的特點,學生很容易陷入隨意選擇資訊和僅瀏覽感興趣內容的困境,因而民辦本科教育者要尋求更加精準有效的維持思政話語權的方式[2]。此外,新媒體環境中的民辦本科網絡思政,還要應對諸多非正式話語的挑戰,如網絡謠言、錯誤信息甚至反動言論,這些內容對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了威脅[3]。要保持并強化網絡環境下的思政話語權,民辦本科院校不僅要增強新媒體內容的吸引力,還要建立起科學、系統的內容審核與導向機制,確保網絡思政教育的專業性與準確性,確保學生能在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下成長。
(二)當前民辦本科網絡思政話語權的表現形式
新媒體時代,民辦本科院校網絡思政話語權呈現出多樣化與去中心化的趨勢。這些院校利用互聯網平臺,如教育機構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和在線教育平臺等定期發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4]。微博、微信及短視頻等工具不僅為傳統的思政課堂提供了輔助手段,還極大地豐富了思政內容表達形式,包括圖文并茂的推送、互動討論環節以及創意視頻剪輯[5]。同時,面對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一些民辦本科院校開始嘗試用網絡直播、線上講座、虛擬研討會等新形式來實施思政教育工作。
這種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思政工作雖然廣覆蓋、時效強、形式新穎,但隨之而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6]。由于受眾群體特別是青年學生逐漸習慣于從網絡獲取信息,而網絡信息真假難辨,這要求民辦本科院校必須具備篩選、處理網絡信息和引導網絡輿論的能力,杜絕錯誤或有害信息的傳播。
(三)網絡思政話語權在民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深入探究新媒體背景下民辦本科教育中網絡思政話語權所面臨的問題時,必須指出內容生成和傳播質量亟待提高。
許多情況下,網絡思政內容缺乏深度與針對性,導致無法有效觸及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層面,從而降低了信息的吸引力和說服力[7]。此外,內容更新不及時,難以反映社會的最新動態,降低了思政教育的現實關聯度。再者,受限于工具和技術支持,民辦本科教育機構往往難以產出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的網絡教育產品,無法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吸引年輕學生。
師資力量也是改進網絡思政話語權時需要重視的重大問題。民辦本科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和經驗不豐富的問題。專業從事網絡思政教育的教師相對匱乏,難以保證網絡思政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度。而現有教師隊伍由于缺少系統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他們運用新媒體工具開展思政教育也受到限制。
(一)創新網絡思政內容,提升話語吸引力
在新媒體浪潮中,民辦本科院校網絡思政話語權的構建要通過精準且極具創新性的內容制勝,以提高其對學生的認同度和吸引力。面對傳統思政模式在內容傳遞上的局限,針對性的內容革新迫在眉睫。這涉及如何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符合時代需求的話語中,并以此激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8]。例如,通過網絡特色產品如音頻播客、微課堂和互動直播等形式發布,既創新了信息承載的載體,又拉近了與學生的情感距離,同時可以借助數據分析工具來優化內容策略,確保教育指導更具針對性和效率。
此外,考慮到青年學生對參與感和表現欲望的追求,積極探索互動性內容成為提高話語吸引力的又一有效途徑。例如,開展線上模擬社會實踐活動、策劃互動式話題討論,或是通過角色扮演游戲等,獲得學生的積極響應。有效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特征不僅能進一步推動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還能增強民辦本科院校在網絡思政領域的影響力。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網絡思政專業能力
針對民辦本科院校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網絡思政專業能力方面的需求,策略制定首要考慮的是增設專業發展計劃,旨在培養思政教師對新媒體技術的熟練應用與內容創新的能力。通過組織周期性的工作坊、研討會和培訓班,使教師及時了解并掌握先進的網絡技術、信息處理與數字化教學方法[9]。同時,通過實踐講座與同行進行經驗交流分享,不斷深化教師們的網絡思政教育理念,提升他們結合現實熱點有效開展教學工作的能力。此外,引入激勵機制,如研究項目資助、成果獎勵等,關鍵在于促進教師主動更新知識結構和探索教學方法。并且構筑多元化的師資隊伍結構也是提升民辦本科網絡思政專業能力的重要策略[10]。這涉及優化招聘策略,吸引具有網絡思政背景的人才或跨界專家加入,他們的加入能為傳統思政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帶來多樣化和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同時,鼓勵和支持在職教師參與跨學科研究項目,通過交叉融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培育出洞察力和應變力更強的師資隊伍[11]。這些策略的結合使用,將為構建穩固且具備適應力的網絡思政話語權打下堅實基礎。
(三)搭建平臺資源整合體系,強化話語傳播效應
搭建高效的平臺資源整合體系,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導向,使資源整合既服務師資隊伍,也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從技術層面出發,構建統一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該平臺能夠整合現有各類教育資源,包括課程內容、互動工具、案例庫等,同時提供數據分析功能,通過大數據技術追蹤用戶行為,優化內容分發策略,確保傳播內容的精準性與時效性[12]。此外,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有必要引入多樣化的內容提供者,包括知名網絡思政教育專家、校內多學科教師及學生社團等,以豐富內容來源,擴大平臺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為提高平臺的互動性和參與度,可以利用社交媒體、論壇討論組等在線工具,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思政活動[13]。通過創設問題庫、互評機制、虛擬議題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表達并批判性地分析,形成一種自我驅動的學習環境。
(四)優化網絡輿論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在優化網絡輿論環境和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方面,策略制訂應聚焦于塑造理性、文明的在線交流氛圍。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強化網絡內容的監管和引導機制,確保網絡平臺上的討論遵循正確的價值取向[14]。具體而言,可以采用智能審核系統預先篩選與實時監控發布的內容,及時剔除不實信息與有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論[15]。此舉有助于減少負面和有害信息的傳播。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的另一策略是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讓他們成為營造積極健康網絡文化的主力軍。這包括設計相關課程來增進學生對網絡道德、網絡安全等問題的認知,同時倡導理性表達、尊重差異的網絡溝通方式[16]。此外,鼓勵學生進行網絡正面內容的創作與分享,如通過微電影、公益廣告、線上展覽等形式,既能體現學生的創意和才華,又能促進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傳播,從而形成自我增強的正向循環。
本研究闡釋了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提高民辦本科網絡思政話語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系統分析,提出了構建民辦本科網絡思政話語權的策略,本文不僅豐富了網絡思政教育的理論研究,也為網絡思政教育實踐提供了實用參考。未來,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變化,民辦本科教育機構需要持續關注網絡思政教育的新動態,靈活調整和優化策略,為其話語權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尋求保障,為培養更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蓋天昊,田樹學.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質量評價優化策略[J].中國冶金教育,2023(6):75-77.
[2] 王新,程瑤瑤.國內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研究述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2):106-113.
[3] 陳力鈞,葉麗芬.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推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2):83.
[4] 楊柳,董雪瑩.基于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思政教育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8):94.
[5] 曹智榮.網絡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5):7-9.
[6] 田天圓.高校網絡思政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發展探究[J].辦公室業務,2023(17):48-50.
[7] 羅莎.以思政教育提升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2):109.
[8] 史超.價值共創理論指導下的網絡思政作品創作教育機制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3(21):34-36.
[9] 孫悅.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政話語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3,9(20):78-81.
[10] 吳穹.論思政課教師提升網絡空間話語權的實現途徑[J].北京教育(德育),2023(5):45-49.
[11] 李婉婷.意見領袖融入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大學,2023(15):1-6.
[12] 郭丹琪.網絡文化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路徑[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5):189-191.
[13] 顧行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的建構[C]//中國智慧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 2023年智慧城市建設論壇上海分論壇論文集.徐州:徐州工程學院,2023:2.
[14] 吳珩,付麗.網絡思政視角下的高校網絡虛擬社區問題研究:以微信“表白墻”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59-164.
[15] 韓垚.網絡空間話語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變革及意義[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12):121-123.
[16] 趙璐.融媒體背景下輔導員網絡思政育人模式的分析研究[J].職業教育,2022,21(23):17-19.
作者簡介 林霄,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古夢雪,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