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防群治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治安防控模式,經過多年發展完善,已經成為內蒙古邊境地區開展治安防控的重要抓手,在維護邊境地區治安穩定、保障邊境地區人民安居樂業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本文將圍繞當前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開展的現狀和特點,結合做好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性、梳理總結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不足,并據此提出關于改進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的幾點思考,包括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加強正規化建設、完善保障機制、提高民警和轄區群眾對群防群治工作的認識等。進一步加強移民管理部門對群防群治力量的合理利用、移民管理部門與其他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以期在整體上提高群防群治工作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移民管理警察
“群防群治”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治安防控模式,經過多年發展完善,已經成為內蒙古邊境地區開展治安防控的重要抓手,在維護內蒙古邊境地區治安穩定、保障邊境地區人民幸福生活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向亞歐大陸的縱深挺進,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同時邊境地區的經濟吞吐量、大宗商品交易量、以及人流量都在急劇增加,給邊境地區的治安維穩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為群防群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新的發展階段移民管理部門如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運用好群防群治力量,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和長治久安、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穩中求進,成為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和嚴峻挑戰。
一、內蒙古邊境地區開展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群防群治工作是內蒙古邊境地區長期穩定的堅實基礎
基層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群眾是社會穩定的生力軍。群防群治在邊境管理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內蒙古邊境地區重要的戰略位置、復雜的斗爭形勢,也對新時期邊境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調研邊境管控和邊防部隊建設情況時強調,加強部隊全面建設,提高邊境防衛管控能力,努力鍛造衛國戍邊的鋼鐵長城。為內蒙古社會治安治理指明了方向。公安工作的性質和任務、內蒙古邊境地區的現實情況都決定了我們要想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就必須走群防群治道路,建立扎實穩固的社會綜合防治格局。
(二)群防群治力量是移民管理部門專業警務力量的有效補充
警力是有限的,民力則是無窮的,這一點在內蒙古邊境地區體現得更為明顯。內蒙古邊境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稟賦不足、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較長時間多為人跡罕至地區,人煙稀少。與地廣人稀的區位條件對應,受體制編制等條件制約,警力不足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隨著社會治安環境的變化,邊境地區各類不穩定因素增多,傳統犯罪、新型犯罪活動時有發生,移民管理部門承擔著越來越繁重的任務。而群防群治體系的先進性在于,它使得維護治安的人員組成和分布受到的制約更小,因而能夠為專業的警務力量提供充足的人員供給,也是構建邊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最廣泛的力量。利用得好,可以成為邊境地區戍邊維穩的生力軍,提高了警力和社會資源利用率,降低了防范成本,提高移民管理部門工作效率,很好地彌補了專業警務力量的不足。
(三)群防群治力量是移民管理部門情報搜集的重要來源
群防群治力量是構建邊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最廣泛的力量,也是移民管理部門獲取各類情報、搜集各類有效信息最及時、最直接的來源。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力量的構成具有多樣性,他們可能來自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領域和階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更多地接觸、發現和了解掌握邊境地區人員動向、邊境設施狀況以及邊境地區社會治安信息的機會。一些護邊員、治安聯防員、農牧民等在進行日常生產生活中,可以廣泛搜集情報,給移民管理部門提供有價值的情報信息,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邊境治安狀況、預防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例如邊境地區牧民放牧時發現可疑人員、農民勞作時所遇所見,及時反饋,都能成為移民管理部門所需的、有價值的情報。所以,有效利用群防群治力量,發揮其優勢,可以幫助移民管理部門充分整合各類社會信息,分析研判,成為有價值的情報,給我們在巡邊護邊、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邊境地區治安秩序和社會穩定提供參考,改進工作部署,提高維護社會治安的整體功效。
二、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開展的現狀
(一)“五位一體”聯防聯控機制作用明顯
內蒙古是我國北疆安全屏障,擁有極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在黨委政府的統籌規劃和部署下穩步推進。“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是指在內蒙古邊境地區,由當地黨委、政府、解放軍邊防部隊、移民管理部門、群防群治組織共同管邊控邊,合力強邊固防的聯防聯控機制。目前,內蒙古各邊境地區當地黨委政府成立“五位一體”邊境聯勤指揮部,統籌領導當地邊境管理工作,各職能部門受聯勤指揮部領導,對其負責,向其匯報。為保證五位一體的高效運行、各項行動有序開展,聯勤指揮部統一部署,做到邊境聯合清邊行動和巡查行動的常態化開展,各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邊境管控合力。
(二)“三防融合”織牢安全穩定防線
內蒙古邊境地區地廣人稀,邊境前沿地帶平坦空曠,邊境管控難度大,每個邊防派出所平均管轄面積2700多平方公里,邊防民警人均管轄面積近300平方公里。為了更好利用邊境管控力量,按照各防治力量“職能上分、力量上合”的原則,內蒙古探索出了人防、物防、技防的邊境防控“三道防線”。目前,內蒙古漫長的邊境線上,人防、物防和技防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建設,并結合內蒙古各旗縣邊境地區的邊境走向和現實情況,按照軍、警、民各自為負責主體的原則,在邊界地帶、邊境前沿地帶和邊境旗縣構建以解放軍邊防連、移民管理部門、邊境群防群治組織互相配合的三道防線,落實各自職責和各項工作制度,嚴密防范治安隱患,打擊違法犯罪,已經在內蒙古邊境地區織起了一張嚴密的防范網絡,成為維護內蒙古邊境地區安全穩定的銅墻鐵壁。
(三)群防群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內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持續推動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大力推行新時代草原110、戍邊警務室、“雪城義警”、蒙古包哨所等舉措機制。推動抵邊警務室增至74個,護邊員隊伍規模增至3506名,創新成立“護邊驛站”312處,前沿布防力量更加科學優化。各項體系建立至今,內蒙古邊境地區沒有發生暴力恐怖案件,同時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也大為減少,犯罪率大大降低,社會治安情況明顯好轉。2022年以來,共立刑事案件419起、破獲248起,受理治安案件5563起、查處4578起,抓獲網上在逃人員184人,查獲“三非”外國人案件34起71人。開展緝槍治爆專項行動,全力清繳流散邊境轄區社會面危爆物品,累計收繳各類非軍用槍支29支、子彈32266發、手榴彈122枚、炸藥36.87公斤及其他一批危爆物品,確保邊境轄區絕對安全穩定。
三、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困境及原因
(一)各部門、群防群治組織間職能待進一步明確
在具體的治安巡邏防控工作中,由于群防群治組織過多,多個群防群治組織之間職責分工不明確,存在多個組織任務重疊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一是在邊境一線防控工作中,多個群防群治組織都有邊境一線巡邏防控的任務,護邊員隊伍、民兵等多個群防群治組織與解放軍邊防連隊部分任務交叉,工作重復;二是護村隊和民兵組織之間職能劃分不清晰,所做工作大致相同,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二)群防群治力量規范化建設有待加強
由于群防群治力量人員組成結構相對復雜,受學歷、身體條件、語言文化環境等因素影響,人員素質和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如下:一是整體素質不平衡。由于群防群治力量人員面向社會招募,進入“門檻”較低,人員組成結構相對復雜,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文化居多。人員聘用后,系統專業培訓次數有限,因此政治和業務素質也參差不齊,出現政治意識不高,位置擺不正,難于進入角色,業務上自學意識差,在實踐中學的慢等。二是紀律作風不嚴。老中青年齡段和男女成員之間因崗位、工作內容和環境不同,加之個別成員自制力差,在對工作中缺乏紀律性、對學習會議等存在隨意性、對于各項規章制度缺乏執行力度、生活習慣中缺乏自我約束、個別成員在休息期間放松了思想警惕,參與不健康社會活動等,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三是特權思想尚存。個別群防群治組織成員在工作中沒有認識到崗位職責的嚴肅性,穿上制服易助長特權意識,不帶頭遵紀守法,不文明禮貌履行職責,有時自作主張,個別成員在工作中出現傷害群眾感情的行為,損害了群防群治組織在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部分民警及群眾對群防群治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不斷進步,邊境地區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自身的維權意識也逐步提高,同時受市場機制的影響,轄區群眾主動參與到邊境地區立體化防控體系的積極性有所減弱。從參與到邊境地區立體化防控體系的人員來看,對象相對單一,多為農牧區治安保衛人員,參與的工作非常淺顯,一定程度導致了積極性降低;另外,一方面擔心受到犯罪分子的報復,另一方面,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下,除非危害到群眾的自身利益,否則不會有人主動參與到打擊違法犯罪的活動中來,對與其無關緊要的人和事則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不少群眾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社會責任意識淡化, 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積極性不高, 甚至部分人還有抵觸情緒。
(四)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內蒙古邊境地區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給群防群治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多數干警和群眾成年累月堅守在邊防一線工作崗位,巡邏防控、執法執勤。長期的高壓狀態、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以及與家庭、生活的脫節,加之邊境地區艱苦的自然環境,導致群防群治人員背負著巨大的思想負擔,對身體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如果人員意志不堅定、工作成績不達預期,則容易產生疲勞、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易引起倦怠。而一旦緊繃的弦斷開,整個人的精神和身體都會受到打擊,出現心理疾病。
四、加強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措施
(一)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合力治邊機制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內蒙古移民管理部門必須根據新形勢的變化,本著寧缺毋濫、職責明確、高效運轉的原則,對現有的群防群治組織進行精簡和力量整合。要明確各個組織的職能及作用,保留一批、清理一批,將部分群防群治組織職能整合,淘汰不適應邊情變化的群防群治組織。例如將護邊員隊和其他組織明確職能,各自負責不同地段、不同轄區管控任務,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做到梯次配置,合理化使用;設置治安積極分子預備隊,根據特殊任務需要,配合警力、人力不足的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創新移民管理警察對群防群治力量的管理模式,真正發揮出群防群治力量的優勢和作用。
(二)健全群防群治組織正規化管理制度
要健全教育培訓機制。由于群防群治組織職責眾多,且專業性強,需要完善的知識儲備。因此,在群防群治組織內應設專門的教育培訓部門,負責對群防群治組織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內容由理論知識和實操兩方面組成,考核方式則分為考試和演練,切實提高群防群治組織人員做好安全防范和日常巡邏執勤工作,協助移民管理部門圍堵在逃人員,有效判斷可疑行為的能力。同時,還應獎懲適當。對培訓成績優異者進行獎勵,淘汰能力不夠的人員,不僅能增強隊伍內的競爭意識,也可防止松懶現象的產生。
(三)提高參與主體的工作能力和積極性
要健全激勵獎懲機制。建立日常考核機制,將日常巡控、隊伍管理、值班執勤等綜合表現納入群防群治組織日常考核,獎優罰劣。其中,年度工作考核不合格的,開展教育培訓,并視情況對其所在崗位進行及時調整。設立群防群治工作專項經費,對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現的群防群治組織人員給予一定獎勵和補助經費,以提高群防群治組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群防群治工作在內蒙古邊境地區的重要性、內蒙古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面臨的難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在體制機制和具體操作方面提出相應的思路。面對當前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形勢,本文從頂層設計的視角出發,為做好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工作,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思路理念:一是各單位和部門要深刻認識到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要意義,思想層面形成先導思維。二是通過對當前邊境地區部門合作和群防群治工作遇到的困境進行分析,梳理總結出目前邊境地區存在體制機制不合理的結論。三是通過研究,提出了“明確各部門職責,完善合力治邊機制”“完善群防群治組織正規化管理制度”“提高參與主體的工作能力和積極性” “完善保障機制,保證長期效能”四個方面改進群防群治工作,為推動邊境地區群防群治建設提供參考和有力幫助。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長泉.邊境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54.
[2]侯怡婷.基層社區群防群治工作機制及對策研究[J].南方論刊.2024(03):44-45,48.
[3]鐘金燕.當代中國“群防群治”歷史經驗論析[J].教學與研究.2023(10):95-107.
[4]李慧茹,烏日陶克套胡.內蒙古邊境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05):54-61.
[5]劉黎明,趙書安.新安全格局下的群防群治工作——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為視角[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23,25(04):1-6.
[6]鐘金燕.當代中國群防群治制度的優勢及效能轉化[J].嶺南學刊.2022(02):12-17.
(作者簡介:徐鼎軒,內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鄂爾多斯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法學學士,研究方向為邊境管理,公安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