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國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等教育要與時俱進,進入“大思政”一體化育人格局,積極探索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結合專業課程改革創新。本文以應用型高校教育為背景,結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討論金融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從學生管理、教師培養、課堂教學、校外實踐4個方面展開討論,以培養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為出發點,把握課程實質,研究如何優化融合思政主題教育路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金融專業;課程思政
引言
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對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人才培養問題至關重要,在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也加速了高校教育體系不斷發展演進。應用型高校不同于學術型高校,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所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應用型高等院校應以國家提出的建設新型智庫的發展任務為重要抓手,有效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研究成果的有效快速轉化,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效匹配。
與此同時,“培養什么樣的人”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高校人才培養方向應緊跟社會需求,提高思政教育內涵,積極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是樹立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過程。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設立,培養具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學生,鞏固社會主義理論素養、扎實的理論基礎,以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具體的社會實踐能力、學術創新能力作為培養目標,運用社會主義先進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主要崗位職責體現在理論研究、宣傳和教學工作。將思政課題與金融專業課相融合,可實現教學內容升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金融風險管理課程中,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個人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規范認知。這對于培養具有高素質、高能力、高道德標準的金融從業人才至關重要。其次,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從而使其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對于金融專業人才優化有積極作用,對于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保障具有重要意義[1]。而一切偉大的實踐,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協同人才培養體系中,本文積極探索應用型教育背景下及學科屬性影響,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徑。
一、金融專業開展思政教育必要性
在當下應用型高校教育背景下,金融專業強調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金融專業在社會認知層面普遍存在以下特點,社會認知度高、就業門檻高、專業壁壘高、行業薪酬參差不齊、社會經濟關聯度高等,特別隨著社會經濟水平迅速提高,金融行業不斷擴張,行業人員競爭力越來越強。但快速的發展并沒有帶來高質量的發展,近年來,金融行業頻發各類違規甚至違法案件,如證券公司員工在職期間違規買賣股票,銀行高管存在貸款管理不審慎違法發放貸款,金融公司高管腐敗等事件,地方金融亂象。隨著這兩年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面對整體經濟環境下行局面,金融行業“爆雷”現象頻發。2024年,美國共和銀行倒閉,這是一家成立于1988年的銀行,雖然他的資產規模小于美國之前倒閉的多家銀行,但作為美國2024年倒閉的第一家銀行,這就意味著美國的銀行業危機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除,隨著美國利率政策的不斷調整,終將會再次引爆。在第一共和銀行倒閉幾天前,美聯儲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連發布了對前兩家倒閉銀行的調查報告,兩份報告的關鍵詞都是監管失敗。金融現象展現的是經濟規律,對于銀行危機而言,最大的隱患應該來自超額放貸和不斷累加的信用資產,即來自銀行家的過度欲望和監管失責。除此之外,巴林銀行倒閉、次貸危機的發生都存在從業者職業道德缺失、專業維度不高等現象。其行為失職現象經大量總結經驗,可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1)根本在于偏離我國對于地方金融的職責定位,從業人員偏離理想信念,盲目擴張信貸規模,違規開展融資業務。在新巴塞爾協議中嚴格要求銀行在進行業務經營過程中,需要首先保障銀行的資本金充足如利用客戶資金閑散特征,私自挪用客戶資金以及謊報投資標的信息,虛高投資收益等。這種行為屬于違規違法事件,一旦發現進行查處,從業人員將會吊銷從業資格,同時還要進行法律審判處理違規違法事件;(2)金融業的一些所謂的行業習慣和“內幕”擾亂了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從業責任感、邊界感進行重新界定。金融業屬于服務業類型,保障金融業務客戶的基本利益是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要求,根據客戶需要提供專業咨詢和服務,設計具體產品內容和價格,同時做好風險預警提示。但是當下許多金融從業人員介于職業壓力和市場變化,往往忽略客戶需求,關注自身業績表現,從而挑選一些風險系數較高的產品,可能會影響客戶損益情況。特別是一些地方性銀行,迫于業績壓力,向一些老年人或缺乏金融知識的人群推薦一些高風險或者違背其投資意愿的產品。更深層地演變為道德風險,針對前面所提到的美國銀行倒閉事件,美國政府態度明確,只保證銀行客戶的安全,不保護投資人的錢財安全。因為投資本身就會有風險,投資者就可能會虧錢,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常用運作方式。但是這種行為會形成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現象,從而助長金融道德風險,沒人給投資者保障;(3)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學習能力和跨專業認知能力逐漸減弱,金融行業涉及多專業綜合業務,比如,證券IPO過程涉及會計財管業務,銀行咨詢理財業務涉及營銷環節,產品設計涉及面可能會更廣,針對不同行業的產品都需要金融從業人員進行知曉;(4)從業人員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減弱,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金融業內數字化、智能AI轉型發展是大趨勢。金融科技產業應運而生,對于相關人才需求也是與日俱增,培養出與企業崗位需求匹配的金融科技應用人才成為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2]。但是同時金融科技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類學科,需結合計算機、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型專業內容。目前應用型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不成、就業不就”現象,人才培養目標不精確、課程體系不完整、實踐教學能力差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應用型高校應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出改革和管理,不僅從專業上更要從意識形態領域做出真正的改革創新,真正做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培養合格的金融人才。
二、“金融思政課堂”的有效搭建
根據以上現代金融行業用人現狀以及人才培養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十分必要,對于金融從業人員除了加強專業素養,更應從個人思想導向和意識形態入手,將德育、思政帶入專業課授課方案中,利用“思政”理念升華專業知識,明確思政教育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思政課程”元素;提高金融專任教師思政能力[3],建立全方位的立德樹人方式;要科學把握課程思政本質特征,善用思政理論體系里的豐富資源搭建有效的“金融思政課堂”。
在思政教學中,主要把握以下幾方面:(1)引導學生辨別是非對錯,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利用情境加深思想認知。如金融專業部分理論引自西方,可采用多次全球經濟危機各國應對方針及事態發展結果進行比較,讓學生理解中西方的制度差異性,若采用西方理論分析和解釋我國經濟金融現象及問題可能會產生的偏差,明確我國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正確的意識形態作為領導,金融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動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2)重新建立金融職業道德規范,利用情境課堂展示金融業務操作流程,講解業務本質和建立風險識別和防范意識,同時幫助學生了解金融咨詢服務行業本職,提高個人修養,以保護客戶利益最大化為職業宗旨;(3)團隊教師保持規律性、周期性地開展集體研討,針對專業知識展開討論,鼓勵教師開展科研項目及創造學術成果保證自我專業成長和廣闊的知識面。同時主動借鑒課程思政元素,調整教學方法。鼓勵學科組開展交叉學科交流,提高專任教師的學科拓展能力,做到多專業協同發展。利用假期開展線上思政教育專題,集中學習思政名師課堂,反思自身存在不足,保持持續學習能力;(4)提供實踐平臺或者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意識以及適應在真實職場中的環境,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實踐和制度類材料的選取,利用思政內容結合實踐基地培訓立體多維度地展示職業素養。比如借助銀行實訓平臺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特色貨幣金融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升華學科理論知識,引入我國相關的貨幣金融政策,更好地理解我國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對我國經濟發展、民族強盛的重要意義,梳理家國情懷、政治認同的情感目標,反向改進和提升授課效果。
三、思政教育的非課堂式傳播渠道
(1)思政工作與應用型高校教育的融合不能只依靠教師和學生互動,高校也應該通過系統性、科學性的研究,以“善用大思政課”為理念,厘清應用型高校大思政課的機制設計,推動新階段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4]。同時將思政工作與專業深度融合,加強和改進高校中思政教育的生態建設,使高校思政工作實現不斷創新,將思政教育工作和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擺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加強正確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標準對應用型高校的全面領導[5];(2)語言是傳遞思想的工具,也是影響效果的因素。要把“大思政課”的內容盡可能地貼近生活且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善于運用案例分析、故事講述、數據展示等方式,增強“大思政課”的直觀接受程度;(3)注重運用新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大思政課”的傳播渠道和覆蓋范圍。例如,開設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手機客戶端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交流平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網絡信息變得繁雜且混亂,提醒學生要時刻保持清醒和獨立的判斷能力,同時要注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提高“大思政課”的文采和魅力;(4)學校有條件嘗試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開展研學式體驗,以實踐強責任。最近社會上比較流行的紅色研學基地建設,主旨在于汲取地域文化營養,增強民族自信,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我國自古以來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傳統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幫助學生培養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化思想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實現多維文化融通;(5)依靠有效的考核機制反映教學結果,及時通過反饋機制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特別是及時更新思政元素,保障學生接受正確的教育思想。近年來,網絡上頻發高校課堂上由于老師錯誤的言論或偏激的思想引起學生反應激烈,且公開傳播部分片段的惡性影響事件,作為高校也不應該放松警惕,建立嚴格的評教制度和考核,用來規范教師言行和警醒教師也要注意平時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結語
本文積極探索應用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開展思政課程的必要性,針對金融專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挖,發現整個課程框架及具體內容中仍然存在一些可改進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目標契合度差、內容融合性不足、教師角色定位不清晰、職業道德原則底線不明確等問題。在金融類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加強融合金融類課程建設目標與思政目標、一體化提升師資駕馭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能力、創新內容體系架構、多元化教學、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舉措,實現金融類課程建設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也要清晰認識到,金融類課程在進行思政建設過程中,不僅依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高校思政教育部門也需要積極地加入進來并執行監督管理職能,以管理者角色介入思政課程建設中,建立與外溝通的規范渠道,實現多維文化溝通,形成高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有效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統工程、靈魂工程,學校要全方位、多維度、創新性將思政教育高質量融入課堂,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人才工程]“2022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應用型高校教育背景下金融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項目編號:SJ23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佳勇,馬莉.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探索:以西方經濟學教學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3,(08):13-15.
[2]李亞青.新金融背景下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探索[J].就業與保障,2023,(05):178-180.
[3]石晶,李娜.高校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對外經貿,2023,(09):95-98.
[4]王松巖.“善用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機制建構芻論[J].成才之路,2023,(26):9-12.
[5]何瀟伊.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與專業建設融合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3,(27):33-36.
(責任編輯:豆瑞超)