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區是推動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域。麗江民族互嵌式社區北門社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社區治理工作,深入推進民族團結“1+2+2+5”治理模式,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本文基于北門社區的治理實踐,從文化共融、社會參與、網格治理、宣傳教育方面總結成功經驗,提出可以通過培育社區公共文化、推進多元治理、發展社區經濟、深化法治建設協同推進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的治理。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互嵌式|社區治理|交往交流交融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1]2015年9月,總書記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提出要努力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2],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進一步提出要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關鍵環節,深入推進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已成為我國民族地區工作的重點。民族互嵌式社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雜居的生活空間,各民族群眾在秉持平等交往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物質交換和情感交流的空間載體[3]。多民族互嵌式社區除了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成員共同生活在一個社區的外在表現形式外,強調社區內各民族深入互動與交融的內在關系,扎實推進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工作,是促進各民族團結共融的重要途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豐富的歷史內涵,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與治理效能、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加強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社區中各民族交往日益頻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隨著各民族群眾跨區域流動加速,“原本由國家設定或隱喻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社會和文化的界線,不斷地被越來越頻繁的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通所穿越”[4],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強調各民族間的融合互動,社區內各族群眾在互動中相互了解、消除隔閡、增進友誼,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構建和諧的社區環境,有助于促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推動各民族之間多樣化交往、全方位交流、深層次交融,營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持續深化的社區環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利于優化社區服務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的治理工作,著眼民族地區實際,突出重點,充分反映各族群眾在文化、生活、風俗等方面的多元需求,通過創新公共服務機制,優化服務方式,增強社區服務的便利度和實效性,為各族群眾提供更有效、更多元化的社區服務,提升社區綜合服務水平,解決各族群眾實際困難,有利于推動社區的公共服務提質增效,讓社區服務更有溫度,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有利于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突出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社區各治理主體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破解社區治理難題,各民族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有效拉近各族群眾關系,使社區治理更加貼近群眾。另外,通過推進網格化治理,將民族事務納入網格管理,實現各族群眾服務管理網格化,同時細化網格體系,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普法宣傳教育、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將社區治理各項工作落實做細,讓群眾滿意度不斷增強,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形成基層治理新格局。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北門社區治理實踐
麗江市古城區大研街道北門社區位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北部,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隨著麗江古城旅游業的發展,來自不同地區的“新麗江人”來此買房落戶,社區聚集商鋪、客棧、企業、學校,居住著納西、漢、藏、白、回、彝、傈僳、普米8個民族的居民,此外,社區還有外國籍居民。社區下轄金虹、玄天、文廟、玉河、子云、水運、東岳7個居民小組,常住居民1012戶、人口3160人、流動人口1059人。北門社區各族群眾和諧共處,在文化、經濟、思想等方面共同繁榮,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社區于2020年8月榮獲云南省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近年來,北門社區立足“遺產+景區+社區”實際,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治理工作,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文化共融,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北門社區積極提升社區文化治理效能,整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優秀文化和本土文化,搭建各民族居民、商戶、游客廣泛參與、樂于參與的活動載體,增進社區鄰里感情,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一是將民族團結進步廣場、社區文化活動室打造成民族團結陣地,依托“福樂聚交融平臺”開展民族打跳、書畫、歌舞等文化活動。二是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節日為契機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同時舉辦納西族“三多節”、彝族“火把節”、回族“圣紀節”等民族共慶活動,節日期間各族群眾一起扎火把、做月餅、吃長街宴等,如2024年元宵節期間,社區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及“新麗江人”一起制作了100余盞花燈,花燈有民族團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石榴、花鳥蟲魚等繪畫主題和造型,社區各族群眾身穿民族服飾提燈夜游麗江古城,共度元宵佳節。
(二)社會參與,推動多元共治
北門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聯合共駐共建單位、社區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社區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和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居民自治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一是制定《北門社區居民自治章程》,搭建“仁和里議事平臺”“一家親暖心屋”,推動各族群眾共建共治共享。二是組建“團結花宣傳隊”、糾紛調處志愿服務隊、旅游志愿服務隊等志愿團隊,成立鄉賢理事會,以社區老年人、兒童、貧困居民等為重點服務對象,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協助社區居委會及下設機構做好自治工作。三是挖掘社區內各民族人才資源及服務居民資源,納入居民小組長或副組長中,部分選為民族調解員,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溝通與協調工作。
(三)網格治理,推進治理精細化
麗江大研街道劃分為7個大網格,北門社區為其中一個大網格,社區劃分成3個片區,3個片區共劃分出7個居民小組,社區中7個兩委委員每人掛鉤一個居民小組,形成“街道—社區—片區—小組”四級網格管理體系,北門社區做實網格管理,不斷推進社區治理精細化。一是按照定網格、定人員、定責任、包宣傳、包排查、包化解的責任制要求,細化網格管理員工作職責,依托云南省社會治理信息系統、智慧大研、微信群等服務管理平臺開展工作,社區網格按照重點戶、一般戶分層分類巡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二是“石榴籽聯絡員”深入了解各網格民族流動人口和外國人的基本情況,加強流動人口的就業指導、醫療服務、子女入學等服務。三是以打造宜居宜商環境為重點,立足網格中各族群眾實際需求,進行拓寬路面、新建居民活動中心、改造排污管、修建星級公廁等民生改造,切實把網格管理服務工作做實做細。
(四)宣傳教育,鑄牢社區共同體意識
北門社區持續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教育廣度,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將國家政策號召轉化為社區各民族群眾的內在意識。一是整合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場所和平臺,增加繪制2.03公里壁畫宣傳走廊,利用網絡、宣傳欄、橫幅等加強民族團結相關內容的建設。二是建立“共奮進教育平臺”,設立民族講堂、旅游學校、家長學校等工作站,開展民族政策解讀、民族團結教育宣傳活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聯合古城區方國瑜小學與上海新紀元學校,建設民族傳承教育示范基地,落實“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理念。四是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水平群眾的認知能力,利用線下、線上教育資源,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育活動“接地氣”,有吸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路徑探索
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應立足當地實際,充分發揮社區資源優勢,探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社區治理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深入推進。
(一)培育社區公共文化,共建精神家園
文化認同是互嵌式社區各族群眾文化交流與互鑒的精神紐帶,為滿足各族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應加強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激發各民族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一是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造有特色、有溫度的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優化社區各族群眾的文化體驗,不斷激發社區活力。二是開展靈活多樣的民族團結文化及教育活動,深入挖掘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為各族群眾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各族群眾在節日共慶中互相認識、深入交流、團結互助,營造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氛圍。通過推動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融,有形有感有效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建美好精神家園。
(二)推進多元治理,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
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應堅持黨建引領,促進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社區居民通力合作,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一是加強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建設,完善分類治理制度,健全服務機制,明確各治理主體的職責,提高多元治理的規范性,推動長效機制有力執行。二是充分調動社會多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育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社區各民族群眾參與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拓寬參與渠道,鼓勵公益性、慈善類、福利性等民間組織發展,以便整合各種資源,服務于社區。[5]同時加強對治理主體的指導和監督,創新治理模式,激發治理活力,提高多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使社區各族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得到滿足,實現管理及服務效能的最大化。
(三)發展社區經濟,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過程中,為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應在社區內積極發展集體經濟,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讓社區外來各民族群眾在社區能夠留得住,有發展。一是根據社區需求,推進多元增收,增加醫療、超市、養老、市場、食堂等服務,積極發展社區新的經濟業態,為有就業需求的群眾發布就業信息或提供就業崗位,另外,聚焦民族互嵌式社區自身資源優勢,培育民族特色產業,加快社區經濟發展。二是開展社區就業創業及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應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培養技能人才,拓寬就業渠道,助力社區各族群眾就業增收。
(四)深化法治建設,構筑平安和諧社區
社區法治建設是推動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的關鍵,樹立法治思維、深化法治建設,有效維護社區穩定至關重要。一是開展法律知識宣傳活動,基于社區實際,開展專業法律講座,發放法律宣傳教育手冊,做到法律知識宣傳到戶、糾紛調解到戶、依法維護到戶、思想幫扶到戶,提升社區各族群眾遇事找法的意識。二是社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站,定期邀請法律顧問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為社區各族群眾制定法律服務方案,參與人民調解工作。通過提升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為社區各族群眾營造安全穩定、團結和諧的生活環境。
四、結語
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不只是從單一的居住空間推動各民族互嵌,將各民族匯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各民族在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相互嵌入。在社區治理過程中,需要通過聯動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力量,建立社區共同體,開拓創新,以多元形式促進社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積極挖掘社區各族群眾的集體認同要素,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搭建各民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包容的橋梁。根據不同地域多民族互嵌式社區的特點提出精細化、特色化的治理路徑,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是需要繼續探索研究的問題。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 www.neac.gov.cn/seac/c100500/201405/1085610. shtml.2015-09-24.
[2]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提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5-10-01(1).
[3]楊耕,楊東越.廣西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民族共融目標研究[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23(1).
[4]麻國慶.民族研究的新時代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5]劉國強.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路徑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3).
【基金項目:2022年度麗江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課題項目“民族文化交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以麗江古城為例”(項目編號:LJMZ202223);資助信息:中共麗江市委統戰部、麗江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作者簡介:和潔靜,麗江旅游文化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民族地區公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