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新媒體飛速發展,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工作學習及娛樂休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同時給高校德育帶來了新的生機。作為“Z世代”的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對網絡更為了解,伴隨新媒體的發展而成長。網絡信息對于大學生德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說,將新媒體矩陣引入當代大學生德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更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促進大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的必要。通過對各類新媒體功能進行充分了解和評估,致力于構建一個有規律、有層次、有個性的矩陣,該矩陣能夠提升高校德育水平,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基于此,文章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建設。通過精心設計和實施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采取有效的內容管理策略,不僅可以為新媒體矩陣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也能夠讓大學生在新媒體矩陣的影響下提升自身水平。文章通過吉林省各高校新媒體平臺德育實踐,分析高校在構建德育新媒體矩陣中存在的意識、理論和實踐等問題,提出高校在德育新媒體矩陣中構建管理機制、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創新;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14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吉林省高教學會項目“新媒體矩陣架構對高校德育的創新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022D51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在信息急速擴散和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這一重要論述詮釋了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與網絡媒體有機結合,精準鎖定受眾,切實將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
高校德育要想更好地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將新媒體視為大學生德育的有效載體,通過有序、有計劃的融入,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強化資源整合與信息載體的矩陣建設。促使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去粗取精,取長補短,打造現代化媒體矩陣,從而提高高校德育水平,進而更好地服務大學生課堂教學和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
盡管高校有眾多新媒體平臺可供選擇,尤其是微信公眾號運用廣泛,但其在德育中的運用顯得有些狹隘[1]。當前,一些高校擁有多個新媒體賬號,這為大學生德育提供了廣泛的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將不同平臺集于一身。然而,這種豐富性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
(一)平臺單一,傳播分散
微信是目前高校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部分高校甚至是唯一手段,由于平臺單一,因此受眾面小,不利于傳播。
由于微信的便捷性,微信公眾號成為焦點,而其他平臺成為輔助,無法充分發揮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協同作用[2]。微信的便捷性也成為其他新媒體發展的阻礙,更導致大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增加,影響德育的成效。微信官方賬號過多和重復建設,降低了公信力和權威性[3],導致學生對官方信息的漠視。
同時,學生需要在多個新媒體平臺官方賬號之間來回切換,但各個平臺獨立運行,缺乏融合和統籌管理[4],不利于信息的傳播,無法達到集群效應,這給高校德育帶來了不利因素,進而影響德育效果。
(二)內容固化,缺乏聚合力
筆者通過對高校新媒體平臺展開調研,發現高校對新媒體基礎設備的操作較為熟悉,并能夠采用多種形式發布內容。技術十分嫻熟,但內容整合度不高。大學生德育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呈現較少,高校很少在新媒體平臺設置相應的專刊。
在微信公眾號中,雖然有眾多欄目涵蓋各個方面,但致力于德育的欄目相對匱乏,或缺乏聚合力[5],效果不夠顯著。
同時,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的內容缺乏新意,部分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報道多為領導調研、會議、取得的成就等,閱讀者很難身臨其境,無法引起共鳴[6]。微信公眾號原創文章很少,大部分文章均為轉發,主題不夠新穎,缺乏特色。
(三)形式刻板,效果不佳
新媒體已經成為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再只是一個宣傳工具,而是學校傳遞和管理信息的重要手段[7]。
觀察吉林省多所高校新媒體平臺使用情況發現,大多數高校只是簡單將新媒體平臺運用于教學、宣傳等方面,并未很好地發揮其作用。部分高校未能真正了解大學生們的需求,對于新媒體平臺上的一些教學資源的認識不夠深刻[8]。
也有一些高校希望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德育工作,但疏于管理及運營,沒有及時更新信息,長此以往,學生就不再關注。
(一)新媒體矩陣建設意識淡薄
高校要明確新媒體矩陣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新媒體矩陣是指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種新媒體平臺,構建的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傳播和互動體系。
通過新媒體矩陣,可以有效拓寬德育工作的覆蓋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加便捷地向學生傳遞德育理念,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一些高校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對新媒體矩陣的概念、功能和應用方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對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不足,沒有將新媒體矩陣建設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布局中,將新媒體僅僅視為一種傳播工具,導致新媒體矩陣建設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可持續性,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9]。
(二)新媒體矩陣建設理論體系不完善
新媒體矩陣建設離不開理論指導。目前,關于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建設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這使得高校在建設新媒體矩陣時,往往缺乏明確的指導原則和實施策略,難以形成科學、有效的建設方案[10]。
高校要想進一步加強德育新媒體矩陣建設,需要其他多學科的理論支持。然而,部分高校雖然嘗試構建新媒體矩陣建設的理論體系,但往往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理論過于抽象或過于理想化,難以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或者實踐過于隨意或缺乏規劃,難以體現理論的價值和意義,理論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11]。
新媒體矩陣雖然在商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凸顯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領域,新媒體矩陣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仍有很大的進步和提升空間。
(三)新媒體矩陣建設實踐運用能力弱
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矩陣需要實際操作經驗和技能,而許多高校德育工作者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和應用有限,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和技能,往往只是簡單地將新媒體平臺作為信息發布工具,而忽視了挖掘和利用其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
新媒體矩陣建設需要不斷創新,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德育工作環境和需求。然而,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難以提出新的建設思路和方法,導致新媒體矩陣建設陷入僵化和停滯。
此外,新媒體矩陣建設需要多個部門和人員的協作和配合。然而,一些高校在新媒體矩陣建設過程中存在團隊協作不暢、溝通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能力,才能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一)建立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管理機制
在構建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管理機制時,首先要聚焦于矩陣的技術和管理,這是新媒體矩陣建設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大學生德育工作發展與創新的內生動力。通過精心設計和實施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采取有效的內容管理策略,可以為新媒體矩陣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12]。
其次,對新媒體矩陣的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建立內容管理機制,包括設立內容審核團隊、制定詳細的內容發布規范等,確保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符合相關法規和學校的價值觀。通過有效管理內容,可以提升矩陣的影響力,同時防范潛在的風險。
再次,建立系統的新媒體矩陣激勵機制,通過設立激勵措施,如獎勵制度、榮譽認定等,可以激發相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推動新媒體矩陣持續發展和創新。
最后,為防患于未然,要建立全面的監管和反饋機制[13]。
(二)健全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保障機制
建立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保障機制,需要思想、物質、人力、信息等多方面的保障,以確保矩陣健康、有效運行。
首先,思想是最有力的保障。要提升相關工作者的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使其深刻理解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這有助于相關工作者更好地執行建設新媒體矩陣的任務[14]。
其次,物質保障是矩陣建設的重中之重,矩陣建設離不開足夠的資金支持,也離不開技術支撐。這些方面的充足保障直接關系到新媒體平臺的順利運行。人力保障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毛澤東曾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因此,要想進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保障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新媒體運營隊伍,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德育水平,完善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保障機制尤為必要。
(三)創建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確保德育順利進行的基礎。
首先,要建立新媒體矩陣思想信息的獲取與分析機制,這是開展德育的首要環節。通過有效收集和深入分析信息,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為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決策與實施機制是建設新媒體矩陣的關鍵。在獲取并分析相關信息后,要建立相應的決策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決策。在實施階段,要將決策有效地付諸實踐,在新媒體平臺上充分開展德育。
最后,反饋與評估機制是確保新媒體矩陣方案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在方案實施之后,要及時收集反饋信息,評估方案的執行情況,并發現其中的優勢和不足[15]。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德育新媒體使用現狀,發現其在意識、理論和實踐層面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剖析了在新媒體時代有效運用新媒體平臺促進大學生德育創新與實踐策略,提出建立管理機制、健全保障機制和創建運行機制等路徑。
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工作應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創新。希望本文提出的路徑能夠為高校德育新媒體矩陣的創新與實踐提供有益參考,推動高校德育工作不斷邁向新的高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藝.高校全媒體矩陣發揮德育功能的路徑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0(Z1):60-63.
[2] 張楠.基于融媒體矩陣的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1(52):9-12.
[3] 朱殿冰,董瑩麗.基于易班平臺的網絡思政教育創新[J].中國冶金教育,2023(6):80-82.
[4] 郭歲.新媒體時代“微思政”模式思考[J].中國報業,2023(22):86-87.
[5] 王雅.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SWOT探析[J].時代報告,2023(3):136-139.
[6] 莊雷.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及案例研究[J].大學,2023(33):105-108.
[7] 丁佩.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中國報業,2023(22):160-161.
[8] 王萌.視聽思政: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23(20):120-122.
[9] 黃小梅.新媒體發展對大學生思政教育作用的調查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6):109-111.
[10] 華婧雅.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與創新[J].才智,2023(27):151-154.
[11] 王蓉.全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創新[J].人生與伴侶,2023(46):85-87.
[12] 王藝蓉.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模式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4):183-185.
[13] 劉慶玲.新媒體時代思政混合教學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206-208.
[14] 段月月,周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的現實挑戰和優化路徑[J].天津電大學報,2023,27(2):6-11.
[15] 周瑩.基于新媒體手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2):202-204.
作者簡介 盧超逸,助教,研究方向:影視教育、紀錄片、新媒體。任婉萩,助教,研究方向:電影學、微影像創作、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