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全面完成從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型。這不僅標志著出版行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也預示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面對外部政策支撐缺失、內部機制體制不健全、市場適應能力不足、優秀人才匱乏等多方面挑戰,中小型出版社必須背水一戰。
文章首先分析出版社轉企改制后的行業現狀,指出中小型出版社面臨的一系列發展困境;然后深入剖析中小型出版社陷入困境的原因;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突破困境的路徑建議,即建立個性化的分類考核機制。文章認為,中小型出版社要想突破困境,必須從內、外兩方面著手,找準發力點,深入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發揮最大價值。而建立個性化的分類考核機制,能夠有效催發出版社的內生動力,實現優勢資源的有效轉化和員工價值的最大化,幫助其突破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小型出版社;轉企改制;發展困境;分類考核機制;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0-0220-03
自黨的十六大作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后,截至2010年底,在約占我國出版社總數三分之一的177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出版社中,除1家出版社停辦退出,其余176家都已換了“企業身份證”。全國所有經營性出版社全部完成轉企改制,真正意義上成為市場主體,中國出版業正式“下海”。
經過十余年發展,出版業呈現出不同于轉企改制前的發展態勢。
大型出版集團應運而生。大型出版集團改制后依托機制體制的創新、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良好的經營理念、優質的行業資源、時代發展的紅利,不僅保住了出版界的龍頭地位,而且實現了多產業的融合發展。有些大型出版企業晉升為股份公司,成為出版領域的代表企業,如中國出版、山東出版、時代出版等。
民營出版企業異軍突起。民營出版企業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在政策層面,國家逐步放開民營出版,為其崛起提供了機會。讀客文化、果麥文化、磨鐵文化、新經典文化等均是民營出版企業的典型代表。它們在出版社整體轉企改制的陣痛期里率先發力,快速適應市場,抓住政策紅利,一舉做強做大。開卷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民營出版企業策劃的大眾圖書銷售碼洋占圖書市場總銷售碼洋的23.8%[1]。
中小型出版社發展遇阻。中小型出版社發行圖書多依靠行政性指令,購買者與讀者不完全一致,因而與讀者關聯不緊密。并且,其在專業領域未進行深耕,圖書選題覆蓋面也十分有限,市場圖書并非其發行重點。轉企改制后,隨著主管部門與出版社行政關系的剝離,加之缺乏快速適應市場的能力,導致陷入發展困境[2]。
第一,無法適應角色轉換。盡管在形式上完成了轉企改制,但眾多中小型出版社仍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身份。對內,在運營和管理上仍沿用事業單位的管理和運行機制。雖然對內控制度進行了調整,但執行時不能落地,制度成為一紙空文[3]。對外,銷售策略調整不及時、不到位,對待競爭對手的“出招”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資源競爭能力弱。對于圖書出版而言,無論什么時代,都以“內容為王”,作者資源始終是出版社的生命線,是出版社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基石。然而,與資金雄厚、品牌響亮的大型出版集團和靈活多變的民營出版企業相比,中小型出版社在吸引和留住優質作者方面力不從心[4]。
第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問題。文化企業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然而當前,許多中小型出版社的改革還沒有到位,兩個效益相統一的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現象時有出現。
第四,數字化轉型挑戰。對于中小型出版社來說,數字化轉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高昂的成本、較高的技術門檻、人才的缺失、商業模式不明朗……都是中小型出版社數字化道路上面臨的難題[5]。
第五,品牌定位模糊。品牌定位模糊導致中小型出版社難以吸引穩定的讀者群體和合作伙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獲得優質資源和合作機會[6]。這也是導致其資源競爭能力弱的重要原因。
當前,中小型出版社面臨發展困境,無外乎內、外兩種原因。
(一)內因
1.體制機制束縛
如前文所述,雖然中小型出版社已經完成了轉企改制,但在實際運營中,一些舊的體制機制問題仍然存在。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水平相對較低。決策機制不夠靈活、激勵機制不夠完善、人才流動不夠暢通等,與企業性質不相適配,這大大限制了中小型出版社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動力,使其難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
2.人才隊伍建設困難
中小型出版社轉企改制后,普遍存在重當前目標利潤實現、輕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缺少耐心,甚至把進人當成增加成本的“包袱”[7]。
由于規模小、知名度低,中小型出版社在市場競爭中本就不占優勢,在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方面更顯困難。現實情況是,目前許多中小型出版社的員工平均年齡接近或超過40歲。人才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小型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
3.品牌建設滯后
在出版社云集的情況下,必須明確自身定位,以特色優勢謀求發展[8]。然而,中小型出版社對市場的敏感度較低,忽視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缺乏相應的營銷策略和渠道。由于品牌知名度較低,其難以在市場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進而導致讀者黏性弱。市場拓展能力的欠缺,極不利于中小型出版社的長期發展[9]。
(二)外因
1.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競爭異常激烈
隨著出版業的市場化程度加深,中小型出版社不僅要面臨大型出版集團和民營出版企業的競爭,還要應對來自數字出版和網絡媒體等新興業態的沖擊[10]。前者依靠政策性扶持,能夠拿到最優作者的內容資源;后者借助先進的新興技術豐富讀者的閱讀方式,提升其閱讀體驗感,因而深受讀者喜愛。無論是拼內容還是拼形式,中小型出版社均不占優勢,市場競爭的加劇導致其在爭奪市場份額、吸引讀者和作者資源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
2.資金和資源短缺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和體制機制束縛,許多中小型出版社在資金和資源方面捉襟見肘。資金和資源短缺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內容創新、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
3.法律法規執行不到位
中小型出版社大多依托原有的行業優勢,建立起少數幾種長銷的支柱性圖書,銷售碼洋往往能占到出版社總銷售碼洋的一半以上。然而,在一些地區,由于法律法規執行得不夠嚴格或存在漏洞,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大量盜版書籍侵害中小型出版社的利益,維權之路又異常艱難,嚴重影響了中小型出版社的運營和發展[11]。
2018年底,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關于出版社社會效益的考核有了可執行的標準。如何推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成為出版社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相比大型出版集團,中小型出版社管理者要面對的問題更為棘手。在經濟效益的產出方面,中小型出版社本就不具優勢。
一方面,大型出版集團掌握更多行業資源,更容易獲得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涌入出版行業,搶占資源,憑借機制體制的靈活性,形成一股強大的“搶灘之勢”,這讓生存環境本就艱難的中小型出版社不寒而栗。經濟效益不佳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缺少人才,導致中小型出版社在社會效益方面同樣捉襟見肘。
要想突破發展困境,中小型出版社需從內、外兩方面著手,找準發力點。要深入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其發揮最大作用[12]。筆者認為,建立個性化的分類考核機制,不失為突破困境的好策略。
建立個性化的分類考核機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員工的優點和不足,為其晉升、獎懲等提供科學依據。分類考核機制在具體操作層面更加細化,精確到每個部門、每名員工,如編輯部以考核其出版的圖書質量、數量為主,以圖書銷售碼洋為輔;營銷部以考核其圖書銷售碼洋的增長量為主,以圖書營銷方式的創新性為輔,等等。結合績效分配,制訂不同的考核標準和合理的激勵機制,能夠有效激活部門活力[13]。從長遠角度看,分類考核機制將通過多元價值分配,倒逼中小型出版社實現經營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將深化價值管理,實現價值獲取,為中小型出版社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來說,建立個性化的分類考核機制,優勢在于——
第一,符合中小型出版社的經營特點。不同的出版社在經營類別、專業領域、市場規模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如前文所述,大多數中小型出版社往往有1~2個“拳頭產品”,資源相對集中。若各部門考核標準、方式方法完全相同,很容易出現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建立分類考核機制,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從而更準確地評估出版社的經營績效和發展潛力。
第二,有助于提升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觀性。由于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在各個方面存在差異,采用統一的考核標準難以體現各部門的真實績效。通過分類考核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一刀切”,使考核結果更加公正、客觀。同時,能讓敢于打破舊有模式的部門更有動力。
第三,有助于中小型出版社制訂更精準的發展策略。通過對不同部門的考核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部門的優勢和不足,為制訂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提供支持。
出版社的發展成果最終通過市場來檢驗,即讀者是否喜愛并愿意購買出版物。這也是所有出版社發展的目標。中小型出版社要想突破發展困境,必須找到發展的“良方”,不能盲目跟風。向頭部出版企業學習是必要的,但也應保持理性,根據實際情況判別“外來的經驗”是否適合自己這塊土壤。很多中小型出版社改制前都是以專業性、特色性的圖書為主要落腳點,改制后受數字出版的沖擊,盲目啟動一些數字項目,卻因缺乏這方面的人才而受阻。因此需深刻認識到,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數字出版,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只有加大編輯力量,提高選題質量,深耕內容,才能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馮奕瑩.民營出版商上市潮[EB/OL].《財經》雜志,[2024-04-27]. https://www.mycaijing.com/article/detail/443968.
[2] 萬士才.新時代中小型高校出版社發展現狀及優化路徑研究[J].大學,2024(4):34-37.
[3] 汪曉軍.從練好內功到推進改制:試談中央級中小型出版社的“十三五”工作[J].科技與出版,2017(2):39-42.
[4] 陸銀道.試論改制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型專業出版社發展之路[J].現代出版,2010(9):22-24.
[5] 周百義.中小出版社數字出版的困境與對策[J].出版科學,2007(5):13-16.
[6] 段曉靜.中小型出版社如何在改制中浴火重生[J].出版廣角,2013(6):72-73.
[7] 韓敏.出版社人才建設問題及策略思考[J].出版與印刷,2019(3):63-67.
[8] 趙常信.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校出版社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研究[J].科技與傳播,2020(11):40-42.
[9] 喬麗.關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發展的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7(11):29-31.
[10] 李鴿翎,池仁勇.中小出版企業轉型升級路徑與特征:基于“新三板”企業的分析[J].中國出版,2018(22):33-36.
[11] 羅向京,劉睿.“十三五”時期出版業繁榮發展政策與法治保障綜述[J].科技與出版,2020(9):63-71.
[12] 孫保營.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人才隊伍建設困局及破解[J].中國出版,2020(16):46-50.
[13] 李密珍.中小型出版社數字化轉型困境與對策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3):176-178.
作者簡介 孫研,編輯,研究方向:圖書出版、出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