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淺析公安院校關于無人機警務教學現狀痛點,并提出相關教學改進措施,構建培訓制度與體系,簡要設計課程方案。以警用無人機飛手的崗位勝任力模型結合“柯氏(Kirkpatrick)模式”四層次模型培訓評估方法作為驗證途徑,對教學結果進行系統性總結與衡量。借鑒訂單式教育需求模式,保障公安院校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培訓人才輸送到崗發揮效能。積極響應科技興警三年行動計劃,切實做到服務構建完善公安科技人才梯隊培育體系,形成科技興警協同工作格局,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平安中國建設的水平。
【關鍵詞】警用無人機|實戰化教學|崗位勝任力|柯氏模式
2023年2月,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安工作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公安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通知,部署推進科技興警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旨在完善公安科技人才梯隊培育體系,形成科技興警協同工作格局,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平安中國建設的水平。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型裝備融入了日常警務活動中,近幾年來無人機也成為了各級公安機關爭相引進的新型裝備,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是對公安高校警航培訓教學提出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因此公安院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和科研服務之優勢,加強警用無人機課程的建設和改革,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公安工作的引領支撐作用,培養警用無人機實戰化人才。
一、校內教學
(一)公安高校警航實戰化培訓教學價值功能
加強公安院校實戰化培訓,可促進公安院校教學教育發展,優化公安機關人才培養機制,有效提升各地公安隊伍的戰斗力。而開展警航實戰化培訓可作為突破口之一破解制約公安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性,推動公安高校實戰化教學改革持續健康發展。無人機快速反應能力實戰化應用可在數分鐘內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可以適應公安系統戰線長、任務廣、不同工作內容的需求[2]。公安院校可通過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促進警航“人機”一體化高度適配,實現教學成效順利接軌實戰化需求。
另外,警航教學培訓是集合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跨學科交叉領域,在完善警航培訓課程內容建設、實戰教學特征、飛行服務效能、警種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可以分析警航教學培訓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建設、培訓方式、教學范式、評價形式,進而構建與創新實戰化培訓理論體系,實現教學價值功能。
(二)現狀分析
從實戰效能來看,2024年2月5日,三亞市公安局通過“鐵騎+鐵翼”構建“空地一體、多位協同、拓寬視野、效能倍增”的警航發展格局,推動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檔升級[3]。2022年3月16日,溫嶺市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溫嶺特警無人機戰隊僅用30分鐘就從7.2平方公里封控區中發現并鎖定目標,精準實施空地聯動抓捕,點對點指引地面警力成功抓獲嫌疑人[4]。與原有技戰手段相結合,填補空地一體化空域執法短板,以更豐富的組合有效解決傳統警務合成執法困難、抓捕困難的問題。
從教學體系建設來看,無人機作為一種新型裝備,在使用中需要法律依據、氣象條件、維修維護等專業知識作為基礎[5]。而公安院校在警用無人機教學中,教材針對性不強,且各課程板塊融接度低,未形成溝通機制致使課程體系混亂。多數公安院校師資效用多為理論教學,實戰化培訓師資受場地有限,空域管制等因素影響難以校內開展。導致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延宕,教學計劃與實戰化教學契合程度低。
從警務無人機實戰化教學及人才應用現狀來看,主流無人機設備在教學過程中,零部件更換、電池損耗等問題導致持續保障支撐力不足。圍繞警務無人機實戰化教學培訓各板塊衍生新需求難以即時響應,警務無人機實戰化教學保障有待加強。部分經系統化、專業化培訓人員發揮效能占比低,未能符合規范化、標準化、一體化的公安人才戰略發展體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下的公安工作實際難以應對。
(三)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的必要性
無人機警務實戰化具有現實需要與未來需要兩方面客觀因素促使其發展。從現實需要來看,我國自然環境多樣,在警務活動中引入無人機設備可將傳統的地面開展警務偵查,可打破以往地形地貌復雜導致偵查受限、信息采集區域面龐大難以采集等問題。從未來需要來看,廣大基層民警滿負荷工作常態化,難以即時有效對新生犯罪模式清晰摸排作出響應。而有效利用無人機偵查與傳統技戰手段組合,可充分適應未來警務活動應用場景多態化,對各類案件及時監管,實時監控,作為現有警務模式的重要補充與新型支撐。無人機警務實戰化切實服務公安工作實際需要同時,也提出了我們能否建立長期有效的實戰化教學機制,持續性培養警務無人機實戰化人才的挑戰,需確保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與公安工作實際需要相符合。
二、培訓制度路徑與體系
(一)加強師資培訓與課程體系建設
結合公安工作實際需求與公安院校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發展,可與專業培訓機構達成合作,“定制化”開展公安院校教師無人機警務實戰化培訓。培訓目標要求參訓教師既要掌握無人機前沿理論知識,又要結合公安實際需求掌握應知應會的飛行技能。而后根據實際需要制定篩選機制,選拔應用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教師到基層一線參與實戰實踐。深化認識公安工作實際需要,構建人才培養機制,作為“中間緩沖點”精準對接教學與應用、理論與實戰,全面改進教學質量、更加貼近實戰需求,確保教有所用、即學即用[5]。
目前我國高校無人機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多為無人機設計制造人才,無人機應用人才占比極低[6]。而我們以實戰為出發點的公安院校開展無人機課程教學具有特殊性,人才培養定位應與實戰接軌,培養無人機警務實戰化人才,課程教學目標應充分結合實際開展實戰化教學,使學員掌握無人機警務駕駛各板塊知識。(如表1、表2)
(二)優化配置教學資源
警用無人機作為行業級無人駕駛航空器,單一教學部門難以全盤負責無人機日常管理、保養、教學保障等專項工作。為提高資源利用率,可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建立專門機構對無人機警務教學提供保障,該文建議以無人機實驗室作為公安院校校內無人機警務教學專門保障架構,實行統一管理,為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教研室初步建立搭建平臺提供硬件支撐。
無人機警務實驗室建設作為培養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仍普遍存在依賴企業、師生參與程度不足、利用率低、改造維護困難等缺點。建立無人機警務教學實驗室進而優化資源配置,要依托模擬飛行教室,基于“教、學、管、練、戰、考”一體化建設,實現智慧無人機教學、智慧自主飛行等一體化建設目標。
(三)建設無人機教學精品“特訓”“輪訓”基地
構建校局合作平臺,加大服務基層警務工作力度,建立探索多基地保障教學發展,積極建立學生畢業實習網絡。可借鑒訂單式教育需求模式,根據社會用人標準和崗位要求,發揮公安高校自身優勢,與地方公安機關協同合作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形成定向培養、合力育人的訂單式教育模式。
在全國建設警用無人機實戰培訓基地,譬如公安大學建有10余個警航基地。基地共建有利于立足各省市的人文特點、環境特點、警務特點,全方位擬定警航教學方案和研發課程,開展包含現場取證、應急救援、指揮賦能等有針對性的警用無人機實戰應用培訓等,同時根據教學特點深化合作建立教學精品“特訓”“輪訓”基地,充分發揮和利用雙方的資源與優勢,互聘專家教官,制定發展目標并不斷深化拓展,共享科研培訓成果,擴大培訓基地在警航領域影響力。學校可借助公安部門先進設備、技術實踐場景提升學生的實戰化操作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公安部門也可以借助學校的教學資源,定向培養所需綜合型人才。
三、教學結果系統性總結與衡量
借助警用無人機飛手的崗位勝任力模型結合柯克帕特里克四層次評估模型(由Kirkpatrick提出),作為驗證途徑,對教學結果進行系統性總結與衡量。(如圖1)
警用無人機飛手的崗位勝任力模型涵蓋了特性、中間和重塑三個階層,特性層次聚焦于個體的內在特質和素養,包括職業、個人和專業等,這些因素在塑造飛手的基本素質和行為傾向方面具有關鍵性作用。中間層次關注飛手在專業技能和知識領域的發展,涵蓋了安全飛行、空中協同、危機管理、空中偵查等方面的學習與掌握,進一步強化了飛手的操作能力和專業素養。而重塑層次則著眼于飛手在面對變革和挑戰時的適應性和應對能力,包括對新技術、新環境和新任務的快速學習與調整能力,以及個人職業發展和團隊合作的持續優化和調整。通過這一復雜層次結構,警用無人機飛手的崗位勝任力模型在深度評估飛手的能力和素養的同時,以期在應對復雜警務任務和推動職業發展方面提供深刻而全面指導和支持。
基于柯氏模型的培訓效果評估是指在培訓完成后,將培訓的效果采用一定的形式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表達出來。柯氏模型(由Kirkpatrick提出)在崗位勝任力模型基礎上,從反應評估、學習評估、行為評估、結果評估四個方面培訓成果進行系統的評估。[7]對學員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反應、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能力以及教學成果對組織和社會的影響進行全面深入地評估。這一系統性評估方法有助于全面理解警用無人機飛手教學效果的多維度表現,為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進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依據,以確保警用無人機飛手能夠勝任復雜的警務任務。(如圖2)
四、結語
本文創新性在于以無人機警務實戰化教學培訓作為突破口,破解制約公安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性,基于警用無人機飛手崗位勝任力結合“柯氏模式”對實戰化教學結果進行系統性總結與衡量,彌補實戰培訓成果檢驗不全面的短板弱項,形成公安院校無人機警務實戰化高質量教育教學體系。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張忠發,韓祥云.淺析警用無人機課程建設——以重慶警察學院為例[J].科技資訊.2020,18(28):124-126.
[2]李凱.警用無人機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33):152-153.
[3]三亞市人民政府.三亞這些崗位春節服務“不打烊”[EB/ OL].http://www.sanya.gov.cn/sanyasite/syyw/202402/4b3 40133716341faaffafc7cf9205d41.shtml,2024-02-08.
[4]中國警察網.變“移動天眼”為“智慧大腦”丨臺州推進警用無人機建設,打造“空地一體”全域防控體系[EB/OL].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70540725626068162wfr=s piderfor=pc,2023-07-05.
[5]張萌,高強,于潔等.關于公安院校開展警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教學的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8,18(04):77-79.
[6]Jiang Lingzhi.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of UAV develop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 Knowledge economy,2013(11):164.
[7]呂帥.警用無人機飛手的崗位勝任力模型構建及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22.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23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公安民警高質量實戰化培訓提升路徑與實踐——以警航培訓教學為例”(編號:2023jxyj05)】
(作者簡介:邢玉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進修部警務裝備應用培訓中心,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安教育培訓、無人機管控與警用無人機應用;羅子杰,貴州警察學院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學生,研究方向為無人機技術、網絡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