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運動發育遲緩患兒采用運動學分析法聯合前庭訓練對促進其康復的效果。方法:選擇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診的126例運動發育遲緩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將其進行編號,按照編號順序分組,對照組(63例)單純采取運動學分析法干預;觀察組(63例)采取運動學分析法聯合前庭訓練干預。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康復情況,同時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發育情況進行評測與對比。結果:兩組患兒干預前大運動、精細運動及發育情況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大運動、精細運動以及發育情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可在運動學分析法干預基礎上積極聯合前庭訓練,能夠增強其大運動與精細運動,促進生長發育,值得推廣。
【關鍵詞】前庭訓練;運動學分析法;運動發育遲緩;康復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vestibular training combined with kinematic analysi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motor development delay
SUN Zhaoli, LU Lei
Wuzhong People’s Hospital, Wuzhong, Ningxia 751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kinema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vestibular training on promoting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motor developmental delay.Methods:126 children with motor developmental dela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2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They were randomly numbered and grouped in order of numbering. The control group (63 cases) received simple kinematic analysis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63 cases) received kinema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vestibular training intervention.The rehabilitation status of major motor and fine moto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major motor,fine motor and developmental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major motor,fine motor and developmental statu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motor developmental delay,active combination of vestibular training based on kinematic analysis intervention can enhance their major motor and fine movements,promo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Vestibular training; Kinematic analysis method; Delayed motor development; Recovery
運動發育遲緩是幼兒神經功能障礙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也是最早可以發現的病癥之一,其可見于1周歲以內幼兒群體中[1]。患兒通常表現為運動能力差,運動活力較同齡幼兒相對較弱,并伴有明顯的知覺、智力、感知等功能遲緩,還會為其后續身體發展帶來嚴重影響[2]。針對該病癥需開展科學的康復治療,借助運動學分析方法,依照該階段幼兒身體發展的規律,再結合運動解剖學理論,重點實施前庭訓練,提升其專注度的同時,還可確保幼兒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運動協調能力等。將前庭訓練和運動學分析法結合在一起,可使康復訓練更具有針對性,也更符合患兒的實際需求,避免了常規康復訓練被動和盲目的缺陷[3]。本次研究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診的126例運動發育遲緩患兒,探討前庭訓練聯合運動學分析法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診的126例運動發育遲緩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將其進行編號,按照編號順序分組,隨機編號1~63號患兒歸入對照組,共63例,男童33例,女童30例,年齡6~9個月,平均年齡(7.94±0.21)個月,體重6~10kg,平均體重(8.14±1.03)kg;隨機編號64~126號患兒歸入觀察組,共63例,男童32例,女童31例,年齡6~9個月,平均年齡(7.91±0.22)個月,體重6.1~10.2kg,平均體重(8.09±1.02)kg。納入標準:(1)確診運動發育遲緩,符合《兒童智力障礙或全面發育遲緩病因診斷策略專家共識》[4]標準;(2)足月生產;(3)肌張力過低;(4)家長同意參與配合研究。排除標準:(1)骨骼畸形;(2)合并器質性疾病;(3)聽力異常;(4)中途退出研究。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統計學分析顯示無差異性(P>0.05)。研究取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案擬定時需參考運動學分析理念,對患兒的頭部控制、坐姿穩定性、爬行狀態、站立穩定性等給予評估,再根據實際情況重點針對薄弱環節實施康復訓練,單次訓練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
觀察組患者護理方案擬定時同樣需參考運動學分析,并聯合前庭康復訓練法,具體訓練內容如下:
1.2.1 Bobath球訓練
①仰臥位訓練。該康復需要配合Bobath球完成,實際操作時需協助患兒在球上取仰臥位,相關人員穩定其骨盆、腰部位置,并協助患兒彈動球體。待其適應運動后加入順時針、逆時針搖動訓練。②俯臥位訓練。協助患兒俯臥在球上,胸、腹部、大腿前側均需緊貼于球面,相關人員雙手握持其踝關節,采取前后反復推動球體的方式。待適應后可增加左右晃動和上下彈動動作。③坐位訓練。協助患兒坐于球上,要求保持上身正直,如無法正坐患兒則不開展該訓練。待其坐穩后相關人員雙手固定其髖關節或腰部,采取上下彈動球體的方式,待患兒適應后增加左右、前后搖動。所有訓練單次持續時間控制在8min左右,患兒出現疲勞或不耐煩情緒應立即暫停,每天開展1次康復訓練即可。
1.2.2秋千訓練
使用吊纜將正方形被褥懸掛在吊架上,將患兒坐于被褥中間,開始前后搖蕩,持續1min后更換為左右搖蕩,如此反復進行5min左右訓練。隨后將體位更換為仰臥位,再行前后、左右搖蕩,持續5min后對被褥進行順時針、逆時針旋轉運動,每個旋轉方向持續運動2min即可。
1.3 觀察指標
(1)大運動。利用Peabody大運動量表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大運動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內容涉及:反射、姿勢、移動項目,評分0~30分,評分越高,患兒大運動能力越佳。(2)精細運動。通過Peabody精細運動量表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精細運動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內容涉及:抓握、視覺-運動統合兩方面,同樣0~30分評定,評分與精細運動能力呈正相關。(3)發育情況。利用Gesell量表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發育情況進行評定,涉及內容含三方面,即語言、適應性、個人-社會行為,各個方面評分為百分制,評分越高,反映出患兒發育情況越佳,相反評分低則發育情況較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計學tlR81ipW2fVHa/rQ6pmEGg==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大運動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大運動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大運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數據所示。
2.2 兩組精細運動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精細運動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運動發育遲緩患兒精細運動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發育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發育情況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發育情況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5-6],運動發育遲緩患兒中較大比例具有前庭功能障礙的情況。前庭感覺又被稱為動作感覺,是人處于胚胎階段就應開始發育的神經功能之一,其能夠感覺到水平方向、角速度方向等運動所帶來的刺激,借由眼、脊髓系統完成神經信號的傳導,從而使軀體、肢體完成相應的協調運動,當感知空間發生改變后,也可通過前庭系統調整軀體姿態,平衡自身相對位置[7]。

因此,針對運動發育遲緩的患兒,不僅需要通過運動學分析法對其軀體運動狀態進行評估,還需重點開展前庭訓練,提高其對自身的控制能力、空間定位能力等。實際操作時可利用Bobath球、秋千等完成訓練,二者均是在固定體位下通過相對空間的快速改變,從而鍛煉患兒的前庭平衡功能,以達到促進運動發育的目的。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大運動評估中反射評分為(25.89±2.0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0.28±2.04)分,且姿勢與移動項目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干預后,對精細運動評估中,觀察組患兒抓握評分為(24.48±1.7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9.83±1.73)分,且視覺-運動統合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運動學分析法結合前庭訓練可同步提升患兒大運動、精細運動的成熟速度,此外對于語言、適應性、個人社會行為等發育情況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可在運動學分析法干預基礎上積極聯合前庭訓練,能夠增強其大運動與精細運動,促進生長發育,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呂楠,萬凱,李靖婕,等.前庭訓練結合運動學分析法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康復療效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21,13(5):395-398.
[2] 孫曉麗.感覺統合訓練在提高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兒童能力方面的應用及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73):348-349.
[3] 禹超南,呂楠,李東曉,等.前庭康復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22,14(6):468-472.
[4]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兒童神經疾病專業委員會.兒童智力障礙或全面發育遲緩病因診斷策略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8,56(11):806-810.
[5] 王敏囡,祖姆熱提·伊敏,帕如克·亞勒昆,等.家庭互動式閱讀對1~6歲語言發育遲緩患兒語言康復的作用[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3,21(1):69-71.
[6] 劉霞,羅明,王星珍.運動療法聯合早期認知語言康復對發育遲緩患兒運動和語言功能發育的影響[J].重慶醫學,2022,51(13):2242-2246.
[7] 陳文翔,沈瀅,張洪梅,等.兒童爬行促通訓練機器人對全面性發育遲緩兒童粗大運動及認知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 華西醫學,2022,37(11):1646-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