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新時代后,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產業工人相比以往也呈現出新的特征。縱觀產業工人實況,還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技能水平偏低、隊伍結構不平衡等問題,為使此現狀得以改變,必須把握好職業教育的優勢,借以職業教育促進產業工人技能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對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必要性進行探究,指出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面臨的困境,提出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路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業工人;專業技能
引言
現如今,社會處于重要的轉型升級階段,對產業工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繼續沿用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顯然是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產業工人[1]。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之趨,明確產業工人現存的不足,針對性地調整教育培養模式,創新教育方法,培養出更多專業知識扎實、崗位技能水平較高的產業工人,更好地應對社會用人需求變化的局面。
一、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必要性
產業工人是推動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必須將產業工人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緊密銜接,借助職業教育的力量提升產業工人的專業技能,讓產業工人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可更大程度地展現出來。
(一)實現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的基本訴求
當前,全球產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各國間的競爭更加偏向于人才與技術層面的競爭,若要在競爭中取勝,就不可沿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2]。國內之所以會存在經濟運行效果不夠明顯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大眾需求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產業工人技能相對落后。若要使工業生產模式順利轉型升級,打造出更多高質量的產品,必然離不開先進的設備與復合型產業工人作為支撐力。社會進步顯然需要科技創新提供輔助,產業工人在社會進步過程中迎來發展機遇,但也面臨很大的發展挑戰。產業工人技能水平和國家競爭力密切關聯,打造一支知識基礎扎實、技能水平較高、會創新創造的產業工人隊伍,是制造強國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助力。
(二)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優化
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最為關鍵的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需要有足夠的新生代產業工作提供助力。借助職業教育來開展產業工人技能培養活動,有助于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打造出更多高質量、創新性的產品,為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力。新生代產業工人不同于傳統的農民工,他們需要堅持學習,在工作中不斷創造,為產業結構優化貢獻綿薄之力。工業發展可推動民族振興,這便需要加強產業工人的教育,充分利用社會的人力資源,促進制造產業由中低端制造朝著高端制造方向發展。
(三)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城鎮化是必經之路,只有加強城鄉的統籌發展,才可使社會經濟穩定發展。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加強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些都需要農業人口的轉移作為支持。引導產業工人參與專業化的職業教育,使他們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適應社會的變革發展,改善自身的生活,為傳統產業升級貢獻自己的力量[3]。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的極佳手段,而服務業發展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做好產業工人的針對性培養,使他們積極投入到服務業中,成為合格的現代產業工人,為服務業的生產總值提升提供有效助力,從而有效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四)有效解決企業用工荒的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量農民工都朝著城市涌入,使城市的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近些年部分企業產生用工荒的問題,這都意味著城市的人口紅利已在慢慢消失,用人成本在不斷提升,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若要使產業工人技能水平和產業結構優化的要求相契合,必須加強產業工人的職業教育,才可使用工難的困境得以突破。城市在此趨勢下,必須對現有的職業教育模式進行調整,使產業工人素質獲得大幅提升,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育效用最大程度展現出來。
二、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面臨的困境
(一)對職業教育認知存在偏差
社會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不夠深入,普遍都覺得職業院校的學生能力水平低、素質較差,因而不愿參與職業教育。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在人才聘用時存在學歷歧視,會優先選擇本科生,職業教育畢業生縱使技能較高也會被淘汰。加之當下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不夠完善,以及職業教育和其他層次教育銜接不足,學生若要繼續接受教育存在不小的阻力,由此使得產業工人技能的持續提升受到影響。
(二)職業教育制度不夠完善
缺乏科學完善的職業教育制度,顯然很難將職業教育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政府雖然頒布眾多和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但內容針對性不足,使職業教育未實現系統化發展,尚且處于初步探索的狀態。職業教育體系匹配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制度、職業教育層次提升政策等相關制度缺失,使職業院校缺乏發展自主權。缺乏制度指引,產業工人對職業教育給自身發展產生的作用難以明確,自然也不會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要想成為社會需要的新型產業工人,難度頗高[4]。
(三)職業教育環境相對較差
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會以政府傳導的固定思維進行,獨立辦學意識普遍較弱,對政府依賴性較強。職業教育未做好經濟發展狀況、社會用人需求的調查工作,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上不符合社會的用人需求,使培養的人才就業難度相對較大。縱觀職業院校的師資狀況,盡管近年來職業院校已提升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度,但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教師培訓方面缺乏系統化的規劃,不注重教師的專業持續發展,教師激勵手段過于單一。同時,教師在產業工人技能培養方面的研究不夠重視,專業能力相對不足,這也給產業工作技能提升造成不利影響。
(四)職業教育脫離生產實踐
現如今,職業教育還存在重學歷輕技能的問題,部分職業院校仍然局限于課堂知識講解、校內實踐鍛煉,甚少和企業生產實踐相對接,導致培養的人才不符合企業的要求。因而,需在產業工人技能培訓中引入企業參與,使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可更為順利地進入就業市場。但從產業工人技能培訓的情況來看,一直都缺乏激勵機制,企業在職業教育技能培訓中的參與意愿偏弱,參與程度也嚴重不足,更沒有針對產業工人做好未來發展規劃。在崗工人缺乏進入職業院校深造的機會,無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職業院校畢業生也沒有到企業實踐的機會,畢業后也需要經過再次培訓才可上崗工作,導致企業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三、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路徑
我國若要步入制造強國陣列,就需要大量技術能力較強的產業工人作為支撐力。但從產業工人如今的狀況來看,專業技能尚待進一步提升,必須以職業教育作為突破口,加強產業工人技能培養,創新產業工人培養模式,培養出更多和社會需求符合的產業工人,推動社會經濟實現穩定發展。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為使產業工人培養質量達到更高,政府必須將自身的引導效用充分發揮出來,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明確自身的職責。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針對產業工人現狀制定科學的培養規劃,加大政策指引力度,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做好人才培養宏觀調控工作。需將所有可用的資源充分整合,尤其是注重職業教育資源的挖掘,基于此,打造系統化的產業工人技能培養模式,將市場競爭在人才培養中的效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需做好組織引導工作,聚集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產業工人培養活動中,增加產業工人培養的財政預算供給,優化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升產業工人培養的規范性。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政府應發揮在其中的指引效用,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協作,不斷優化產業工人培養模式,探索切實可行的產業工人技能提升路徑。職業教育在產業工人培養方面,應打造科學的課程體系,確保課程內容和產業工人的發展需求相契合,并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產業的優化對課程教育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在職業教育具體開展時,應將產業工人的職業技能和雙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此才可培養出和產業發展要求相符的復合型職業技術人才。
(二)轉變職業教育辦學理念
需要轉變固有的理念,以面向市場、促進就業作為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升為本科,并糾正以學歷為由拒絕職業院校學生的行為。職業教育應提升對技能水平的重視度,打造現代化的教育培養體系,加強現代學徒制的利用,使更多企業積極加入職業教育陣營。同時,需對產業工人培養任務進行重新審視,打造企業和職業學校緊密合作的機制,培養完全契合企業需求的產業工人,實現人才畢業后便可順利上崗工作。應積極探索和時代發展相符的新型學徒制,對產業工人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進行靈活調整,使職業教育體系和崗位工作要求始終相匹配。鼓勵教師積極進入企業了解產業發展實況,掌握最新的產業技術,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并將獲取的知識與技能帶入學校,為產業工人技能提升做好鋪墊。
(三)優化產業工人技能培養體系
企業對產業工人的技能評價往往都是依據職業技能的高低,可見職業技能在產業工人就業中占據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建立科學的產業工人技能提升體系,發揮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效用,是當下需要重點探究的工作。因此,需要促進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對接,使產教融合深度不斷提升,圍繞著產業需求來靈活調整產業工人培養體系,為產業結構優化、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撐力。以往的職業教育時常都由于信息不對等而導致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因而后續的職業教育開展中,需要讓教師進入到企業中參與實踐,明確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依據產業的發展實況對產業工人技能培養方案進行調整,以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提升作為核心目的,做好職業教育課程規劃工作。需要基于產教融合目的之上,加強校企間的協作,積極建設產教融合培訓基地,增加實踐課程的安排,保障課程體系可培養目的高度契合。構建科學的產業工人技能培養體系,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責任,安排校企經驗豐富的人才共同參與培養活動,為人才提供更多實踐實訓的機會,并通過培養評估體系的建設,對產業工人技能培養效果進行評估,并及時依據評價效果來調整教育內容。
(四)借以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手段
職業教育革新工作的開展,應緊密結合時代的需求,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必不可少。產業工人技能提升過程中,應充分引入翻轉課堂、微視頻等新型教學手段,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確保職業教育成效更加明顯。同時,職業教育生源渠道眾多,質量難以獲得保障,學生技能學習熱情偏低,最終的技能提升效果和預期有著明顯差距。教師需要針對此現象,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經驗豐富、知識視野開闊等優勢充分利用起來,促進教學方式的創新,積極聽取信息技術專家、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并緊密圍繞產業工人的需求,以產業工人感興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設計活動,使產業工人參與興趣被有效激發。需要結合課程的特性來明確采用的教學方法,并依據學生的差異性來設置不同的技能學習內容,避免出現一刀切的現象。校企教師應提前做好調研工作,明確產業工人的實況,選擇適當的教學軟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使所有的產業工人在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都有所收獲。
(五)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入與培養
為滿足產業工作技能培養需求,職業院校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只有高素養的教師才可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掌握單一技能的教師顯然無法完成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任務,教師也需要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來提升自身的能力,掌握完善的理論知識外,還應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基礎要求,這便使職業教育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提升學術涵養、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對于雙師型人才的挖掘,除了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培訓外,還應從行業從業人員中選取杰出人才,聘用其負責指導在校學員的實踐活動。職業院校教師負責理論知識的傳授,企業導師負責實踐指導活動,在相互配合下一同推進產業工人技能的提升。總之,只有雙師型教師隊伍,才可肩負起產業工人技能培養的重任,才可推動產業工人實現更好的發展,為行業及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若要使產業工人技能獲得有效提升,成為社會真正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把握好職業教育的優勢。職業院校應充分認知產教融合的價值,結合產業工人技能實況來調整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優化現有的產業工業教育課程體系,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校企之間的密切合作,全面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產業工人培養模式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西部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2024年度職業教育專項課題《職業教育助推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XBZJXZ-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建永,丁曉鋒,王幸杰,等.財政視角下支持產業工人發展提升的若干思考[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23,(05):11-15+19.
[2]田從,單薇.沈陽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兼談職業教育在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中的作用[J].遼寧高職學報,2023,25(04):9-14.
[3]劉曉.夯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職教基礎[J].團結,2023,(02):25-29.
[4]王莉,吳佳麗,劉婕,等.職業教育賦能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實踐路徑[J].中國房地產,2023,(10):76-80.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