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新聞生產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呈現出“智媒化”趨向,這種趨勢對新聞業務課程產生了直接影響。智媒語境下,高校新聞編輯學課程呼喚改革。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編輯學“教學示范課”建設過程中,教師團隊將“逐步實現課程的生成性”作為課改的目標和方向。本研究運用文獻法、個案分析法、教育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分析新聞編輯學教師團隊所進行的課改實踐。研究發現,新聞編輯學課程生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關注課程目標的展開性;堅持創生取向的課程內容建設;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任務驅動式”學習小組、翻轉課堂、捕捉授課過程中有意義的突現事件等多種方式,力圖構建師生對話合作的新課堂;在課程考核方面突出過程性,實現考核方法的多樣化;將理論課與實驗課緊密結合,積累和系統化利用新聞業務經典教學案例,以及以高年級學生的校外實訓活動為抓手,整合包括新聞編輯學在內的應用型新聞課程資源,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教師團隊同時對課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生成性與預設性并非相互排斥,教師應有意識地實現兩者相互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功能發揮需要教師耐心引導;課程改革有待進一步實施“線上線下混合課”。
關鍵詞:智媒;生成性;新聞編輯學;教學示范課;教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106-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安徽省“雙基”示范項目“新聞編輯學教學示范課”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JJXSFK0182
目前,主導新聞生產劇烈變革的關鍵變量是互聯網平臺[1]。互聯網平臺作為一種數字基礎設施,不僅在不斷經歷技術上的迭代與升級,如新近出現的包括ChatGPT、元宇宙等熱門人工智能應用和概念,而且本身在借助技術和資本的優勢成為新聞生產研究的新客體。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下,傳統意義上的機構化、專業化的新聞生產經歷了深刻轉型,呈現出智能化媒介趨勢。
近年來,跟隨智媒發展的腳步,許多高校在新聞編輯學課改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反思傳統新聞編輯培養模式對當代媒介轉型的不適應性[2],從教育供給側視角提供課程教育改革思路[3],以及探索解決“新數字鴻溝”[4]、引入“模擬融合媒體”[5]、建立智慧課堂中的微課教學模式[6]、“活動-角色”結合型教育流程管理模式[7]等課改的具體方法。研讀既往研究,筆者發現有一條貫穿其中的線索,就是強調課程的生成性。就生成性而言,筆者和教學團隊在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編輯學課程“教學示范課”建設過程中也進行了一些實踐,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所謂課程的生成性,是在教師、學生、文本、情境等多種因素的互動過程中所建構生成的一種非預期的、關注對話和交往的、富有教育價值的經驗體系[8]。從課程要素角度,筆者對本課程的生成性實踐總結如下:
(一)課程目標:關注展開性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后,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是確定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9]。目前,教師團隊對新聞編輯學課程目標的設定如下:
課程目標1(知識):掌握新聞編輯相關概念和原理,掌握媒介定位、編輯思想、新聞策劃等相關概念與內容,掌握新聞編輯工作流程及各個節點相關的概念和內容。運用新聞編輯學基本理論與知識,從宏觀上能夠為新聞媒體定位,從中觀上能夠策劃組織新聞報道活動,從微觀上能夠具備選稿、改稿、制作新聞標題、組稿、組版等業務能力。
課程目標2(技能):掌握實際運用電腦和軟件,編排出版、組織策劃報紙、公眾號等新聞產品的能力。
課程目標3(規范):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操守、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適應社會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具有人文精神、自然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新聞與信息傳播實踐中理解并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社會責任。
以上課程目標在知識的基礎上,擴展到了能力范疇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范疇,具備生成性特征。
(二)課程內容:堅持創生取向
新聞編輯學課程選用的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新聞編輯》[10]。在基本沿用標準教材內容框架的同時,教師團隊注重對課程生成性內容的捕捉和運用。例如在新聞生產方式的相關章節,教師團隊不僅介紹了傳統新聞機構的新聞生成流程,而且把“中央廚房”等“融媒”新聞生產方式作為重點案例,并組織學生隨堂討論“報紙消亡”“人機協作”“元宇宙”等與新聞編輯息息相關的研究性話題。實踐證明,這種討論很好地激發了師生的認知興趣。
在教授微觀編輯業務過程中,教師團隊也注意及時發現和挖掘生成性內容。例如,筆者在講述“新聞標題制作”章節時,恰好某新媒體發布了一則新聞——《潘建偉,主動辭去這一職務》[11]。這個標題在當時被業界有些編輯戲謔地稱為“隱藏式標題”。筆者認為它的擬定更多體現了平臺媒體的商業邏輯,而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強調提示、評價功能的傳統新聞標題制作存在沖突。在講課前,筆者首先提出了這個案例,引發學生爭論。部分學生認為這種所謂微信標題的“流行”寫法,只有“玩梗”,沒有規律,不值得總結;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傳統新聞標題需要變革。有了這個“引子”,筆者再講述課程內容,就明顯感覺到了課堂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思考氛圍。有學生在課程小結中提出,通過學習專業視野中的新聞標題擬定原則,很有收獲,并開始思考和評價當前各媒體尤其是平臺媒體上的新聞標題,試著分析哪些是富有傳播力和生命力的好題、哪些是“病題”。
(三)課程實施:構建師生對話合作的新課堂
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團隊比較重視富有啟發意義的突發性、生成性內容,強調教師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促成師生合作、對話。
1.“任務驅動式”學習小組
學期初,教師發布學期任務,并由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各小組根據課程進度逐步開展活動,并在學期末就活動質量和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學期任務具有可選擇性,既可以選擇“模擬創建一份報紙”,也可以選擇“分析新聞名專欄的編輯方針”,或“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等等。這些任務涵蓋課程的大部分知識點和能力培養要求,涉及宏觀新聞編輯思想和微觀新聞編輯技能,既需要小組成員進行整體策劃和構想,又需要小組成員去實踐、自己動手制作新聞。同時,依托學院實驗室設施和相關實驗性課程資源,教師團隊可以確保學習小組完成媒介產品的制作。
學習小組這種形式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歡迎。學生在進行課程反饋時,較多提到小組成員“并肩作戰”的各種細節,如疫情期間,有的小組為了在實驗室完成報紙設計,成為全院最后回家的少數人員;為了研究某APP的編輯流程,有的小組尋求“外援”,聯系正在該媒體實習的師姐并得到了第一手資料;等等。
2.翻轉課堂
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TED演講中介紹了一種利用視頻進行遠程開放式微課教育的“可汗學院”授課實踐,并稱之為“翻轉課堂”[12]。
新聞編輯學課程借用了翻轉課堂的形式,在學期最后兩次課組織任務小組進行驗收報告。在這兩次課上,學習小組選出代表,站上講臺演講,就本組的主題活動和任務完成情況向全班匯報,以PPT等形式展示成果,然后接受教師和同學的多方點評、提問,并當堂給出相應解答和討論。由此,課程的預設性內容和結構性知識,在翻轉課堂上轉化為學生演講時的理論或現實依據,轉化成師生、生生對話中的精彩質詢和議題。
教師團隊還曾嘗試邀請業界資深編輯和學院年輕教師共同參與,從而使當堂討論更具現實針對性。
3.重視授課過程中有意義的突現事件
在講授“修改稿件”章節時,筆者在課上隨機進行了小測試。其中有一道修改字句的測試題,題面是“請指出并修正下列新聞媒體上短語或句子的錯誤:‘中港’‘中臺’合資”。這個小題目引發了部分學生的爭議。一名學生當堂提出:“合資情況的確存在,乍看這個提法沒有不妥。”筆者給出的回答是:“應該關注的不是合資形式,而是‘中港’‘中臺’的提法存在很大問題。”但這名提出質疑的學生當時并未被說服。課間休息時,有學生提醒筆者看一下班級微信群。筆者進群后發現好幾名學生已從不同角度搜集了一些資料,如《新華社公布新增57個禁用詞》[13],還標注了其中的閱讀重點,“不得將香港、澳門與中國并列提及,如‘中港’‘中澳’等。不宜將內地與香港、澳門簡稱為‘內港’‘內澳’,可以使用‘內地與香港(澳門),或者‘京港(澳)’等。”“臺灣的對應稱呼是‘大陸’”“不得將港資、澳資企業劃入外國企業,在表述時少用‘視同外資’,多用‘參照外資’”。在課程群里,學生們延續了課上討論,對當時沒有完全闡述清楚的問題進行了更為細致和全面的補充。后來,課上提問的學生也在群里承認了自己的思維誤區,尤其深刻反思了自己模擬新聞編輯時政治敏銳性不足的問題。
筆者以為,類似這樣的課堂突現事件,應該受到教師的重視和及時解疑。以此為契機,教師順勢而為,學生積極參與,對于實現課程生成性的目標來說意義非凡。
(四)課程考核:過程性
課程的生成性呼喚課程考核方式的變革。以往趨于靜態、格式化的考試手段相對比較單一,不利于對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評價,也無法完全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
新聞編輯學課程改革了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突出學教并重,把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結合起來,力求多元化,力求以考促教、以考促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滿足學生提升自我和提升專業能力的雙重需求。
具體來說,新聞編輯學課程考核方式涵蓋課后作業、大作業、隨堂測試、期末考核等多種形式。例如2023學年的課程考核及所占成績比例如下:
課后作業、隨堂測試、課堂表現成績、課程小結共占50%,主要考核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復習、理解和掌握程度。期末小組成果展示(及小組學期活動表現)占50%,考核學生整個學期的課程學習效果。
(五)課程資源:系統化
課程資源是非常寶貴的課程建設項目,有沒有豐富多樣可生成的課程資源,是決定一門課程優秀與否、受歡迎與否的前提條件。
1.理論課與實驗課緊密結合
為與新聞編輯學課程相配合,筆者所在的學院在同一學期安排了報紙和新媒體制作方面的實驗課程。學生可以在實驗室編排報紙和制作新媒體產品。這本身就擴展了教學資源,也激發了學生對新聞編輯學理論課的興趣和熱情。
筆者在開課之初對學生進行小范圍調查,大多數學生認為在實驗課程進行到制作新聞產品之前,有必要先學習理論性課程。應學生要求,筆者調整了本課程的講授順序,以配合實驗課的進度。還有的學生希望在本課程中留出專門時間,由教師針對學生已完成的實驗課作品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糾錯,這個要求后來在翻轉課堂上部分實現了。
從效果來看,在兩門課程的相互合作下,學生們不僅對新聞編輯相關理論更感興趣,更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積極參與隨堂討論,而且完成的一些新聞產品更加成熟、耐看。
2.應用型新聞學課程的資源整合
當前的媒介生態要求教師團隊在教學中樹立一種打通采寫編評之間的界限,建立以經典新聞文本為中心的新型的業務教學思路[14]。
教師團隊應該意識到新聞編輯學課程是整個新聞學課程體系中的一環,由此擴展自己的教學視野,發掘更多的教學資源。
新聞業務課程比較考驗教師的教學案例的積累。案例不僅要追求鮮活,還應與教學內容契合,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認知和思考。筆者認為,對一些含金量高的經典案例,教師可以深度開發,對其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解讀,并爭取在采、寫、編課程中實現一體化的充分運用。
另外,學院在構建新聞業務課程課外實踐體系方面比較有特色。除了各門課程零星進行的實踐以外,由院系牽頭,每一學年都會集中組織一次以高年級學生為主體的新聞實訓課。在實訓過程中,學生以班為單位,走出校園,深入本省許多縣、鄉、村,開展社會實地調研和新聞采寫編系列活動。而包括新聞編輯學在內的課程,也充分利用這次實踐機會,給學生出選題、提要求,以此為抓手,實現了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
(一)課程的生成性與預設性并非相互排斥
在新聞編輯學課改實施過程中,筆者深刻地認識到,盡管課程生成性是相對于課程預設性而言的,但兩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學生從預設性課堂中系統學習到的知識,能夠為課程生成性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師生在課程生成性過程中被調動起積極性,激發了創造性,獲得了自主性,以對話、合作等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共同面對媒體變局和新聞編輯業務當下的問題,并嘗試解決。這無疑是一種更加深刻而全面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模式。并且,師生往往需要在生成性內容和預設性內容中多次“往返”,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總之,如果想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生成性,教師就不能放棄課程的預設性。教師應該明確,錘煉扎實的知識功底、摸索有效的知識傳播方式、具備明確的教學計劃和可行的教學步驟,這些基本功始終是必備的。
(二)學生的主體性功能發揮需要教師耐心引導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提出了“三喻文化”理論[15],當代教育受到“后喻文化”的影響,強調課程的生成性,這正是應對這種文化沖擊的一種策略。不過,筆者在課改過程中發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能以“后喻文化”取代“前喻文化”。
教師和學生是生成性課程的價值主體,生成性課程應滿足師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實現知識、能力、價值觀交織的多層次課程目標。師生之間的關系,相對于傳統課程而言,更具有平等、對話、合作的意味。教師要轉變觀念,適應課程中新的角色,同樣,學生也要適應。
在教改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學生存在適應不良的現象。例如,有學生對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點無所適從,有學生不敢、不愿在課堂上爭論和質疑,還有的學生出于種種原因,對小組合作提不起興趣,有畏難或投機取巧的表現,等等。
要解決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還是要體現教師的主體性,增強教師的思維力、引導力、應變力。在課程實踐中,教師要時時反躬自省,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身先士卒,既是學生的同路者,也要做學生的領路人。
(三)相關線上課程建設有待實施
由于種種原因,新聞編輯學課程尚未進行線上線下混合課建設,這對課程生成性的實現有很大影響。因此,新聞編輯學課改的下一步就是開展線上教學,教師團隊繼續努力。
基于當前媒介變革的邏輯,筆者和教師團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五個方面,進行了新聞編輯學生成性課程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份課改的成果,有助于提升課程品質,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有助于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智媒環境,盡快成長為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際新聞界》新聞學年度綜述課題組. 2022年中國新聞學研究[J].國際新界,2022(1):11-12.
[2] 楊程茜.新媒體時代高校新聞編輯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新聞知識,2019(4)MKhEw0wivo5OvkJOwss0Cg==:53-55.
[3] 梁曉鳳.“教育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新聞編輯學》教改初探[J].西部學刊,2018(2):70-72.
[4] 胡楠.為融媒時代培養下一代新聞編輯:解決“新數字鴻溝”引發的教學挑戰[J].中國報業,2022(3):116-117.
[5] 謝慶立.把“模擬融合媒體”引入課堂:以北外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新聞戰線,2016(5):105-108.
[6] 錢聰.智慧課堂中微課教學模式設計和應用研究:以新聞編輯學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73-374.
[7] 方艷.“活動-角色”結合型教育流程管理模式探析:以“新聞編輯”課程教學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4):92-95.
[8] 趙文平.生成性課程價值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9-10.
[9] 秦媛.中美“慕課”《新聞編輯學》教學模式比較研究:以中國大學MOOC和美國Coursera平臺為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5):93-95.
[10] 蔡雯,許正林,甘險峰.新聞編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24.
[11] 方舢.潘建偉,主動辭去這一職務[EB/OL].大皖新聞,(2023-12-15)[2024-02-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85315 19160339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