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急診創傷患者實行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的實踐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85例參與我院此次研究的急診創傷患者(收治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分組,依次為對照組(常規護理,n=40)與觀察組(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n=45)。干預后,對比兩組考核評分、創傷評估準確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護士理論考核與技能考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別顯著(P<0.05)。觀察組創傷評估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別顯著(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別顯著(P<0.05)。結論: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能夠降低急診創傷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提升護士的專業能力。
【關鍵詞】創傷評估;分級護理;急診創傷;護理效果;并發癥
Research on the nursing effect of graded nursing based on trauma assessment on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CHEN Xuejiao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17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mplementing graded nursing based on trauma assessment for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Methods:85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nursing,n=4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graded nursing based on trauma assessment,n=45)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After intervention,the assessment scores,accuracy of trauma assessment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scores of nurse theoretical assessments and skill assessm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accuracy of trauma assess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Graded nursing based on trauma assessmen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emergency trauma patients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nurses.
【Key Words】Trauma assessment; Graded care; Emergency trauma; Nursing effectiveness; Complications
創傷患者受外力作用影響,組織功能會出現障礙,若不及時進行救治,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 脅[1-2]。護理工作是急救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對患者救治效果起著關鍵作用。現代化急診體系不斷優化和完善,加之患者護理需求的不斷增加,傳統的護理模式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借助創傷評估,能夠從患者生理、解剖等情況對患者傷情進行綜合評估,便于醫師制定救治方案以及判斷預后[3-4]。基于創傷評估的分級護理是通過評估患者傷情并分級,從而針對性制定護理措施,避免了護理措施的籠統與盲目,使護理方案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我院試驗性實行基于創傷評估的分級護理模式,對其在急診創傷中應用價值進行論證。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85例參與我院此次研究的急診創傷患者(收治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分組,依次為對照組(常規護理,n=40)與觀察組(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n=45)。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17~80歲,平均年齡為(44.12±2.12)歲;交通事故21例,高空墜落11例,其余8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為18~81歲,平均年齡為(45.02±2.22)歲;交通事故24例,高空墜落13例,其余8例。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1)]。組間差異性檢驗得出,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不影響研究結果(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1)外力致傷患者;(2)年齡在16周歲以上;(3)傷后24 h內就診;(4)患者及其家屬清楚研究的有關內容以及細節,并積極配合。
排除標準
(1)心、肺、肝、腎存在嚴重疾病;(2)精神、視聽、視力、交流功能有損傷;(3)病情危重;(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模式實施護理,按常規流程實行急診分診,密切觀察患者體征、病情,遵照醫囑開通靜脈通道,幫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與醫師共同開展搶救、轉運工作。
觀察組開展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
(1)創傷評估。采用CRAMS(Circulation,R espiration,Abdomen,Motor,Speech)[5]評分系統對患者創傷情況進行評估,計分維度含C、R、A、M、S五個方面,分別代表循環(Circulation)、呼吸(Respiration)、胸腹(Abdomen)、運動(Motor)、語言(Speech),依據所得評分將5~7分、8~10分、11~14分依次評定為輕傷、中等傷、重傷,
(2)分級護理。輕傷患者開展三級護理,中等傷患者開展二級護理,重傷患者開展一級護理。同時依據護士層級進行人員調配,安排低年資護士(工作經驗≤3年)對輕傷患者進行護理,安排中年資護士(工作經驗4~5年)對中等傷患者進行護理,安排高年資護士(工作經驗>5年)對重傷患者進行護理。
(3)實施方案。①培訓和考核。組織資深的醫師、護理人員組建帶教考核小組,并統一開展培訓工作,包括創傷評估、分級護理、急救方法等,保障小組成員具備培訓、帶教能力。以工作經驗、能力水平為依據將急診護士進行分層,并安排帶教考核小組開展多形式培訓(評估理論培訓、操作演練、情景模擬等),培訓完成統一安排考核。總培訓時長為4周,每個護理人員需確保參與培訓的時間超過30課時。考核分數≥90分,判定為成績合格。②實施評估以及分級護理。綜合評估就診患者傷情:a.初步評估。對患者頸椎進行制動,維持氣道通暢,之后對患者呼吸系統、通氣功能進行檢查,控制出血后修復循環,再對患者神經功能、意識功能進行評估。b.重傷患者病情危急且嚴重,需按照一級護理進行干預。考慮此類患者臟器、性命遭受較大威脅,因此搶救期間需嚴格遵循精、準、穩,短時間內需恢復患者循環功能,維持患者呼吸,靜脈通路建立數量≥2條,并與醫師共同開展急救措施(抗休克、骨折復位固定、氣管插管、止血等)。采集患者血液標本,匹配血型,做好術前準備。密切觀察患者體征、血流動力學,做好患者轉運工作。c.中等傷患者損傷位置一般不會危及臟器,體征指標平穩,意識狀態良好,可按照二級護理進行干預。安排護理人員了解患者傷情,并進行止血和包扎,固定傷肢,密切觀察患者體征,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疏導患者心理狀態。d.輕傷患者主要為皮外傷或軟組織損傷,傷情較輕,可按照三級護理進行干預。護理人員可參照常規診療程序進行護理干預,對皮損處進行清創和消毒。
1.4 觀察指標
(1)/KZjkH3hExtgqiaxeeyLjg==考核成績。對兩組護理人員(各10名)依次進行考核,含理論、技能2大項,各項均實行百分制的計分標準。≥80分為合格。護理期間,兩組護理人員均無人員變動。(2)創傷評估準確率。記錄兩組患者的重傷、中等傷與輕傷評估情況,比較兩組的創傷評估準確率。(3)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發生壓瘡、感染、休克、水電解質失衡等并發癥的數量,并予以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士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理論考核與技能考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呈現較大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創傷評估準確率比較
觀察組創傷評估準確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呈現較大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呈現較大差異(P<0.05),見表3。

創傷是一類外界作用引起的損傷,常見原因包括機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等[6]。急診創傷患者病情發展快,存在較大的威脅,處理不及時可引起休克、臟器衰竭的情況,增加患者死亡風險[7-8]。常規的急診護理模式在流程上缺乏精細化,護理措施的開展過于籠統、盲目,缺乏規范性與針對性,護理效率不高,影響救治效果。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是一種層級護理模式,通過CRAMS評分系統對急診創傷患者的傷情進行評估,并按重傷、中等傷、輕傷進行層級劃分,調配能力合適的護理人員開展相應護理措施,優化人力調配,從而提升護理工作效率以及效果[9]。
我院對觀察組開展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結果得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呈現較大差異(P<0.05)。表明開展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能夠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分析認為,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模式,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在處理急診創傷患者的同時能夠及時評估患者傷情,并針對性建立靜脈通道,配合醫師開展其余診療工作,提升了急救工作的開展效率以及效果,繼而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0]。
我院研究得出,觀察組理論考核與技能考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別顯著(P<0.05)。觀察組創傷評估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別顯著(P<0.05)。表明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模式的開展,有利于護理人員專業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急診創傷患者開展以創傷評估為基礎的分級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創傷評估準確率以及護士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采納和推薦。
參考文獻
[1] 張瑜,王麗婷,虞嬌,等.分級團隊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嚴重創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23,39(4):682-685.
[2] 吳春易,孫各琴,劉賽平.CRAMS評分法在基層醫院多發性創傷患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護理研究,2023,32(15):181-183.
[3] 張棟梁,蘇星.120急救中運用CRAMS創傷評分對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的效果[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0, 43(6):114-116.
[4] 馬暉,蔣明富,李欣華,等.CRAMS評分在院前急救老年創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21, 43(6):568-570.
[5] 陳珍.CRAMS創傷評估對老年創傷患者院前急救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研究型醫院,2022,9(3):46-49.
[6] 黃琴,張瑜,張寶珍.院前急救評估分級模式在急性創傷病人轉運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21,7(16): 2231-2233.
[7] 謝偉芬,吳小花.基于急診危重度指數的改良預警評分急診護理在腦創傷患者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22,26(33):14-16.
[8] 鄭洋,陳聰,朱秀霞.基于休克指數指導的風險分級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17):2577-2581.
[9] 江婷.急診分級護理在急性創傷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21):3069-3070.
[10] 張樹傳.早期預警評分聯合CRAMS評分在多發性創傷急救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3,8(1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