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及速度都今非昔比。社交媒體和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極大地改變了公眾獲取和消費新聞及信息的習慣。這一變革對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及其副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報紙副刊被視為文化、思想和藝術的交匯地,現在卻面臨著內容生產模式僵化、讀者流失等多重困境。在此背景下,文章重點探討報紙副刊如何在全媒體時代實現轉型發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報道,文章深入分析全媒體時代報紙副刊所遭遇的困境,揭示報紙副刊在時效性、話語體系及內容生產模式等方面的挑戰。同時,文章強調報紙副刊在新聞同質化中的異質存在、文化擔當以及弘揚主流價值中的隱性力量等獨特性。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并充分發揮其獨特性,文章提出一系列轉型發展策略。一方面報紙副刊需要守正固本,充分發揮其人文性、本土性和政治性等特性,以深化其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另一方面副刊應積極轉型,創新內容和形式,以創新辭章、紙屏輝映、提升品位和精準傳播等方式,吸引和留住讀者,全力探索融媒之路。通過守正固本和創新轉型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幫助報紙副刊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更為順遂,使自身獨特的社會及文化價值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
關鍵詞:全媒體;報紙副刊;困境;獨特性;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087-04
全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異軍突起,迅速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ヂ摼W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讀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海量信息,信息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在這一背景下,紙質媒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讀者流失加速,紙媒的生存環境日益嚴峻。尤其是對于報紙副刊來說,盡管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也不得不面臨轉型的迫切需求。
在全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遭遇了多重困境。一是互聯網的時效性優勢使得報紙在速度上難以匹敵,尤其是新聞板塊受到更大沖擊。而副刊盡管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其獨特之處,但與新媒體相比仍顯不足[1]。二是互聯網擁有獨特的話語體系。相比于報紙副刊,各類新媒體對新生事物和熱點話題具備更強的感知力,并能精準把握潛在讀者的閱讀需求。與此同時,能以平等的姿態與網友真誠交流,積極互動,并及時回應閱讀需求。三是新媒體平臺采用用戶原創內容(UGC)模式,迅速匯聚大量內容,并通過算法優化讓高質量內容獲得更多曝光機會,從而吸引更多流量。這種模式下,流量可以轉化為收益和口碑,吸引大量優質作者的參與[2]。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微薄的稿費和逐漸減弱的影響力使得優秀作者紛紛轉向新媒體平臺。這導致傳統副刊的作者隊伍和原創優秀作品大量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率達到81.8%,相較于2021年微增0.2個百分點。然而,細分到報紙閱讀率,卻出現1.1個百分點的下滑,降至23.5%。與此同時,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持續上升至80.1%,顯示出讀者正加速向移動端和新媒體平臺轉移的趨勢。微信和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微信每天有高達10.9億的活躍用戶,其中3.6億用戶閱讀微信公眾號文章;而今日頭條的創作者在2020年全年發布了多達6.5億條內容,累計獲贊高達430億次,分享和評論數也分別達到7.4億次和443億次[3]。這些平臺不僅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還通過優厚的獎勵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領域人士入駐。由此不難看出,在新媒體平臺的沖擊下,傳統報紙副刊的讀者和創作者正在不斷流失。面對這一形勢,報紙副刊若繼續抱守傳統紙媒一端,恐將被時代淘汰。
(一)新聞同質化中的異質存在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涌來,傳播速度迅捷無比。然而,盡管信息浩如煙海,獨家新聞依然如同稀世珍寶般難得一見。新聞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似乎已成為一種難以逆轉的趨勢[4]。然而,在這一片信息海洋中,報紙副刊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一種異質的存在。報紙副刊與新聞板塊共同肩負著服務讀者的使命。然而,與新聞板塊側重于時效性、事件性的報道不同,副刊更注重文藝性和知識性的傳播。其承載著報紙的文化底蘊,是報紙在知識、文化、藝術領域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新聞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的今天,報紙副刊以其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魅力,成為吸引讀者的重要法寶。
(二)報紙向“意義媒體”轉型的文化擔當
全媒體時代,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逐漸轉向深度觀點和闡釋能力。由此,報紙副刊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想深度,成為報紙向“意義媒體”轉型的重要支撐[5]。副刊雖不直接報道新聞,卻始終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承擔著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蒙的重任。歷史上,五四時期的各大報紙副刊——《民國日報·覺悟》副刊、《晨報》副刊等,都是文學革命和思想交鋒的重要陣地,為時代變革貢獻了力量。如今,現代副刊在堅守文化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同時,更加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貼近性,為讀者提供有深度、有溫度的閱讀體驗。一些媒體如《華西都市報》副刊的逆勢擴張,正是看到了副刊在媒體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三)弘揚主流價值中的隱性力量
歷史見證,副刊在文化傳播與思潮引領中占據重要地位[6]。如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重要文獻,以及魯迅的《阿Q正傳》等文學經典,均首先在副刊上亮相。在當下多元文化與價值的交匯中,主流觀念呈碎片化趨勢。此時,副刊以其獨特的文化個性與民族品質,成為弘揚主流價值的隱性力量。它繞過直接宣傳,通過文學、藝術等多元形式,深入人心,引導讀者思考并認同主流價值。
(一)守正固本,充分發揮副刊特性
1.人文性
全媒體時代,報紙副刊要持續發揮其獨特的魅力,首先是堅守和強化其人文性[7]。副刊不僅是報紙上的一道亮麗風景,還慰藉著讀者的心靈。每當讀者翻開副刊的版面,那種撲面而來的文藝氣息,那種清新雅致的視覺享受,都如同春風拂面,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副刊的文字往往優美鮮活,它們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還是情感的表達者。每一篇作品都如同一個小小的藝術品,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和智慧,感染著讀者,引導他們去思考、去感悟。這種人文性的傳遞,是副刊獨特的魅力所在,也是其與新聞正刊相輔相成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副刊作品在表達方式上也有著獨特的追求。它們不滿足于平鋪直敘的敘述方式,而是力求在細節刻畫和以小見大中尋找突破口。通過精心選取的切口,副刊作品往往能以小見大,以微知著,將宏大的主題巧妙融入細膩的描繪中,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和生活的真實。
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楊惠珍曾在接受《新聞戰線》記者采訪時提到,“發現、展示和傳播真善美是副刊人的重要使命”。這也正是副刊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副刊應繼續堅守這一使命,通過優秀的作品為讀者營造一個充滿真善美的精神家園。
2.本土性
在全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面臨新的轉型挑戰,但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其本土性始終是其穩固的基石。本土性,即文學作品深深植根于某一地域的文化土壤之中,呈現出獨特的地理、歷史、人文韻味[8]。這一點,諸多文學大師的作品中均有體現,例如莫言和路遙。
莫言,作為鄉土文學的杰出代表,其《蛙》《紅高粱》等作品,無一不是以其故鄉山東高密為背景,展現了那里特有的風土人情。讀者閱讀時,仿佛能聞到高密的紅高粱香,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生活氣息[9]。同樣,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時,深入陜西關中地區,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使得作品的人物、情節都充滿了地域色彩。這兩位大師的創作實踐,都證明了副刊作品本土性的重要性。只有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某一地域的生活實踐,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引發受眾共鳴。報紙副刊須借助“本土”這一法寶進行文學表達?;趯Φ胤搅曀住⑽幕瘹v史等的深入挖掘,副刊作品不僅能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還能有效傳播和傳承地域文化。
除了內容的本土性外,報紙副刊在培育本土作者方面也應發揮重要作用。為本地文學青年提供展現平臺,鼓勵和支持他們用文學的方式記錄、解讀本土文化,這既是副刊“辦報育人”的初心,又是繁榮地方文娛生活的有效途徑。通過這樣的方式,副刊不僅能培育出一批批扎根于本土的作者群體,還能推動地域文化的持續創新和發展。
3.政治性
政治性并非簡單的政治口號或硬性宣傳,而是以柔性、藝術化的方式,將觀點、態度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讀者在欣賞文化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并認同其中的政治理念[10]。優秀的副刊作品總是扎根于時代和人民之中,通過藝術的手法描摹現實生活,講述百姓故事,傳遞真善美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不僅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還使得政治性的表達更加自然、貼切。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報紙副刊通過精美的版面設計、動人的文章和視頻等多媒體形式,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使中國形象及冬奧盛況以更獨特的視角傳播。這種將政治性與藝術性巧妙結合的做法,不僅展示了副刊人新時代的使命擔當,還使中國國際影響力得以進一步提升。
政治意識是副刊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等新聞傳播新方向的指引下,報紙副刊應更加注重軟性傳播與修辭表達的運用,以提高宣傳影響力。這就要求副刊編輯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加強重要節點及重大主題的議題設置、主題策劃,向優秀作者積極發出邀約。
(二)轉型蝶變,全力探索融媒之路
1.創新辭章,萌言引風潮
在全媒體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報紙副刊要煥發新的生機,必須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融媒之路。而在這條路上,創新語言表達無疑能夠提供強大助力?!八茉炜尚拧⒖蓯?、可敬的中國形象”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為對外傳播提供了方法論,還為副刊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11]。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副刊應該積極探索萌言萌語等新的表達方式,讓傳統的文化表達與現代網絡亞文化相結合,煥發出新的活力。萌言萌語作為一種新的話語形態,語言表達更具趣味,能夠使陳述更具力量,讓用戶閱讀體驗更愉悅。這種新的表達方式不僅讓副刊內容更加接地氣、聚人氣,還能夠引發用戶的共鳴和轉發,實現二次傳播。
回顧近年來的熱點話題能夠發現,那些能夠引起廣泛關注的話題往往都采用了可愛、萌態的表達方式。比如云南遷徙象群的報道,著力于“大象旅游團”萌態的描繪,收獲了全球人民廣泛關注;冬奧會期間形象可愛的“雪融融”“冰墩墩”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樸實、憨厚的形象。這些成功案例告訴副刊從業者,創新語言表達能夠助力副刊傳播影響力的提升。因此,副刊編輯應該積極學習借鑒網絡語言和網絡表達方式,將萌言萌語融入副刊的標題和內容中,用“萌”力量吸引用戶注意力,以優質內容圈住用戶。
2.紙屏輝映,可視展新姿
全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誠然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十分猛烈,但其一些優勢特質,無疑值得報紙副刊學習借鑒,從而打破發展困局[12]。一是副刊在竭力生產優質內容時,也要關注不同用戶群體及渠道的特征,適當調整文本形式及內容,使傳播更為精準化。這樣一來,副刊就能在信息洪流中鎖定用戶注意力,提升訂閱量,穩固老讀者,同時吸引新用戶。二是副刊要注重紙屏共美,線上線下聯動。除了精細深耕自身獨特的版面領域,確保風格清新、品味高雅,也應立足當下用戶需求和社會熱點,開設新欄目,使版面能讓讀者??床粎?。此外,副刊還可以借助重大主題,如建黨百年、北京冬奧會等,主動設置議題,約請名家撰寫文章,開設征文活動,吸引更多讀者參與。三是副刊應聚焦可視化之路,提升傳播效果。副刊可以嘗試將優美的文字與配樂、視頻素材及聲音等多媒體元素融合,形成豐富多彩的新媒體產品。同時,副刊還可以設計自己的IP吉祥物等形象,以有趣的話題吸引青少年等用戶群體。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副刊需要積極引進新媒體人才,使現有編輯隊伍更具網感,能夠成功將副刊大歷史觀的優質內容及深厚的文化,轉化為一些新媒體產品,如直播、短視頻等,促進線上線下聯動、紙屏互動有序開展。
3.隊伍建設,品位鑄高格
為了在這個多媒體競爭激烈的時代脫穎而出,副刊必須注重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品位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品位的提升離不開高水平的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以歷史名刊《晨報》副刊為例,其成功之道正是在于匯聚了一批優秀的編輯和作者。從李大釗、孫伏園到徐志摩,這三位主編都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才華,為《晨報》副刊注入新的活力[13]。
在現代報業發展中,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的建設同樣重要。優秀的編輯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新聞嗅覺,還需要具備新媒體思維和創新意識。他們能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加工和整合,以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方式呈現給讀者[14]。同時,他們還能夠與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引導作者創作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作品。優秀的作者則是副刊品質的重要保證。他們不僅要有才華和創作熱情,還需要對時代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他們的作品能夠觸及讀者的內心,引起共鳴和思考。因此,在全媒體時代,報紙副刊要想實現良好的轉型發展,需要加強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的建設。通過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提高編輯和作者的素質和能力,打造出高品質的副刊,提升副刊的品位和影響力。
4.領袖領航,精準傳聲名
在全媒體時代,意見領袖的作用愈發凸顯。他們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通過分享觀點、提供建議,對他人產生深遠影響[15]。對于報紙副刊而言,培育自己的文化圈層“意見領袖”,無疑是提升影響力和關注度的有效途徑。
一是報紙副刊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受眾。作為優秀文化的傳播陣地,副刊應聚焦于熱愛文學、關注歷史文化、鐘愛閱讀、頗具文藝范的群體。通過深入了解這一群體的需求和興趣,副刊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打造內容和活動,吸引他們的關注和參與。二是副刊需要積極培育自己的“意見領袖”。這些“意見領袖”可以是副刊的編輯、作者,也可以是熱愛副刊文化的讀者。通過這些人的影響力,副刊可以更有效地傳播自己的聲音和價值觀。三是善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例如東方甄選直播間以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情懷為賣點,主播們不僅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能以風趣幽默的方式與觀眾互動,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成功吸引大量粉絲。報紙副刊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將自己的內容和觀點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同時,積極與網絡“意見領袖”合作,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擴大傳播范圍。
在全媒體不斷發展的環境下,報紙副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曾經的輝煌已成過去,邊緣化的趨勢讓許多人對其未來充滿憂慮。報紙副刊,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思想的啟蒙者,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是新媒體無法抹去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更需要一種有深度、有溫度的閱讀體驗,以覓得內心的寧靜和精神的寄托。而報紙副刊則能夠滿足這種需求。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報紙副刊必須積極探索各種創新道路,堅守其人文性、本土性和政治性的同時,擁抱新技術、新思維,實現良好的轉型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全媒體時代繼續閃耀其獨特的文化光芒。
參考文獻:
[1] 葉飛,陳劍虹.辦好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報紙副刊[J].新聞戰線,2024(2):62-63.
[2] 王云帆.融媒背景下紙媒副刊的責任擔當[J].新聞論壇,2023,37(4):114-115.
[3] 張憲紅.新媒體語境下副刊的多樣化探索[J].中國報業,2023(13):32-33.
[4] 劉云云.當代報紙副刊創新與發展探究[J].記者觀察,2023(17):88-90.
[5] 呂洪燕.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副刊編輯創新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7):48-50.
[6] 吳瑩.新形勢下報紙副刊編輯策略探討[J].城市黨報研究,2023(3):72-74.
[7] 劉雁林.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報紙副刊[J].記者觀察,2023(5):76-78.
[8] 徐靜,李皓冰.融媒時代報紙副刊表達元素的優化與創新[J].青年記者,2022(14):72-73.
[9] 黃浩云.媒介地理學視野下的報紙副刊發展研究:以《廣西民族報》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39(3):93-97.
[10] 王海霞.報紙副刊如何打造地域文化精品:以承德晚報文化副刊為例[J].中國報業,2021(17):88-89.
[11] 張月薇.論新媒體時代副刊改革策略[J].傳媒論壇,2021,4(9):25-26.
[12] 肖瑛.淺談報紙副刊的新聞性[J].記者搖籃,2021(6):11-12.
[13] 王素娟.新媒體環境下地市級報紙副刊創新策略[J].傳媒論壇,2021,4(9):19-20.
[14] 袁鑫.淺談報紙副刊的策劃[J].采寫編,2021(9):58-59.
[15] 孫紅際.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變”與“不變”[J].新聞戰線,2021(8):6-10.
作者簡介 王海珍,記者,研究方向:全媒時代報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